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与发展趋向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比较成熟和广泛开设的本科专业,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具有奠基的作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在规模分布、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课程结构繁杂、必修课程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应综合考虑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和社会职业要求的新形势,进一步明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提升专业必修课程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人才培养持续、健康、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趋势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1.011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1-0118-06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唯一比较成熟和广泛开设的本科专业,是以1984年教政字005号文件为标志正式创办的[1]。三十多年来从与政教专业平行发展到合二为一,从专业归属摇摆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二级学科与教育学门类一级学科,到最终归属于法学门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虽发展历程曲折,却成绩斐然。然而,时至今日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学科基础和职业需求特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且很多高校也在酝酿孵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是我们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前期研究报告的基础上[2],就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作进一步的专题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现状
根据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数据库信息,全国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院校有260所,但根据实际招生计划和教育部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的信息统计,2016年全国实际上共有242所院校开设此本科专业。我们依据各院校总体的层次、类型和学科点分布情况进行10%的比例抽样,综合兼顾某些院校的特殊性和小样本的统计学要求,共抽取30所院校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院校基本信息分析
对实际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242所院校基本信息进行分析,从院校类型来看,综合类79所,占32.6%;师范类131所,占54.1%;理工类22所,占9.1%;其他类10所,占4.1%。从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层次分析来看,“985工程”院校8所,占3.3%;“211工程”院校23所,占9.5%;一般院校211所,占87.2%。从本专业的学科力量来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院校37所,占15.3%;具有硕士点的院校(含博士点院校)96所,占39.7%;没有学科点的院校146所,占60.3%。从本专业的机构依托来看,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59所,占24.4%;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系部的11所,占4.5%;依托非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单位的172所,占71.1%。可见,开办本专业的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居多,多集中于没有学科点的一般类院校,且绝大多数院校依托非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单位。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对30所样本院校培养方案中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归并类似表述后统计,以“中学思想政治与品德类课程师资”为培养目标的院校有9所,占院校总数的30.0%;以“党政企事业等部门思想政治工作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院校有6所,占20.0%;以“既能在教育系统进行教学科研,又能在党政企事业部门开展思想理论工作”为培养目标的院校有15所,占50.0%。此外,个别院校的培养目标中额外涉及到中学历史师资、专业管理人才等培养目标。
3.各院校培养方案中专业必修课程设置数量分析
对30所样本院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必修课进行全部统计,除去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实习课程,各院校必修课开设数量差距较大。必修课程设置数量为19门、23门、24门、35门、38门、39门、42门、50门的院校各有1所,各占院校总数的3.3%;设置21门、25门、27门、30门、33门、36门的各2所,各占6.7%;设置26門、34门的各3所,各占10.0%;设置31门的4所,占13.3%。
4.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开设情况分析
对样本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必修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分析,归并处理课程内容相一致而表述不同的课程后,各院校共开设122门必修课程。具体而言,开课率100%的有4门课程,为大学体育、军事理论与训练、外国语和政治学原理;开课率93.3%的有1门,为计算机基础;开课率90%的有2门课程,为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开课率86.7%的有3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开课率83.3%的有2门,为教育学和社会学;开课率80%的有3门,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和逻辑学;开课率76.7%的有1门,为法学概论;开课率66.7%的有2门,为大学语文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开课率63.3%的有1门,为毛泽东思想概论;开课率53.3%的有2门,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开课率50%的有1门,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开课率43.3%的有5门,为现代教育技术、西方哲学史、高等数学、西方政治思想史、社会研究方法;开课率40%的有2门,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科学社会主义;开课率36.7%的有1门,为中国哲学史;开课率33.3%的有1门,为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开课率30%的有2门,为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开课率26.7%的有5门,为中国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行政管理学和管理学原理;开课率23.3%的有2门,为西方经济学和中学政治课教学法;开课率20%的有8门,为文化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公共关系学、书法、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学科教学法、班主任工作、微格教学;开课率16.7%的有6门,为现代科技概论、美学、宪法与行政法学、中共党史、比较政治制度、国际政治学。而其余开课率在13.3%之下的专业必修课程则多达68门,不再一一赘述。
5.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性课程评估
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3],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学制、授予学位等作了介绍,是高校设置调整专业和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性文件。早在1993年国家教委曾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台过“专业办学意见”[4],按照少而精、突出重点与专业特色的原则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规范。这两个文件共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13门必修基础课和6门专业课(见图1)。统计结果显示,这19门必修的专业课程中,各院校开设数量最多的为15门,最少的为6门,平均开设11门,标准偏差为2.41。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现存的问题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创办院校的基本信息与课程设置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从总体上窥探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可以发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晰
培养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活动预先设定的、所要达到的标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是对所要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才能方面的期望、具体质量规定与总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需要根据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和本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定位统筹考虑。根据2012年颁行的专业目录与介绍,本专业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既能在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又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的宣传、组织、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5]而就当前各院校培养目标定位的统计分析来看,存在着中学思想政治师资培养、党政企政工干部培养、思政师资与政工干部复合培养三种倾向。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院校分布特点的分析显示,师范类院校中有43%的比例、综合类院校中有33%的比例,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唯一目标,典型的表述如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未来教育家”,甚至“历史及相关学科”师资培养也成为某些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综合类院校中有22.2%的比例、理工类院校中有67%的比例,将党政企事业单位政工人才作为唯一的培养目标。师范类院校中的57%的比例、理工类院校中有33%的比例,将中学思政教师与政工干部的复合作为培养目标。可见,师范类院校没有出现单一培养政工干部的目标定位,理工类院校也没有出现单一培养中学思政课师资的目标定位,中学思政课师资与政工人才的复合目标则在各种院校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比较分散,不同院校和不同培养目标之间融通衔接有所不畅,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分割明显,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晰。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重专业教育课程,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统计显示,当前开设的122门必修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与人文素质课程相关的仅有20门。就开课率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86.7%,大学语文(含写作)为66.7%,西方哲学史为43.3%,中国哲学史为36.7%,中国近现代史为30.0%,中国文化、普通话与口语为26.7%,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文化学为20.0%,美学为16.7%,哲学通论为13.3%,音乐基础、现代西方哲学为10.0%,世界文化、史学概论为6.7%;艺术概论、文学鉴赏、美术鉴赏、世界近现代史为3.3%。可见,无论是开设人文素质相关课程的总量广度,还是各门课程的开课率,当前本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数量不足。
偏重理论性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统计显示,在122门必修课中,具有明显实践性的课程仅有中学政治课教学方法与技能训练、微格训练、专业实习三门课程,而且多是师范类院校所有师范生的公共课程,目的是为培养中学教师做准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无疑要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不能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课程完备的理性与严密的逻辑蒙蔽富有生机的实践性内容。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实施多以系统的理论讲授形式呈现,缺乏专题探讨、研究项目、社會实践等呈现方式。
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调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知识体系来设计的,这也反映了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特征,便于通过课程教学向学生传授本专业人才所需的系统化专业化知识体系。毋容置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必须以专业知识体系为基础。然而,单纯重视学科课程和显性课程,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只作为课程的点缀,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品,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功能的释放,不利于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合力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必修课程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比较庞杂分散。从各院校设定的必修课数量来看,30所样本院校共开设122门课程,远远超出了一个专业应该设定的必修课程数量。各院校必修课程设置数量最少的为19门,最多的为50门,平均开设30.6门。对于一个专业而言,其必修专业课程的数量和课程科目应该是相对集中一致的,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数量庞杂,且各类型院校间的课程设置总数量间差异已经达到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反映出课程设置的混乱。另一方面,从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的开课率来看,课程开课院校数量在10所以上的课程有31门,亦即是122门课程中仅仅有31门课程开课率达到30%以上;开课院校数量在5-9所的课程有23门;开课院校数量在4所及以下的课程有68门,且开课次数仅为1次的课程多达32门。部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联系较弱,却成为一些院校培养方案中必修的专业课程,如地球科学概论、中学历史教学法、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学说史、政府经济学、财政与货币等。这样设置课程,似乎显得全面,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宽度。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中这样庞杂分散的设置课程,实则降低了本专业课程的专业化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历史上曾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摇摆于政治学或教育学类属之下,但是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来,其学科属性已经得到确认。教育部最新专业介绍中也突出强调本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的内容构架,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两大密切联系的板块[6]。统计显示,从本文确定的10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有3所院校仅开1门,各有2所院校开2和4门,12所院校开5门,8所院校开6门,3所院校开7门;从开课率来看,自然辩证法为6.7%,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10.0%,科学社会主义为40.0%,毛泽东思想为6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80.0%,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为86.7%。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距离本专业学生的理论掌握要求差距甚大。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专业性水平较低。统计显示,本专业教育部文件要求的19门必修课,开设最多的院校达15门,最少的为6门,平均11门。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课率指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为6.7%,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13.3%,中共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为26.7%,专业研究方法(含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为46.7%,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为50.0%,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90.0%。姑且就作为本专业三大主干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原理和方法课程来看,绝大部分院校都没有开设齐全。可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核心课程开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三、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发展趋向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现存问题,应进一步提升对本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给予政策扶持,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本科人才培养持续、健康、内涵式发展。
1.进一步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要传授系统化的本学科专门化知识,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涵盖未来职业门类与行业的方向、专业不同人才未来的使用规格差异、同方向同使用规格人才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具体规范要求。根据教育部现行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和使用规格,是学校及科研机构的思想政治教学科研和党政企单位宣传思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规范与要求,需要具备精良的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知识;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本研究方法;具有从事本学科专业方向的教研和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熟悉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从事本专业所需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外语和计算机操作等基本知识[7]。
而事实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却比较繁杂,不同院校和不同培养目标之间融通衔接有所不畅,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分割明显。认识这一问题,需要把握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专业建设交融的发展历程。早在建国初期,为了解决高校和中学政治教师不足的难題,中共中央决定选取条件成熟的高等院校,通过举办马列主义研究班的方式培养高校政治理论师资,通过举办政治教育系或专修科的方式培养中学政治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率先设立了为中等学校培养政治课教师的政治教育专业,此后全国其他高等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这一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1984年4月13日教育部下文决定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材[8]。这就出现了政治教育专业培养中学政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政工人才并存的局面,一直持续了10年。到1993年,新修订的高校专业目录把这两个专业进行了合并,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在教育学门类,“思想政治教育类”成为与“教育学类”并列的一级学科,其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以及本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授予教育学或法学学士学位[8]。1998年教育部修订专业目录时又把本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种[9],前者培养思想政治教学科研人才,后者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在某种意义上类似政治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前的状况。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下属二级学科在中国正式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二级学科。到2012年,教育部对专业目录又进行调整,不再区分师范方向和非师范类方向,而是培养二者兼具的“复合型人才”,删去了授予“教育学学士”,仅保留“法学学士”学位[10]。
可见,经过30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清晰,该问题在理论层面和国家文件规定中已经得到解决。关键问题是在实践落实中,各院校应根据本单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历史与现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培养本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2.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构成元素,课程水平的高低和结构的优劣,直接决定一个专业的水平高低。专业课程编制在结构问题上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尽可能避免让学生学习一些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零散的课程碎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对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根本性意义。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必须突出专业化水平,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其承担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六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提供生源和基础人才的任务,需要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充分重视本科人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培养。其次,课程设置必须重视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大学生专业的选择与其职业动机密切相关,具有较强职业动机的学生在学习和事业上也往往更易获得成功。在世界范围内,职业化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再次,在课程设置体现专业化职业化的同时,也必须正确处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通识课程直接关注人自身内在性的发展,有利于防止专业或职业教育可能带来的片面或畸形发展后果,以保证人更健康地发展。此外,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比例及其关系,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及其关系等。
与30多年前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时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相比,现在专业办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专业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也和其他专业一样,要到社会人才市场上经受用人单位和自己的双向挑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素养、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他们顺利就业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正确处理专业与通识、实践与理论、直接与间接、显性与隐性课程等关系,在学生自己素质提高、学科知识传授、社会职业需要三者之间追求最大限度的统一。寻求整体价值的融合,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进步贯穿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之中,完善课程体系。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专业属性
必须量足质优地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掌握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是本专业人才最基本的看家本领。当前各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数量和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开课率均存在较大问题。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依托单位和学科有密切关系,目前只有26.2%的本科人才培养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课部,由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设置带来不利影响。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多家单位的多个文件规定,各高校要建立独立直属于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单位,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依托机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依托单位继续保留在政法、经管类学院,并不利于本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转化,有必要进行规范调整。同时,各院校也应量足质优地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
必须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课程的比重。教育部专业介绍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标准进行了规定,涉及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指标,综合体现专业训练中的突出长项和在具体的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为各院校完善本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了方向。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统一专业核心课程,消除课程设置重复、随意现象,规范教材建设,形成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指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应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使毕业生具备系统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拓宽专业面实现一专多能,品行端正、政治立场坚定、办事能力强、身心健康、吃苦耐劳、富有创造精神,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当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系列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服务支持,关键是各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
[1][4]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23,133.
[2] 佘双好,邢鹏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综合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1-8.
[3][5][6][7][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3-74.
[8] 國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7.
[9]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编写.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9.
[责任编辑:张学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趋势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1.011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1-0118-06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唯一比较成熟和广泛开设的本科专业,是以1984年教政字005号文件为标志正式创办的[1]。三十多年来从与政教专业平行发展到合二为一,从专业归属摇摆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二级学科与教育学门类一级学科,到最终归属于法学门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虽发展历程曲折,却成绩斐然。然而,时至今日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学科基础和职业需求特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且很多高校也在酝酿孵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是我们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前期研究报告的基础上[2],就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作进一步的专题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现状
根据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数据库信息,全国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院校有260所,但根据实际招生计划和教育部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的信息统计,2016年全国实际上共有242所院校开设此本科专业。我们依据各院校总体的层次、类型和学科点分布情况进行10%的比例抽样,综合兼顾某些院校的特殊性和小样本的统计学要求,共抽取30所院校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院校基本信息分析
对实际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242所院校基本信息进行分析,从院校类型来看,综合类79所,占32.6%;师范类131所,占54.1%;理工类22所,占9.1%;其他类10所,占4.1%。从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层次分析来看,“985工程”院校8所,占3.3%;“211工程”院校23所,占9.5%;一般院校211所,占87.2%。从本专业的学科力量来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院校37所,占15.3%;具有硕士点的院校(含博士点院校)96所,占39.7%;没有学科点的院校146所,占60.3%。从本专业的机构依托来看,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59所,占24.4%;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系部的11所,占4.5%;依托非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单位的172所,占71.1%。可见,开办本专业的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居多,多集中于没有学科点的一般类院校,且绝大多数院校依托非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单位。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对30所样本院校培养方案中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归并类似表述后统计,以“中学思想政治与品德类课程师资”为培养目标的院校有9所,占院校总数的30.0%;以“党政企事业等部门思想政治工作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院校有6所,占20.0%;以“既能在教育系统进行教学科研,又能在党政企事业部门开展思想理论工作”为培养目标的院校有15所,占50.0%。此外,个别院校的培养目标中额外涉及到中学历史师资、专业管理人才等培养目标。
3.各院校培养方案中专业必修课程设置数量分析
对30所样本院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必修课进行全部统计,除去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实习课程,各院校必修课开设数量差距较大。必修课程设置数量为19门、23门、24门、35门、38门、39门、42门、50门的院校各有1所,各占院校总数的3.3%;设置21门、25门、27门、30门、33门、36门的各2所,各占6.7%;设置26門、34门的各3所,各占10.0%;设置31门的4所,占13.3%。
4.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开设情况分析
对样本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必修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分析,归并处理课程内容相一致而表述不同的课程后,各院校共开设122门必修课程。具体而言,开课率100%的有4门课程,为大学体育、军事理论与训练、外国语和政治学原理;开课率93.3%的有1门,为计算机基础;开课率90%的有2门课程,为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开课率86.7%的有3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开课率83.3%的有2门,为教育学和社会学;开课率80%的有3门,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和逻辑学;开课率76.7%的有1门,为法学概论;开课率66.7%的有2门,为大学语文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开课率63.3%的有1门,为毛泽东思想概论;开课率53.3%的有2门,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开课率50%的有1门,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开课率43.3%的有5门,为现代教育技术、西方哲学史、高等数学、西方政治思想史、社会研究方法;开课率40%的有2门,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科学社会主义;开课率36.7%的有1门,为中国哲学史;开课率33.3%的有1门,为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开课率30%的有2门,为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开课率26.7%的有5门,为中国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行政管理学和管理学原理;开课率23.3%的有2门,为西方经济学和中学政治课教学法;开课率20%的有8门,为文化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公共关系学、书法、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学科教学法、班主任工作、微格教学;开课率16.7%的有6门,为现代科技概论、美学、宪法与行政法学、中共党史、比较政治制度、国际政治学。而其余开课率在13.3%之下的专业必修课程则多达68门,不再一一赘述。
5.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性课程评估
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3],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学制、授予学位等作了介绍,是高校设置调整专业和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性文件。早在1993年国家教委曾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台过“专业办学意见”[4],按照少而精、突出重点与专业特色的原则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规范。这两个文件共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13门必修基础课和6门专业课(见图1)。统计结果显示,这19门必修的专业课程中,各院校开设数量最多的为15门,最少的为6门,平均开设11门,标准偏差为2.41。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现存的问题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创办院校的基本信息与课程设置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从总体上窥探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可以发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晰
培养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活动预先设定的、所要达到的标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是对所要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才能方面的期望、具体质量规定与总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需要根据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和本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定位统筹考虑。根据2012年颁行的专业目录与介绍,本专业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既能在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又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的宣传、组织、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5]而就当前各院校培养目标定位的统计分析来看,存在着中学思想政治师资培养、党政企政工干部培养、思政师资与政工干部复合培养三种倾向。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院校分布特点的分析显示,师范类院校中有43%的比例、综合类院校中有33%的比例,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唯一目标,典型的表述如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未来教育家”,甚至“历史及相关学科”师资培养也成为某些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综合类院校中有22.2%的比例、理工类院校中有67%的比例,将党政企事业单位政工人才作为唯一的培养目标。师范类院校中的57%的比例、理工类院校中有33%的比例,将中学思政教师与政工干部的复合作为培养目标。可见,师范类院校没有出现单一培养政工干部的目标定位,理工类院校也没有出现单一培养中学思政课师资的目标定位,中学思政课师资与政工人才的复合目标则在各种院校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比较分散,不同院校和不同培养目标之间融通衔接有所不畅,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分割明显,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晰。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重专业教育课程,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统计显示,当前开设的122门必修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与人文素质课程相关的仅有20门。就开课率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86.7%,大学语文(含写作)为66.7%,西方哲学史为43.3%,中国哲学史为36.7%,中国近现代史为30.0%,中国文化、普通话与口语为26.7%,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文化学为20.0%,美学为16.7%,哲学通论为13.3%,音乐基础、现代西方哲学为10.0%,世界文化、史学概论为6.7%;艺术概论、文学鉴赏、美术鉴赏、世界近现代史为3.3%。可见,无论是开设人文素质相关课程的总量广度,还是各门课程的开课率,当前本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数量不足。
偏重理论性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统计显示,在122门必修课中,具有明显实践性的课程仅有中学政治课教学方法与技能训练、微格训练、专业实习三门课程,而且多是师范类院校所有师范生的公共课程,目的是为培养中学教师做准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无疑要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不能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课程完备的理性与严密的逻辑蒙蔽富有生机的实践性内容。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实施多以系统的理论讲授形式呈现,缺乏专题探讨、研究项目、社會实践等呈现方式。
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调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知识体系来设计的,这也反映了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特征,便于通过课程教学向学生传授本专业人才所需的系统化专业化知识体系。毋容置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必须以专业知识体系为基础。然而,单纯重视学科课程和显性课程,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只作为课程的点缀,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品,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功能的释放,不利于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合力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必修课程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比较庞杂分散。从各院校设定的必修课数量来看,30所样本院校共开设122门课程,远远超出了一个专业应该设定的必修课程数量。各院校必修课程设置数量最少的为19门,最多的为50门,平均开设30.6门。对于一个专业而言,其必修专业课程的数量和课程科目应该是相对集中一致的,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数量庞杂,且各类型院校间的课程设置总数量间差异已经达到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反映出课程设置的混乱。另一方面,从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的开课率来看,课程开课院校数量在10所以上的课程有31门,亦即是122门课程中仅仅有31门课程开课率达到30%以上;开课院校数量在5-9所的课程有23门;开课院校数量在4所及以下的课程有68门,且开课次数仅为1次的课程多达32门。部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联系较弱,却成为一些院校培养方案中必修的专业课程,如地球科学概论、中学历史教学法、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学说史、政府经济学、财政与货币等。这样设置课程,似乎显得全面,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宽度。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中这样庞杂分散的设置课程,实则降低了本专业课程的专业化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历史上曾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摇摆于政治学或教育学类属之下,但是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来,其学科属性已经得到确认。教育部最新专业介绍中也突出强调本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的内容构架,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两大密切联系的板块[6]。统计显示,从本文确定的10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有3所院校仅开1门,各有2所院校开2和4门,12所院校开5门,8所院校开6门,3所院校开7门;从开课率来看,自然辩证法为6.7%,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10.0%,科学社会主义为40.0%,毛泽东思想为6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80.0%,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为86.7%。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距离本专业学生的理论掌握要求差距甚大。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专业性水平较低。统计显示,本专业教育部文件要求的19门必修课,开设最多的院校达15门,最少的为6门,平均11门。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课率指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为6.7%,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13.3%,中共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为26.7%,专业研究方法(含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为46.7%,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为50.0%,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90.0%。姑且就作为本专业三大主干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原理和方法课程来看,绝大部分院校都没有开设齐全。可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核心课程开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三、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发展趋向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现存问题,应进一步提升对本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给予政策扶持,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本科人才培养持续、健康、内涵式发展。
1.进一步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要传授系统化的本学科专门化知识,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涵盖未来职业门类与行业的方向、专业不同人才未来的使用规格差异、同方向同使用规格人才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具体规范要求。根据教育部现行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和使用规格,是学校及科研机构的思想政治教学科研和党政企单位宣传思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规范与要求,需要具备精良的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知识;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本研究方法;具有从事本学科专业方向的教研和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熟悉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从事本专业所需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外语和计算机操作等基本知识[7]。
而事实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却比较繁杂,不同院校和不同培养目标之间融通衔接有所不畅,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分割明显。认识这一问题,需要把握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专业建设交融的发展历程。早在建国初期,为了解决高校和中学政治教师不足的难題,中共中央决定选取条件成熟的高等院校,通过举办马列主义研究班的方式培养高校政治理论师资,通过举办政治教育系或专修科的方式培养中学政治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率先设立了为中等学校培养政治课教师的政治教育专业,此后全国其他高等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这一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1984年4月13日教育部下文决定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材[8]。这就出现了政治教育专业培养中学政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政工人才并存的局面,一直持续了10年。到1993年,新修订的高校专业目录把这两个专业进行了合并,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在教育学门类,“思想政治教育类”成为与“教育学类”并列的一级学科,其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以及本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授予教育学或法学学士学位[8]。1998年教育部修订专业目录时又把本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种[9],前者培养思想政治教学科研人才,后者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在某种意义上类似政治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前的状况。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下属二级学科在中国正式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二级学科。到2012年,教育部对专业目录又进行调整,不再区分师范方向和非师范类方向,而是培养二者兼具的“复合型人才”,删去了授予“教育学学士”,仅保留“法学学士”学位[10]。
可见,经过30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清晰,该问题在理论层面和国家文件规定中已经得到解决。关键问题是在实践落实中,各院校应根据本单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历史与现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培养本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2.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构成元素,课程水平的高低和结构的优劣,直接决定一个专业的水平高低。专业课程编制在结构问题上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尽可能避免让学生学习一些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零散的课程碎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对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根本性意义。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必须突出专业化水平,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其承担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六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提供生源和基础人才的任务,需要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充分重视本科人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培养。其次,课程设置必须重视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大学生专业的选择与其职业动机密切相关,具有较强职业动机的学生在学习和事业上也往往更易获得成功。在世界范围内,职业化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再次,在课程设置体现专业化职业化的同时,也必须正确处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通识课程直接关注人自身内在性的发展,有利于防止专业或职业教育可能带来的片面或畸形发展后果,以保证人更健康地发展。此外,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比例及其关系,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及其关系等。
与30多年前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时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相比,现在专业办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专业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也和其他专业一样,要到社会人才市场上经受用人单位和自己的双向挑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素养、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他们顺利就业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正确处理专业与通识、实践与理论、直接与间接、显性与隐性课程等关系,在学生自己素质提高、学科知识传授、社会职业需要三者之间追求最大限度的统一。寻求整体价值的融合,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进步贯穿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之中,完善课程体系。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专业属性
必须量足质优地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掌握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是本专业人才最基本的看家本领。当前各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数量和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开课率均存在较大问题。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依托单位和学科有密切关系,目前只有26.2%的本科人才培养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课部,由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设置带来不利影响。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多家单位的多个文件规定,各高校要建立独立直属于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单位,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依托机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依托单位继续保留在政法、经管类学院,并不利于本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转化,有必要进行规范调整。同时,各院校也应量足质优地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
必须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课程的比重。教育部专业介绍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标准进行了规定,涉及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指标,综合体现专业训练中的突出长项和在具体的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为各院校完善本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了方向。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统一专业核心课程,消除课程设置重复、随意现象,规范教材建设,形成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指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应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使毕业生具备系统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拓宽专业面实现一专多能,品行端正、政治立场坚定、办事能力强、身心健康、吃苦耐劳、富有创造精神,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当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系列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服务支持,关键是各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
[1][4]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23,133.
[2] 佘双好,邢鹏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综合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1-8.
[3][5][6][7][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3-74.
[8] 國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7.
[9]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编写.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9.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