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卡夫卡——卡夫卡虚拟纪念馆设计

    摘 要: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弗朗茨·卡夫卡,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在其代表书籍《变形记》中,运用了大量象征、隐喻、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如甲虫、痴迷饥饿艺术的表演者等无数个形象。在他的笔下,社会是如此陌生,生活是如此孤独与恐惧,世界是如此的莫名其妙。也正是如此,才使得卡夫卡能够潜心写作,在自己的书中完全敞开心扉,打造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卡夫卡世界。时至今日,卡夫卡笔下的故事、写作的手法依然对现代派文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却鲜有卡夫卡的纪念馆。笔者希望通过对书籍《变形记》的阅读与梳理,再结合卡夫卡的平生,建造一座以卡夫卡及其作品为主题的虚拟纪念馆,以纪念卡夫卡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关键词:虚拟现实;建筑;主题;人生价值

    科技飞速的发展,大众的日常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电动拖地机、洗碗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使我们节约了大把的劳动时间,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即便足不出户也能买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商场里的产品。4G、5G网络信号的发展促进了VR(虚拟现实)技术的巨大进步,也使其逐步成为了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在如今的生活中,VR技术不断的与各个领域产生碰撞,不论是何种领域,VR技术所带来的深度沉浸感总是能给人带来极不一样的体验。

    去年的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然爆发,在此之后全国人民积极响应专家的建议尽可能的呆在家中不再外出,原本热闹的街道也因为疫情的关系变得冷清。随着政府的措施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各地的疫情人数在慢慢减少直至清零。但是,由于疫情随时会出现复发的风险,所以为了保证安全,许多高校的毕业作品只能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展览。这一步推动了VR技术与展览的融合,VR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可以使观者在浏览这些作品的时候达到更好的观感。笔者在体验VR技术观看作品时,意识到可以应用VR技术模拟出一座虚拟主题的建筑,这座虚拟建筑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自由的建设,打造出与传统完全不同的建筑。在卡夫卡的出生地捷克布拉格,当地人为了纪念卡夫卡,在布拉格小城广场建了一座博物馆以纪念他。众多的卡夫卡迷为了见识这个博物馆,只能不远万里的来到这里。如今科技的进步,VR技术的成熟,使我们可以为卡夫卡建立一座虚拟的纪念馆。

    1 虚拟建筑外观

    建筑的外观,一定要是符合卡夫卡的内心世界,符合卡夫卡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李文俊先生在翻译《变形记》中说过,卡夫卡作为一个犹太人,却对犹太人的教义持异议;作为是一个白领,却不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作家,却不珍惜自己的作品。卡夫卡曾在写给密伦娜的信中,直言不讳的称他是莫名其妙的流浪在一个莫名其妙的世界上。如此复杂的内心以及糟糕的生活环境,使得卡夫卡充满了矛盾。也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中,才使得卡夫卡作品大都采用变形荒诞的艺术形象,以表现在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中孤立的个人形象。因此,虚拟的卡夫卡纪念馆,一定是一个有着荒诞艺术形象的虚拟建筑。而最能代表荒诞的艺术形象一定是卡夫卡笔下的甲虫。将广为熟知的甲虫形象进行抽象化的设计,提取最具代表性的硬壳以及花纹运用于纪念馆的外观建设中。甲虫的硬壳外形呈椭圆形,因此建筑的整体结构也应呈现椭圆形。此外,在纪念馆的外墙面,运用不规整的平面排列,并在平面上绘制波点状的花纹,以此使虚拟纪念馆的整体外观形象如同一只待飞的变形甲虫。

    2 虚拟建筑空间

    虚拟纪念馆的内部空间分为7个场所,共三大区域,包括四个主题区、一个公共讨论交流区,以及一个商品区。进入虚拟纪念馆,首先来到的是纪念馆的大厅,大厅的入口处摆放着一座卡夫卡的雕像,大厅的墙壁上布满了卡夫卡生平的照片,靠着墙壁摆放着十几张桌子,每一张桌子上都摆着卡夫卡的作品。在大厅的两边是两个主题区,主题区的内容会在后面详细说明。再往里走就是公共讨论交流区,在讨论区内,所有使用VR参观的游客都可以发表自己对卡夫卡以及其作品的看法与观点,也可以看到其他其他人的观点。一些得到广大认同的观点会出现在讨论交流区的墙壁上,就如同好评置顶一样。这些得到认同的观点也会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出现新的观点。讨论交流区的后面就是另外两个主题区以及商品区。商品区内开设了书店以及一些卡夫卡相关的周边商品如书签、贴纸、各种荒诞的形象玩偶等,书店内售卖的也都是卡夫卡的书籍,参观者可以如网上购物流程一样选取自己喜爱的商品进行购买。

    3 四大主题区

    纪念馆内一共设立了四个不同的主题区,每一个区的主题都是笔者结合卡夫卡的生平以及作品所得出的总结,也是笔者认为的卡夫卡想要通过作品传达的理念。

    主题一:家庭

    卡夫卡是一个孤僻的人,其一生都奉献在了布拉格,从出生就居住的房子,到小学,到大学,到工作的保险公司,这之间相隔的距离都不远。18岁时卡夫卡上了大学,就读布拉格当地的日耳曼大学,并在5年后取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一直工作了14年,后因病辞去了保险公司的工作。辞去工作的两年内病情一直恶化,最终病死,享年41岁。在他短短的四十年中,寂寞、恐惧、幻想、自责一直伴随着他。其中,与他矛盾最大的就是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赫尔曼·卡夫卡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早年生活十分艰难,年轻时服过兵役,退伍后开始在布拉格经商,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果。赫尔曼脾气暴躁,经常肆意的责备自己的员工,甚至是自己的孩子。由于常年的经商,缺乏和孩子的相处,使得赫尔曼对自己的孩子缺乏理解。卡夫卡无比倾慕他那强势的父亲,而他的父亲对他只有嘲讽和不理解,对于卡夫卡所热衷的写作事业,他表现出的甚至只有鄙视。这使得本来就腼腆的卡夫卡变得更加内向、更加的缺乏关爱。卡夫卡无比的期望能够拥有美满的家庭,和谐的父子关系。因此卡夫卡纪念馆的第一个主题就是“家庭”,希望所有参观过纪念馆的人都能够感受卡夫卡对美满家庭的渴望,反省自己在家庭中的种种不当行为,为一个美满和谐的家庭努力。

    如何呈现家庭主题?在卡夫卡的文章《变形记》中呈现了大量家庭的场景。《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长年在外奔波,整个家庭靠着他微薄的收入苦苦支撑。当萨姆沙能够用薪水供养他的家人时,他在家中的地位是无比尊重的,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在某一天早晨,萨姆沙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从此丧失了劳动力,再也无法为家里提供经濟帮助,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态度,逐渐的表现出冷漠与嫌弃。父亲用苹果打他,妹妹厌弃他,母亲一次又一次的被他丑陋的外壳吓晕,失去了家庭地位的萨姆沙最终在孤独痛苦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变形记》中的内容完美的符合了家庭的主题,因此家庭主题的场馆呈现的就是《变形记》中的场景,游客扮演着萨姆沙,深度体验萨姆沙在家庭中的遭遇。萨姆沙的遭遇展现了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极其淡薄的时代里,底层小人物命运的不公。文章通过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的故事来反映世人唯利是图,对真情人性的不屑一顾,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已经没有所谓的亲情可言,拥有的只有利用。家庭本应是一个温暖的地方,充满光明。在困难面前,一家人应当携手共进,而不是互相抛弃。卡夫卡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将那个时代的家庭关系描写出来,为的是提醒现在的我们,珍惜家庭,不要被物欲遮蔽了眼睛。

    主题二:理想

    在卡夫卡短暂的一生中,带给他痛苦的,除了自己的父亲,还有就是他短暂的婚姻。卡夫卡虽然终身未婚,但曾先后三次订婚,一生与四个女人产生了非一般的情感交流,这几段感情也对卡夫卡的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一个对他产生影响的女人是菲利斯。菲利斯长得并不漂亮,但是卡夫卡在与她的接触中,感觉特别亲切,于是卡夫卡展开了对菲利斯的追求。但是,孤僻的卡夫卡喜欢与世隔绝的生活,喜欢独居一室,他认为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进行他所喜爱的写作。独特的生活方式与爱情让菲利斯无法接受,菲利斯选择了退出。

    写作理想的追求使卡夫卡失去了菲利斯,卡夫卡这种对理想崇高的追求方式,是卡夫卡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卡夫卡博物馆的第二个主题,定为“理想”。笔者将卡夫卡的文章《饥饿艺术家》中呈现的场景移植到这个主题场馆中。《饥饿艺术家》讲诉了是一个“痴迷”饥饿艺术的表演者从被全城的众心捧月到被全城厌弃的落漠,其崇高的理想始终得不到世人真正理解,只能痛苦死去的故事。世人的不理解扭曲了艺术家的命运,但没有扭曲艺术家对理想的追求。相反的,这一切使艺术家对理想追求的信念变得更加执著,更加坚定。饥饿艺术家对饥饿艺术的执著追求,渴望被理解的强烈愿望,正是卡夫卡对自己写作的执着,写作的坚定。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读懂,能够有人真正的理解他。

    主题三:社会

    卡夫卡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女人对卡夫卡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他的第二个女人朱丽叶,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女人,但是卡夫卡并不嫌弃他。可是卡夫卡的父亲却摧毁了他和朱丽叶的婚姻。他父亲认为朱丽叶是身份低贱的鞋匠的女儿,不配与将来继承自己家业的儿子结婚。浓重的社会身份等级观念使卡夫卡失去了朱丽叶。这也使得卡夫卡对爱情产生了抵触感。卡夫卡的第三个女人叫做密伦娜,密伦娜是个翻译家,她曾给卡夫卡写信,信中谈到了她对卡夫卡作品的理解,希望可以翻译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在收到密伦娜的来信后特别欣喜,他觉得终于有人能够理解他了。渐渐的,他们走到了一起,可是密伦娜是个有夫之妇,他们的关系是不会被这个社会所允许的,最终,他们还是分开了。

    卡夫卡纪念馆的第三个主题来源于卡夫卡的这两段无终的感情,定为“社会”。这个主题馆所呈现的是卡夫卡的文章《在流放地》中的场景。作品中描写了一场残酷的刑罚,围绕着一个叫做“杀人机器”的工具展开。某旅行家受邀去一个岛上观看对犯人的处决,处决由一架精密的“杀人机器”执行。陪同的军官不厌其烦地为旅行家讲解“杀人机器”的运作原理,企图说服这位旅行家成为这项刑罚的支持者,并与自己一同对抗要取缔“杀人机器”的革新措施。旅行家拒绝了这个军官,这个军官也最终成为了这台机器的最后一名受刑者。面对权威者虚伪的正义,社会中人们的视而不见,最终使整个世界完全落入了集权者的手中,社会变得无可救药。卡夫卡想要唤醒社会上麻木的人类,挖掘出了窥视社会荒诞本质的洞穴。

    主题四:自由

    卡夫卡在他离开世界的前一年,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四个女人,多拉。多拉是他所在疗养院的护理工。在多拉面前,卡夫卡不再是那个父亲面前唯唯诺诺的卡夫卡,他摘去了自己虚假的面具,开始了自由呼吸。

    这也是卡夫卡纪念馆呈现的最后一个主题“自由”。

    这个主题区展示的是卡夫卡文章《乡村医生》中的场景。文章讲述了一位乡村医生夜间出诊的离奇经历。这位乡村医生急需去一个村子医治一位病情严重的伤者。此时正下着大雪,乡村医生准备出诊时,发现马棚少了拉车的马。乡村医生只好让他的侍女去村子里借马,可是一直没有借到,正以为没有希望之时,天降神马,还附带了车夫。车夫同意将马借给乡村医生,但是条件就是乡村医生把她的侍女送给他。马车将乡村医生载到了病人家里,但是病人的伤情已经过于严重,病人自己也不愿意被医好,乡村医生只好放弃对病人的治疗。无法医好病人的乡村医生被病人家属关在了病人的房间里。乡村医生最终还是逃了出来,但是他只能坐在马车上,缓慢地在行走在广阔的荒野中,无处安生。

    卡夫卡将自己设想为是这位乡村医生,漫步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之中,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却无法找到一个安生之所,心中满是对自由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4 出口

    浏览完四个主题馆,逛完商品区,卡夫卡虚拟纪念馆就已经到出口了,深度的体验让每个人都会对卡夫卡产生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的四个主题只是笔者自己对卡夫卡的理解。卡夫卡作为一名自传色彩极强的作家,每一部作品的形象都有着与卡夫卡本人相似的人格属性和心理特征。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展示他自己,展示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作者們都是用自己的笔去构建一个世界,卡夫卡则主张创造一个独特的世界,那是一个象征性的、寓意的、神秘的、梦魇的世界。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对卡夫卡的作品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卡夫卡。卡夫卡的作品总是给人没有结尾的感觉,正如他生存体验的总结和内心世界的外化,即便卡夫卡一生都在寻找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直到死去,他都无法探索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无法给自己的小说一个满意的结尾,他的困境也是我们现代人的困境。

    参考文献

    [1]沈淑芳.《饥饿艺术家》创作技巧论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1.

    [2]陈俏淳.论卡夫卡作品图像的空缺性[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

    [3]赵兴飞.荒谬境遇与人的抉择——《西西弗神话》研究[J].西南大学,2014.

    [4]刘欣.试论卡夫卡的“存在之路”[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

    [5]徐薇薇;房莹.从文学写作看卡夫卡的传记人生[J].采编记,2019.

    [6][奥]弗朗茨·卡夫卡著 李文俊等译.变形记 [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李俊杰: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章!
  • 北京电影学院

    校训: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

  •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由1940年建立的国立音乐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于1949年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

  • 中央美术学院

    学院概况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设有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 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