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处处用心

    胡福贞

    学校教育体系是个环环相扣的程序,教育衔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一旦个体踏入校门,这套程序就会不断地发挥作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之后考大学、读研究生……每个阶段都面临“入学准备”的教育衔接问题。

    “入学准备”有共性。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是个复杂、动态、系统的社会工程,同时,日益要求整合联动、深度发展。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教师是关键,要能“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处处用心”。其中,“大处着眼”旨在格局境界的高明,“小处着手”力在行事做事的专业,“处处用心”则是言传身教的涵养功夫。也就是说,“科学”的要义在“科学精神”“科学系统”和“科学方法”的整合,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丰富蕴涵之谓。

    为此,教师既要抬头看天,坚定信念,胸怀理想,明确国家教育战略方针,明了学校教育优势与局限,又要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家校共育,于点滴细微处见专业功夫和真精神。多年的教师研究和实践告诉我们,缺乏格局、境界的教师往往急功近利、事倍功半,甚至本末倒置、南辕北辙;而缺乏能力、不愿实干的教师则总心浮气躁、被动消极、盲目武断。为此,教师要经常尝试回答“人为什么要上学”这个大问题,试着将它作为一个必要、实用且富有深远价值的专业训练路径或工具,经常有意识地向教育相关者发问,通过检视各种回答,澄清各种反应,从而合理定位学校教育价值,充分发挥教师功能,警觉学校教育局限。

    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幼儿园教师要坚定信念、胸有成竹。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当幼儿的双脚踏进幼儿园那一刻起,他们的学校教育历程就已开始,就已在保教并重的教师引导下,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为主的活动方式,积累感性经验,形成良好习惯和学习品质,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校机构做好感知领悟、思考表达、合作创新等多方面的奠基性的“入学准备”。在当前的“入学焦虑”中,有多少幼儿园教师能在当下意识到,自己每日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师幼互动方式就已基本奠定孩子的教师观,为他们此后与小学教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甚至博士生导师的基本关系模式打下基础?也是否能意识到,自己对幼儿提问的鼓励、儿童逻辑的理解、自由探索的肯定、丰富材料的提供、讨论交流的激发等,已为孩子此后的学校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确立了基本的思维习惯和理性品质?也是否意识到,教师尊重家长、与家长齐心协力、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就已是引导孩子关注和整合多元化的生命资源的生活教育、文化滋养?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有大格局才有真信心。教师们但凡有眼界、有见识,就不至于夜郎自大、孤芳自赏,盲目否定其他阶段学校教育的合理性,漠视教育衔接的共性,忽视协作共进;有境界,就不至于急功近利、妄自菲薄、随波逐流,就能尊重常识和规律,笃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一举一动安详从容。现实世界从来都是嘈杂喧嚣的,教育衔接历来困扰重重,此前未曾太多,此后未必减少。只要幼儿园教师都相信教育、清醒担当、精明能干、从容笃实,就可以为整个社会“入学准备”系统工程提供最稳定持久、专业可靠的强大力量。

    小学一年级的拼音教学只有一个月,幼儿园要不要提前教拼音?小学一年级集中上课时间40分钟,孩子们要不要提前集中训练?小学老师只看重分数,强调教师权威,幼儿园老师要不要多教点、多管点?小学是以课堂集中讲授为主,幼儿园需不需要那么多游戏和自由探索时间?这些貌似尖锐、令人纠结的现实问题,其实就成了伪问题。因为,它们在实质上是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性、学前教育特殊性和幼儿园教育专业性的否定,同时也是对小学教育、小学教师的误读,更是对儿童、教育、学校、社会的不相信,是缺乏专业信心、专业能力和专业格局的必然困境。

    心理学家麦基曾在《可怕的错觉》中说:“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也就是说,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只是他们选择看到的样子。教师们相信什么,才能看到什么。“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教育衔接和入学焦虑,教师从轻易相信到凡事质疑,然后从凡事不信到再次相信,坚定教育信念,确认教育价值,是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更是当务之急。其背后所彰显和依托的始终是教师格局境界和专业水平,以及全社会尊师重道的国家举措、民族力量、文化风范和社会风尚。

    忽然想起多年前我曾陪一位近80高齡的老奶奶去某幼儿园,面对围拢过来的孩子们,她温柔而清楚地说:“你们在幼儿园里就已学到了这么多本领,我看到啦,你们好能干!以后,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要上大学、读博士,学到更多本领,这样就有更多力量把我们的家、我们的小区和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啦!”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安静地听着,自豪地承诺着,一个个脊梁挺得直直的,一双双眼睛里放着光芒。那一天,我看到老人家总在不停地说好,总在不停地竖大拇指,总在欢欢喜喜地笑着,偶尔有孩子拉着她的手时,她就跟着一起小跑……我追随着老先生,充分感受着老人与孩子间充盈流淌着的活力和稳妥深沉的生命联结,以及老教育工作者的坚定信念、教育智慧。这时的老先生如一派天真的赤子顽童,浑然忘机;亦如智慧长老,光耀生命,她全然当下的本身赋予了所在情境以真正的教育品质。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当下,也是足以影响一生、迎应未来的最好准备。教师们平凡中的不平凡,就蕴藏其中。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