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调研与原因探析
陈可涛 姜曼
摘? 要 通过对山东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状况的调研,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梳理和分析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职业院校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从思想引领、实践锻炼、专业融合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意识;大学生;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0-0024-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Shandong Province,?this paper understands the status quo of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mbs and analyses the deep-seated?reasons for the weak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next step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nhance the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ideological guidance, practical exercise and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 前言
创业是一种由意识到实践的过程,创业意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创业教育首先要从培养创业意识入手,创业意识及其支配和产生的创业活动对于个人乃至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教育的模式也主要学习和借鉴了国外职业教育和国内本科院校的理念和方法,取得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创业实践的愿望不足等。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创业意识引领是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工作。
2 调研情况概述
调研目的? 通过对山东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意识引领、实践模式)和学生(创业比例、创业意愿等)两方面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创业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创业意识引领方面所做的工作、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探求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职业院校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调研对象? 创业主管人员、创业指导教师、大学生。
调研的主要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本地调研与外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
1)本地调研。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在校生,分年级、专业随机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3份,组织座谈会三次,网络调查、电话访谈800人次;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毕业生,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毕业生实名制信息跟踪系统和网络、电话回访等形式,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1400份,网络调查、电话访谈约500人次。
2)外地调研。对山东商职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等,主要包括考察交流、座谈等形式,接触交流创业主管人员50余人次,学生约300人次。部分院校采用网络调查、电话访谈、邮寄调查等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3份。
调查问卷采用SPSS 22.0进行处理,采用理论探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调查结果尽量客观真实。
3 调研结果及原因探析
调研结果? 与本科生相比(较大比例的考研分流,以及就业中更高的学历认可度),高职院校学生理应有更高的创业比例,但是如表1、表2所示,山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比例基本与本科生持平,与泛长江三角洲区域(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高职院校相比,创业比例和创业意愿比例均有较大差距,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原因探析? 表3显示,学生在选择影响创业的主要因素时,创业意识不足(认为风险高、不确定性强)所占比重最大,也反映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诚然,地区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思想的保守程度等)是导致这种差异的客观原因,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山东省高职院校在启发大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创业愿望方面的工作与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的院校相比差距明显,这足以引起本地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深思。通过调研,对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1)地域性文化和观念的影响。山东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传统儒家文化中“重农轻商”“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等思想对本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走向社会面临选择时,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第一反应还是就业,创业只是就业的一种补充或者一种无奈下的被动选择。这种思维方式或文化现象是导致该地区创业比例和创业意愿偏低的客观原因。
2)创业教育导向性偏差。创业教育应该是一项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启发创业意识、开发和提高创业素质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将创业基因深植于心田,将来有机会时才会生根发芽;即使不创业,培养一种商业禀赋对于今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然而在现实的创业教育过程中,许多学校狭隘地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教育体系中,把创业教育看成就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创业教育的功利性过强,重理论、轻实践,重显性知识(营销、财务、管理等)的教授,轻隐性知识(信念、价值观、判断力、承诺、责任心)的培育。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在各种考核压力下,通过树立几个创业典型,组织各种仪式,见诸报端或各种新闻媒体,将创业教育的目的异化为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或者宣传学校或专业的手段。
另外,如表4所示,部分院校扶持大学生创业时注重项目的“宣传性”“新颖性”“高大上”,忽视了基本的商业规律和地域经济特色以及项目的盈利能力,创业实践异化成“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宣传功效大于其实际功能,完全背离创业意识引领的本意,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和普及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创业实践中问题突出,意识引领作用不强。“百闻不如一练”,创业实践在大学生创业意识引领方面效果显著,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各高职院校陆续建起了校内或校外的创业实践基地。
①创业实践形式单一,总量不足。但是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运营时需较大的人力、物力支撑,许多创业实践的场地、设施、资源等利用率不高,部分处于闲置状态。通过调研发现(见表5),面对每年平均5000人的毕业生数量,受众比例(创业实践人数/毕业人数)过低。
②校企参与,形式异化。创业是一个需要付出金钱、时间、资源等的顽强拼搏的过程,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短缺、能力有限的大学生难以独立完成创业项目,需要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参与和介入,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许多大学生由“創业者”变成“打工仔”,偏离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本意。
③扶持形式单一,孵化成功率低。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扶持形式单一,主要是场地或设施支持。面对高额的装修、设备和运营投入等问题,许多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草草收场,极大地影响了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对高职院校的调查,1~2年内能够收回投入的不足20%,孵化成功的不足10%。
4 对策探析
针对以上状况,可以借鉴百森商学院的“强化意识”模式,转变“功利性”的创业价值取向,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发展创业式的思维方式、进取心,培养创业意识,倡导创业精神。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敢于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业的勇气,培养良好的创业心态。
思想引领? 山东省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传统儒家文化中拼搏、创新、开拓进取等思想元素,通过思想政治课、形势与政策课、传统文化课、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课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摒弃传统的就业观,树立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创新创造的新型就业观念,不断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进取心和冒险精神。
实践锻炼? 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整合校内(实训室、孵化基地)和校外(科技园、创业园等)资源,为大学生实践锻炼提供更多的平台。同时,学校可以将校内的部分商业机构(超市、商店、打印社、快递站、餐厅等)以优惠的价格优先租赁给大学生或毕业生经营,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和机会。另外,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等业余时间参与兼职或实习活动,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扎实锤炼本领,为将来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专业融合? 高职院校应该大胆改革,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和知识嵌入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和创业的深度融合,鼓励岗位创业和创新。同时改变传统的学科评价体系,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免修等形式鼓励学生创业,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龚安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实现路径探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4(2):111-112.
[2]马林.试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2-115.
[3]郑长兴.新时期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境与对策[J].青年与社会,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