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在教学中的转变
廖桂芬
【摘 要】结合语文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可以尝试几个转变,使课堂教学策略要变“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作为新时期的每一位教师都在积极迅速地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促进 建设 研究 转变
笔者于2012年10月荣幸的参加广西中职学校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班的培训。学习借鉴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施能力。启发我该如何基于项目、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去建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课堂。
一、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职校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薄弱,老师就从简单的知识“灌”,学生被动的接受,渐渐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让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旧的教学过程是教师首先明确“灌”入的内容,然后从少的“灌”,越“灌”越多,越“灌”深,布置作业,教师总结。最后整个课堂往往一大片的学生都昏昏欲睡。而行为引导型教学和我们原先教学模式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学习主体、学习中心是学生,教师要开动脑筋思考的是引起学生关注——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动手——允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纠错——师生共同评价——师生共同总结。授课内容仅仅是引导学生完成以上内容的链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更新快。教师在中职3年期间就把所有学科的知识内容全部教会学生是不可能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样化。因此,教师应该懂得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笔者上《海报》这堂课时,先用一段视频引起学生关注,之后又列举出许多生活中的海报,有的规范,有的不规范,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自己对错误海报进行修改,最后,发挥团队精神及个人想象力即兴设计海报进行评比,师生共同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整堂课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的内容记得牢,自己设计的海报的成就感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是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不要把教学中心放在如何“灌”,而是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教师应成为教学法的建设者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教师起到的作用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改变以往的消极观念,不能总是强调中职的学生基础差素质低,总是不情愿的被动执行,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构建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教学,使国家教程、地方教程不断完善的紧密结合。教师要大胆整合本土化、校本化的教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利用手提电脑、网络、幻灯片、自制的手工道具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协助教学,建设属于适合本学科发展的教程。
三、教师在教学法中应是研究者
学习了德国先进的教学法后,我回到学校就着手在本班开展,但一开始效果却差强人意。教师不能被动地把别人研究出来的成果不假思索地利用到教学中。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中,教师看起来好像很轻松,像一个看客一样看着闹哄哄的学生。其实不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当中。这实际上也是国外多年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经过几个月的尝试,我发现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备课时要有周详的授课计划,自己本身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语言幽默,思维敏捷,很好地控制课堂能力等等。上课前,我会仔细设想课程的每一个步骤,人员的安排、细节上注意学生情绪的调动(或幽默或赞许或鼓励),在短时间内用有效的方法,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避免学生偏题跑题,遏制一些尴尬情况,保证课程的教学顺利进行,课后及时反馈和整理。同样以笔者教授的《海报》课程为例。在分组出现了问题,女同学扎堆一组,写得好、画得好,但创意不足。男生有好点子又不善用写和画表达;学习成绩较好的不愿与成绩稍差的一组,纪律稍差的积极性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课前就做好了考虑,在组长抽签的纸箱里做了准备。让每位组员心服口服,同心协力。可以说,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听课不违纪,教师“灌”内容的旧模式。教师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这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完全转变,只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做学生创造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辟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 北京师范大学,2003.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钟启泉.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摘 要】结合语文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可以尝试几个转变,使课堂教学策略要变“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作为新时期的每一位教师都在积极迅速地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促进 建设 研究 转变
笔者于2012年10月荣幸的参加广西中职学校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班的培训。学习借鉴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施能力。启发我该如何基于项目、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去建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课堂。
一、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职校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薄弱,老师就从简单的知识“灌”,学生被动的接受,渐渐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让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旧的教学过程是教师首先明确“灌”入的内容,然后从少的“灌”,越“灌”越多,越“灌”深,布置作业,教师总结。最后整个课堂往往一大片的学生都昏昏欲睡。而行为引导型教学和我们原先教学模式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学习主体、学习中心是学生,教师要开动脑筋思考的是引起学生关注——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动手——允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纠错——师生共同评价——师生共同总结。授课内容仅仅是引导学生完成以上内容的链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更新快。教师在中职3年期间就把所有学科的知识内容全部教会学生是不可能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样化。因此,教师应该懂得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笔者上《海报》这堂课时,先用一段视频引起学生关注,之后又列举出许多生活中的海报,有的规范,有的不规范,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自己对错误海报进行修改,最后,发挥团队精神及个人想象力即兴设计海报进行评比,师生共同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整堂课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的内容记得牢,自己设计的海报的成就感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是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不要把教学中心放在如何“灌”,而是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教师应成为教学法的建设者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教师起到的作用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改变以往的消极观念,不能总是强调中职的学生基础差素质低,总是不情愿的被动执行,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构建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教学,使国家教程、地方教程不断完善的紧密结合。教师要大胆整合本土化、校本化的教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利用手提电脑、网络、幻灯片、自制的手工道具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协助教学,建设属于适合本学科发展的教程。
三、教师在教学法中应是研究者
学习了德国先进的教学法后,我回到学校就着手在本班开展,但一开始效果却差强人意。教师不能被动地把别人研究出来的成果不假思索地利用到教学中。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中,教师看起来好像很轻松,像一个看客一样看着闹哄哄的学生。其实不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当中。这实际上也是国外多年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经过几个月的尝试,我发现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备课时要有周详的授课计划,自己本身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语言幽默,思维敏捷,很好地控制课堂能力等等。上课前,我会仔细设想课程的每一个步骤,人员的安排、细节上注意学生情绪的调动(或幽默或赞许或鼓励),在短时间内用有效的方法,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避免学生偏题跑题,遏制一些尴尬情况,保证课程的教学顺利进行,课后及时反馈和整理。同样以笔者教授的《海报》课程为例。在分组出现了问题,女同学扎堆一组,写得好、画得好,但创意不足。男生有好点子又不善用写和画表达;学习成绩较好的不愿与成绩稍差的一组,纪律稍差的积极性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课前就做好了考虑,在组长抽签的纸箱里做了准备。让每位组员心服口服,同心协力。可以说,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听课不违纪,教师“灌”内容的旧模式。教师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这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完全转变,只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做学生创造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辟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 北京师范大学,2003.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钟启泉.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