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和对话:唤醒转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

    葛红梅

    [摘 要]吉登斯的生活政治观聚焦于“人们的生活世界”,通过对时代主题及社会问题进行现代性反思,促进个体自我认同、自我实现。以吉登斯生活政治理论审视转型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在于:高校教師的专业发展源于教师的微观生活;生活政治理论倡导的“对话民主”促进了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与认同;教师对专业的反思自觉是实现自我的关键。立足于现代性反思,探究转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客体建构路径为:基于反思,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自觉即理念自觉、态度自觉、学术自觉和实践自觉;基于对话,明晰办学思路,完善保障体系,建立协同机制,构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客体环境。

    [关键词]反思;民主对话;转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6-0051-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6.010

    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部分高校实现了转型升格。转型后的高校教师如何重塑价值认同、科学规划专业发展,对此,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生活政治理论有着积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借鉴意义。

    一、吉登斯生活政治观解读

    (一)生活政治观的理论维度

    诞生于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吉登斯的生活政治观,继承并发展了解放政治理论。生活政治“关涉的是来自后传统背景下,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引发的政治问题,在那里全球化的影响深深的侵入到自我的反思性投射中,反过来自我实现的过程又会影响到全球化的策略”[1]。相对于解放政治的宏观视域,生活政治从“我们怎样生活”的研究起点出发,审视微观生活的社会问题,重点关注人们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以重构时代的道德和解决问题为目的,核心思想是在对时代主题及社会问题进行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上,通过个体自主决策和个性选择生活方式,促进个体自我认同、自我实现。对现代性的反思维度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反思身体,洞察复杂的社会关系获得自我认同;二是通过反思自我,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重塑和解放;三是通过反思生态环境,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并在寻求与外界的和谐行为关系中实现自我发展和超越。

    (二)生活政治观的实践指向

    吉登斯生活政治关注的焦点是微观领域的生活问题和“怎样生活”的实践活动,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现代性反思,重塑主体信念与追求,发挥能动作用建设有价值的道德生活。其实践指向是通过个人行为的反省自律,达到个体生活的自治自觉,进而推动共同体的良性发展。吉登斯美好生活的践行路径是“对话民主”。通过对话去协调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协商解决问题;通过民主为个体多元化的生存方式提供空间,营造个体与集体的和谐环境。吉登斯认为“对话民主是消除暴力、加强团结、增强责任意识和强化道德内在机制的有效手段”[2]。

    二、生活政治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契合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源于教师微观生活

    吉登斯的生活政治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人们的生活世界”,从人们原始的交往生活世界出发,通过个体自主决策、自主选择生活方式,获得社会生活的自我认同。认识来源于实践,生活世界是教师自我认同之源,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之本。高校转型给高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带来了较大的变革,给教师的发展和专业规划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因此,高校转型期是“价值范式重建的关键期”,教师对大学使命的认可和坚守,对以往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对专业成长的自在到自为都需要高校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审视教师的微观生活状态。理论源于生活,教师的生活习惯、交往情境、实践活动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理论又回归于生活,教师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都将影响教师专业的发展。转型期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观的重建必然是基于个体生活历程的反思和体悟,其教学、科研、学习等日常生活世界及生活方式应该成为专业发展的内在参照。

    (二)“对话民主”促进理解与认同

    吉登斯认 为采用反思性民主对话的策略,可以使个体在道德与生活领域存在多种冲突的现代社会中认同自我。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变革、新的制度意识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校园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是在教师理解与认同的基础上发生的。“对话民主”的教育机制和氛围,是教师自主调适、自觉建构的保障。通过对话,教师能够各抒己见、碰撞思维并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上统一认识;通过民主,教师能够获得支持与信任,进言献策,寻求话语空间与发展机会。“对话民主”的策略,形成了教师与他人之间尊重、平等的人际关系,建起了教师能动作用发挥的平台。高校和教师情感民主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教师对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的理解与认同,促进个体成长价值与高校转型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反思自觉是实现自我的关键

    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才能更好的生活?这是人类思考人生的永恒主题。在吉登斯的生活政治观中,一方面通过现代性的内在反思和觉醒,重塑主体价值,重建生活信念和道德追求;一方面发挥个体能动性自主决策,增强应对社会生活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实现自我。教师是立校之本,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是“人本为中心”的发展。高校教师如何自主应对转型挑战?如何通过发展的自觉自为实现高校的跨越发展?教师的自觉反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校的转型建设,关键在于教师的转型,教师的转型关键在于自我觉醒和自主调适以及应对能力的提高。在生活政治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在于通过对转型的反思唤醒教师的角色意识,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自主做出正确的生活决策,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促进教师育人价值的实现。

    三、转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范式

    (一)高校转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语境

    高校转型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包括转变办学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使命到行为、从外延到内涵、从结构到规模的思想转型、行为转型和功能轉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对教学、育人、服务三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成长过程,最终目标不仅使教师成长为知识人、专业人,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旨在教师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3],使教师成为具有理性思想、批判精神、自主人格的教育者。

    1.高校转型的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彰显高校办学特色,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必须优化整合高校资源,科学规划办学定位,实现办学效益最优化和最大化。在国家政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自身诉求的内外因素的影响下,许多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师范院校向教师教育转型,体现出开放、多元、灵活的高校办学特征。基于地方经济发展和高校差异化办学的时代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的调整转型成为必然趋势。

    2.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高校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转型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优良传统的传承、校园文化特色的打造,关键都在于教师的顺利转型。变革教师教育理念,调整教师心理状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高校教师适应转型期的应然选择。面对高校转型,有些教师还未做好充分准备,角色意识淡漠,消极被动;有些教师对新角色、新任务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心理上对转型后高校的工作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产生了抵触情绪,自我反思和认同不到位,对转型存在焦虑。高校可以通过对话民主、情感民主的途径和渠道促进教师主动转型。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转型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利于高校实现跨越发展。教师应当为此重塑主体价值,对转型高校的办学使命、内在规律要逐步加深理解,对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要准确把握,对如何引领大学生成长要主动思考,让反思、自律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将原有教育教学经验与转型高校的专业要求、规划辩证结合,从而创新教学方式,变革教学理念,重构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追求和远景规划。高校转型意味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教学科研的性质、内容和方法的转变。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坚守高校办学使命和专业要求,调整自己生活方式,注重教书育人情怀的自我培养,注重知识技能的自我建构,促使自己从知识型向技能型、单一型向复合型、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

    (二)转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客体建构

    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高校知识创新、学术水平的质量。高校转型深刻影响、改变并重构了教师的生活及生活方式。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基于“全面的完整的人”的视角来审视教师。只有将目光投向教师的生活,感悟教师的心灵,才能理解教师及其职业的意义,探寻教师专业发展之策[4]。

    1.反思: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自觉。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态度)三个方面是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是教师主动适应高校(转型)发展需要,主动学习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研究水平的境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促进教师发展从自在逐渐走向自为,最终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实现自我。高校教师的职业是“高校教师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建构,以“育己”达到“育人”的内在自我成长型职业”[5]。只有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走自主发展之路,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具有无限可能性,才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理念自觉。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最深层次的内驱力是对教育价值的理解和认同。长期以来,对教师职业的角色认知被理解为知识的传授者、课程的执行者、教学的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共生共享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创生者,教师不仅传授人类优秀的文化知识,也在创生新的理念和方法;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建构者,不仅执行课程的目标,也建构解读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思想关联;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更是实践者,在实践中有着教师独特的教育理解和教学体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意义和主导作用,必须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角色意识,引领教师明确学校转型后的思想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正确认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处理好自我价值与职业价值的辩证关系,对教育职业的认识不再停留于谋生手段而是成为生活方式的自觉选择。只有对教育价值的觉醒,才能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主体价值得以张扬。

    二是态度自觉。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态度)三个方面,其中教师的专业情意(态度)是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的关键。教师的积极情意(态度)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将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重要的是培养教师对转型高校的情感认知,在突破个体固有经验的基础上重塑自我。“教师自我发展强调的是教师内在资源的丰富和提升,是结构和性质上的转变,是从一种生命状态上升为另一种生命状态的过程和结果,这是教师发展的质量标准。”[6]挖掘高校办学的文化积淀,弘扬校本特色的历史精神,关注教师身边的人和事,关心教师的情感和生活,关怀教师的理想和追求,使教师在情感民主的氛围中获得尊重与平等,使教师在情感关怀中走向生命自觉,愉悦心态,自觉奋发。

    三是学术自觉。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要使命。知识创新取决于教师敏锐的洞察力、较高的研究能力和正确的学术态度。因此,处于转型期的高校教师,首先要善于把握学术发展前沿。教师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发现和反思。其次要坚持理性批判精神。在平等对话、尊重包容的基础上张扬个性,推动知识创新和学术进步。最后要坚守学术研究的道德底线。严谨治学,规范做人,在成为一名“经师”的同时要坚守“人师”的准则。不同教师在适应高校转型期的过程中,要因人而异,科学规划。年轻教师必须及时调整心态、克服适应期的迷茫,在学历提升和职务晋升的准备中奠定学术研究基础;青年骨干教师必须拓展专业发展空间,努力成为学术带头人或教学名师,形成自身专业品牌和特色;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定位于专业研究的传帮带,教科研团队的领衔人。

    四是实践自觉。教育是一种碰撞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源自教师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创新;专业情感和态度的转变,源自教学实践活动的体验和感悟。在教学实践探索、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要不断调整、重塑自己的价值追求,逐步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目标。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必须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目标追寻的自主意识和角色意识。高校转型让教师的生存状态面临挑战,新媒体时代又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方式。因此,转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突破僵化的固有思维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状态,丰富教学实践活动,引导教师尝试探索,以现代媒体为载体、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学会用现代手段讲好教育故事,从经验教学走向个性化的智慧教学。为此,高校教师必须从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在开放、对话、交往、探究、合作等生活化的情境中,寻求教学方法、手段、方式、途径等方面的个性化转变。

    2.对话:营建教师专业发展外部环境。高校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 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问题是高校转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要明晰办学思路。首先,组织学习,明确目标,把握办学定位。合理的办学定位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高校转型要及时明确办学思想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培训、考察等多种途径向广大教师进行宣解,让高校办学使命融于教师生活当中,增强教师角色转型意识;其次,转变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彰显办学特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在转型期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地域特色,推进学科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的变革。组织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开展专业认证和专题研究,打造专业品牌和特色,使专业反思、专业建设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彰显高校办学的行业特色、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最后,外引内塑,创建教研平台,培育教师骨干队伍。创新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创建教学实践实训平台,培养教学名师和行业典范,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打造專家型教师、工匠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使专业发展目标成为教师生活的理想追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二要完善保障体系。“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总是与某些当下境域实际联系着,并且为其思想和行为定向。境域规定了我们每个人能够从生活中的某个时间转向其他事件上的方向和顺序。” [7]转型高校的外部环境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水平。紧扣时代脉搏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和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自信的源泉;规范的规章制度、科学的激励措施、以人为本的培养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自主的保障;有效的政策支撑、积极的社会评价、良好的办学效果是教师专业发展自觉的动力。高校应当立足于转型要求,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培训机制、科研机制、评价机制、考核机制等外部管理机制,为教师顺利转型、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基础。三要建立协同机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作用力的推动会加快教师的转型发展。从宏观视野看,高校就是知识传播和再生产的学术共同体。共同体(团队)的合作和对话可以激发教师的潜能和自觉。高校可以通过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进行情感民主对话,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以共同信念、价值、情感为基础,围绕共同的学习、研究目标,通过交流、协作、反思等持续、深度的合作互动,在相生相成的人际关系中,推动教师共同成长,达到促进学习、提升能力的目的。教师专业发展既有个体对自身知识体系拓展和能力素质提升的关注,也有对教师团队之间教学经验、教学资源共享的反思和感悟。高校通过打造名师工作室、科研平台、教研团队等共同体,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在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团队启发和帮助,增强教师专业认同和自信,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

    在高校转型期,对于教师,要及时调整和适应自身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加强转型期的自主应对能力,彰显教育生活的主体地位;对于高校,要从学校情境、教师生活背景出发,把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创建对话平台,使学校外在机制和教师主体自觉协同推进、有机统一,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由自在走向自为。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铭.译,王铭铭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52.

    [2]许丽萍.吉登斯生活政治范式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5.11.

    [3][4]何慧玲,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河南省A学院为例[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6.

    [5]李春梅.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特征新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148-149.

    [6]李方安.论教师自我发展[J].教育研究,2015(4).

    [7]朱晓宏.重新理解教师的境域与习惯——基于生活世界现象学的理论视域[J].教育研究,2014(5).

    (责任编辑:王世君)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