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徜徉在阅读世界
章黎虹
阅读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让幼儿学到知识,拓宽眼界,获得真善美的感受。阅读区的创设对促进幼儿语言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由此可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组织有效的阅读非常重要。虽然幼儿园各个班级都会创设阅读区,但我们发现:幼儿在区域自主游戏中更喜欢去科学区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去美工区进行创意制作,去建构区拼搭游乐场……去阅读区的人数却寥寥无几。
为了让幼儿喜欢上阅读区,教师想了很多办法,如为幼儿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根据幼儿的兴趣特征投放一些小沙发、靠枕和坐垫,不定时地更新图书品种,提供多样化阅读材料……但是,热闹过后,阅读区又很快回归平静。
在一次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展开了讨论:
教师:为什么其他区域的人这么多,阅读区的人却那么少?
幼1:书有那么多页,我看着看着就忘记前面说什么了!
幼2:我不喜欢看书,很没意思。
幼3:书里面的字我都不认识。
教师:幼儿园很多书都是有图畫的呀?
幼4:我就是不爱看书,没意思!
教师:你都没认真地看书,怎么知道看书没意思?
怎样才能让幼儿喜欢到阅读区看书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孩子不愿意看书,归根结底是幼儿的阅读兴趣低。那么,该如何提升大班幼儿的阅读兴趣呢?从孩子们的只字片语中,我发现了几个关键词:忘记、不认识、没意思。怎样才能让幼儿记住书中的内容?怎样让书本变得更加有趣呢?如何让书本内容变得浅显易懂呢?我想到了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
说到思维导图,可能人们会想到高深、枯燥,担心幼儿不能理解。其实,思维导图能通过形象生动的绘画和符号将抽象复杂的思考过程变成可以看得见的颜色、线条、形状等,具体地再现画面。3~6岁幼儿喜欢涂涂画画,涂涂画画也是他们表达自身想法的方式之一。思维导图的绘制正好满足了幼儿涂涂画画的兴趣,让他们将书中的所见所思所想“画”出来,把深奥的内容变成喜欢的符号、线条、图画等,从而引导其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思考和理解绘本,还能从绘本出发拓展出更多有意思的思考方向。让孩子与书本及作者对话。
一、气泡图让书的情节变得明了:把书变有趣
观察是幼儿进行绘本阅读的基础,幼儿通过观察来了解绘本中所讲述的故事。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观察能力,但他们观察的目的性、准确性和持久性发展不足,在自主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注意力会分散,兴趣点容易转移。如何将幼儿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呢?于是,我将气泡图式的阅读记录单投放在阅读区,让幼儿在阅读书本的过程中进行记录。
气泡图构图简单,只有简单的一层逻辑扩展,比较适合幼儿分解问题,找出事物的联系性和多样性。在阅读过程中记录运用气泡图构图,可以让书本的内容直观明了地呈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气泡图的绘制,是一个回顾书本内容的思维过程,可以起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
(一)把书读“薄”
对于幼儿来说,喜欢、感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将书变得有趣的方法,就是把书读“薄”,也就是让幼儿寻找书中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内容。
《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一个温暖人心的绘本故事,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一个具有浓浓人情味的小镇,以及有爱、温暖、勤劳的约瑟一家,同时运用了不断重复的文字来表述故事,很有节奏感,读起来既温馨又朗朗上口。绘本中的图画生动地表现出人们丰富的表情和逼真的家具物品。在绘本主线画面的下方,作者还加上了另一条线索——老鼠一家,这样的添加给读者带来额外的阅读惊喜和乐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用气泡将图书变“薄”。在气泡的中心画上爷爷头像和问号,表示书的题目。画面上散布的许多泡泡,就是爷爷想的一个个办法,这是气泡图的第一层。在爷爷想的办法的下方还可以画上泡泡,代表小老鼠的办法,让书中隐藏的老鼠一家的线索也呈现出来,成为气泡图的第二层。如此,一张气泡导图就做好了。整个阅读过程中,幼儿一会儿看图画,一会儿画导图,主动性和互动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对绘本内容的理解逐渐加深,书也就变“薄”了。(见图1)
(二)把书读“厚”
所谓把书读“厚”,就是让幼儿从一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习得,有所感悟,从他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联想到更多的内容。
《大卫,不可以》这本图画书的主角是一个只有几岁的小男孩——大卫。绘本画面中只有大卫是一个完整的形象,大卫的妈妈只出现在扉页和最后一页,而且都是不完整的形象。整个绘本中妈妈的形象都是用“大卫,不可以”来代替。
我们可以用气泡图的第一层来记录大卫做了哪些事,有哪些不好的行为或习惯让妈妈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大卫,不可以”。气泡图的第二层就可以让孩子画画,如果大卫的这些行为是孩子自己,孩子们会怎么做?由此,《大卫,不可以》这本书就变“厚”了。孩子们在阅读和绘制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体验到了书本的幽默和诙谐,也寻找到了合适的行为。当孩子看着画得满满当当的一张气泡导图,就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体会到了怎样精读书本中的内容,怎样沿着已有的内容继续思考和发展,书也就读“厚”了。(见图2)
气泡式思维导图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幼儿看、听、说、猜、画等方面的积极性,让幼儿主动参与到绘本互动中,将思维变得可视。同时,气泡式思维导图还强化了幼儿的记忆,让记忆系统层次分明,系统有序地组织信息,进一步加深幼儿的记忆和理解。
二、桥形图让书的内涵变得外显:把书变简单
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逐渐完善,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能够辨别出事实和想象,并能根据同理心去了解绘本故事中的人物情感。理解是思维的基本环节,所谓理解,就是明白事物之间的关系,懂得事物的本质。幼儿的理解以直接理解为主,将感知和理解相互融合。幼儿对绘本故事的理解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绘本有其独有的故事表达方式,因此,幼儿对绘本的理解并不像成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要想达到真正的理解,需要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当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生发兴趣点或疑惑点时,可能会出现阅读兴趣的转移或对阅读失去信心。此时,教师利用桥形图的绘制,帮助幼儿解决疑惑,抓住兴趣点,进行探究性阅读,既去除了妨碍幼儿阅读的“拦路虎”,使幼儿保持继续阅读的兴趣,又能促进幼儿对绘本的理解。
桥形图的主要作用是类比和类推,桥的上方和下方体现了事物的相关性。按照这种相关性,在桥的下方依次写出类似相关性的事物,以达到类比或类推的作用和效果。
(一)推进故事线索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是一本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故事型科学绘本,讲的是一只小鼹鼠从土里钻出来晒太阳时,一条长长的嗯嗯正好掉在它的头上,为了寻找“凶手”小鼹鼠一路问了很多小动物,最后在苍蝇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凶手”。
绘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中的故事角色较多,信息量较大,共有两条线索需要理清。第一条:在找“凶手”的路上,小鼹鼠都遇到了哪些动物?它是怎样问的?这些动物是怎么回答的?最后小鼹鼠是怎样找到“凶手”的?第二条:小鼹鼠遇到的这些动物是不是“凶手”?为什么?它们的嗯嗯是什么样的?这两条线索应该是并列的。对此,老师可以引导幼儿用桥形图来推进故事线索。桥下可以展示不同形态的嗯嗯,对应的桥上则画相应的小动物,这样就能把故事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梳理清楚,同时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故事中的科学知识。(见图3)
(二)理清故事逻辑
《逃家小兔》讲的是一只小兔子和妈妈用语言玩捉迷藏的母子之间爱的故事,该故事十分简单,通篇都是母子间的对话,但它们的对话又让人为之动容。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都有像小兔子一样离开家的冲动,以此来考验妈妈对自己的爱。故事里小兔子的经历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体验,也传达给人们一种满满的亲情,以及充满爱意的感觉。
《逃家小兔》的线索就是小兔子不断变成小鱼、石头、小花、小鸟、帆船、空中飞人,而兔妈妈则变成捕鱼人、大山、园丁、风儿、钢丝等。从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成人不难看出其中的逻辑,可孩子们却很难理清,如:为什么小兔变成小鱼时,兔妈妈要变成捕鱼人?为什么小兔变成石头时,兔妈妈要变成大山?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桥形图来帮助幼儿理清故事逻辑。(见图4)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读故事、认识字、学好词,而是为了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桥形思维导图的应用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桥梁和中介,能够引导幼儿关注图示认知的特点,从而在绘本阅读中进行深度阅读,发现绘本图示的内在联系性,激发阅读的兴趣,发现绘本的重点。
三、流程图让故事更加扩展:把书本内容讲出来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核心经验分为理解与表达两部分,阅读中“理解”做好了,“表达”自然也少不了。让孩子在阅读了绘本之后把故事内容“表达”出来,对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流程图式的思维导图,让孩子做到有据可说,有备而讲,有话可讲,让“表达”看得见。
(一)单线故事呈现
单项流程图可以帮助幼儿理清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幼儿在运用单项流程图式思维导图的时候,首先在空白处写下故事主题,也就是故事的题目,然后从第一个小方框开始描绘完成这个事情所需要的每一个步骤,接着用箭头标注,将这些故事线索串联起来。这一过程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思维缜密性。
单项流程图最适用于展现事情的发展过程。例如,在阅读完绘本《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后,教师与幼儿共同绘制单项流程图。该流程图展现了老鼠吃到一块饼干后,想要牛奶,然后又想要吸管等一系列内容。通过流程图的一一展现,教师引导幼儿用“刚开始”“然后”“再”“接着”“后来”“最后”等词语描述绘本中的情节。思维导图在绘本阅读中具有扩展作用,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且容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这样幼儿即使不认识汉字,也能通过思维导图理解绘本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阅读后的表达。(见图5)
(二)多线故事呈现
多重流程图用来分析事物的前后因果关系,中间的大框描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左边的小框记录事情的原因,右边的小框记录事情发生的结果,再用箭头将它们联系起来。多重流程图记录好后,孩子们就可以从中看出并梳理出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
绘本《熊小弟的栅栏》讲的是一只小熊为了保护萝卜不被偷走而制作栅栏,在萝卜不断被偷的情况下,熊小弟不断改变栅栏高低、间隔,最后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故事。该故事虽然一波三折,却能吸引孩子的眼球。由于绘本中的故事情节转折较多,且略显复杂,幼儿不易理解,教师便引导幼儿绘制多重流程图。在多重流程图的左边画上小熊的猜想——“萝卜为什么被偷”,右邊画上小熊的解决办法。通过多重流程图的绘制,梳理清楚故事脉络,把故事的要点和细节呈现在画面中,帮助幼儿更好地表达故事。(见图6)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绘本故事,可以清晰地呈现出绘本故事的情节、特点、整体思路及构想,帮助幼儿深入阅读,培养思考能力。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关注图示,引发其在早期绘本阅读中进行深度阅读。思维导图是一种新的工具和平台,充分调动起幼儿各种感官,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自主阅读,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