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
陈树平+梁咏梅
[摘要]创新思维是人们思维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特有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信息技术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出发,探讨了信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信息技术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延伸。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15-03
一、引言
目前,以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特别是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科教学,用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尤其是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着力在教育活动和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得到更好的培养。同时,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素质,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打下良好基础,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技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内容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信息技术学科比较宽泛,现在发展的新学科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新的高度和形态被提出、发展。根据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的定义,物联网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让信息更快更准地收集、传递、处理并执行,是科技的最新呈现形式与应用。
(一)信息技术研究的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主要包括信息处理与交流和信息技术与社会两部分内容。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在普通高中阶段,学生信息技术必须选修4个学分,必修课2个学分和选修课2个学分。
信息技术的内容设计不仅是考虑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创新打下基础。
(二)信息技术研究的方法
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发挥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教师给出提示,让学生结合教材上机实践,自己找出答案。这种方法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索与实践能力,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信息技术中信息获取为例子,信息获取的方法较多,可以从书本、报纸、调查相关人员和互联网,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找一篇报道,并让学生说明是如何获取信息的。大部分学生肯定回答从网络上获取这些信息,这样通过学生叙述就可以总结出网络搜索和文件下载,既讲授了课本内容,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课本知识,学生也有成就感。
2.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使学生既能理解知识又能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信息资源管理对我们的影响为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我校的学生管理系统是用计算机管理的,学生可以查询自己的选课信息和成绩,教师可以查询学生的学业、档案等相应信息,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果学校学生信息不用计算机管理会是什么样子?”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教师进一步引导提出“金融、通信等各行业的信息不用计算机管理,我们的现实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进而得出信息资源管理对我们的影响。
3.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科学实验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具有开放性、实践性、问题性、学科性等特点。以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为例,利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先预习课文,讨论数据管理的意义,探讨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和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三种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特点。让学生对数据库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教师总结出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让学生认识到数据库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最有效工具。
4.归纳总结法
归纳总结法指教师或学生对操作步骤、解题思路或方法进行归纳,并从中提炼出思维成果,它包括思考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心态、思维方法和认知结论,从而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强化认识。学生知识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归纳总结法相当重要,它可使全体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不将疑难问题带出课堂。 以表格信息加工为例,对表格可以用WPS、Word和Excel进行处理,但在表格的计算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三种方式处理表格,让学生对表格内数据排序,用图表的形式展现数据形式,学生可能就会很快发现问题,教师可以从表格的计算、排序、筛选、查找、绘图等各方面总结表格信息处理软件的性能。通过归纳总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巩固,掌握了一种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一) 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之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创新思维的发挥,决不取决于先天生理因素的遗传,而取决于后天的努力,是通过不断的探究、学习、总结,渐渐培养起来的。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神奇的网络世界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学生可以从网络中找到需要的任何内容,这就会引起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探究,激发起学生无尽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因此若想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兴趣也要正确引导,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们得到了很多(满足了知识的渴望、提升了学习能力),但网络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网络的延伸淡漠了人们的感情,人们进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网聊、网恋、网购、网络犯罪等,都与网络有关。
(二) 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一个有效的思维方式是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它表现为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学生在集中思维培养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大部分都是培养的集中思维,强调问题求解的正确性、唯一性,这就造成我国中学生在世界信息学竞赛中总是摘金夺银,而在后来的发展中,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多年来无人问津诺贝尔奖,主要是创新能力不足,发散思维能力不强。信息技术有利于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误区,将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转向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如在讲授Windows文件时,将一个文件从A文件夹移到B文件夹中,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种方向扩散,学生会给出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一: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剪切”,到目标位置,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粘贴”。
方式二:选中要移动的文件,在“编辑”菜单中,选择“移动到文件夹”,在“移动项目”窗口中,选中文件夹,单击“移动”按钮。
方式三:选中要移动的文件,在“编辑”菜单中,选择“剪切”, 到目标位置,在“编辑”菜单中,选择“粘贴”。
方式四:用鼠标直接拖动文件到目标位置。
方式五:可以用上述方式的混合方式。
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分析肯定,并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 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的体现。信息技术特有的思维方式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人工智能具有严格的推理方式,机器人为了完成一项特定工作,按照预定目标一步一步地移动,需要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数据管理中,尤其是现在的大数据管理,数据的组织方式、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处理技巧、数据的运用技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夯实了基础。
(四)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延伸
信息技术中,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特有的思维方式延伸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程序设计中经常出现“X=X+1”这样的式子,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根本不可能成立,这就要给学生进行深入引导,你可以理解为右边的X代表你去年的年龄,左边的X代表你今年的年龄,今年的年龄是去年的年龄增加1岁,也应该将旧值加1赋给新值,这样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也提升了课程的理念。
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地向其他学科和领域延伸、渗透,应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新概念如社会网络、计算思维、大数据、云计算等不断出现,一些新思维、新方法影响了自然界,同时也延伸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尾语
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课程,通过学习信息技术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信息技术的研究方法、技能有利于延伸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不是固有的,也不是通过一门课程建立起来的,它是一个系列工程,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调,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树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中的应用[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1,(9).
[2]陈树平.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实验与教学研究[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12).
[3]大卫·伊斯得,乔恩·克莱因伯格著.李晓明等译.网络、群体与市场[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刘元宗.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J].教育探索,2000,(11).
[责任编辑:碧瑶]
[摘要]创新思维是人们思维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特有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信息技术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出发,探讨了信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信息技术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延伸。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15-03
一、引言
目前,以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特别是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科教学,用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尤其是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着力在教育活动和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得到更好的培养。同时,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素质,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打下良好基础,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技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内容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信息技术学科比较宽泛,现在发展的新学科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新的高度和形态被提出、发展。根据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的定义,物联网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让信息更快更准地收集、传递、处理并执行,是科技的最新呈现形式与应用。
(一)信息技术研究的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主要包括信息处理与交流和信息技术与社会两部分内容。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在普通高中阶段,学生信息技术必须选修4个学分,必修课2个学分和选修课2个学分。
信息技术的内容设计不仅是考虑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创新打下基础。
(二)信息技术研究的方法
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发挥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教师给出提示,让学生结合教材上机实践,自己找出答案。这种方法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索与实践能力,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信息技术中信息获取为例子,信息获取的方法较多,可以从书本、报纸、调查相关人员和互联网,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找一篇报道,并让学生说明是如何获取信息的。大部分学生肯定回答从网络上获取这些信息,这样通过学生叙述就可以总结出网络搜索和文件下载,既讲授了课本内容,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课本知识,学生也有成就感。
2.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使学生既能理解知识又能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信息资源管理对我们的影响为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我校的学生管理系统是用计算机管理的,学生可以查询自己的选课信息和成绩,教师可以查询学生的学业、档案等相应信息,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果学校学生信息不用计算机管理会是什么样子?”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教师进一步引导提出“金融、通信等各行业的信息不用计算机管理,我们的现实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进而得出信息资源管理对我们的影响。
3.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科学实验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具有开放性、实践性、问题性、学科性等特点。以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为例,利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先预习课文,讨论数据管理的意义,探讨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和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三种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特点。让学生对数据库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教师总结出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让学生认识到数据库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最有效工具。
4.归纳总结法
归纳总结法指教师或学生对操作步骤、解题思路或方法进行归纳,并从中提炼出思维成果,它包括思考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心态、思维方法和认知结论,从而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强化认识。学生知识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归纳总结法相当重要,它可使全体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不将疑难问题带出课堂。 以表格信息加工为例,对表格可以用WPS、Word和Excel进行处理,但在表格的计算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三种方式处理表格,让学生对表格内数据排序,用图表的形式展现数据形式,学生可能就会很快发现问题,教师可以从表格的计算、排序、筛选、查找、绘图等各方面总结表格信息处理软件的性能。通过归纳总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巩固,掌握了一种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一) 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之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创新思维的发挥,决不取决于先天生理因素的遗传,而取决于后天的努力,是通过不断的探究、学习、总结,渐渐培养起来的。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神奇的网络世界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学生可以从网络中找到需要的任何内容,这就会引起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探究,激发起学生无尽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因此若想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兴趣也要正确引导,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们得到了很多(满足了知识的渴望、提升了学习能力),但网络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网络的延伸淡漠了人们的感情,人们进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网聊、网恋、网购、网络犯罪等,都与网络有关。
(二) 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一个有效的思维方式是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它表现为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学生在集中思维培养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大部分都是培养的集中思维,强调问题求解的正确性、唯一性,这就造成我国中学生在世界信息学竞赛中总是摘金夺银,而在后来的发展中,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多年来无人问津诺贝尔奖,主要是创新能力不足,发散思维能力不强。信息技术有利于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误区,将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转向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如在讲授Windows文件时,将一个文件从A文件夹移到B文件夹中,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种方向扩散,学生会给出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一: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剪切”,到目标位置,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粘贴”。
方式二:选中要移动的文件,在“编辑”菜单中,选择“移动到文件夹”,在“移动项目”窗口中,选中文件夹,单击“移动”按钮。
方式三:选中要移动的文件,在“编辑”菜单中,选择“剪切”, 到目标位置,在“编辑”菜单中,选择“粘贴”。
方式四:用鼠标直接拖动文件到目标位置。
方式五:可以用上述方式的混合方式。
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分析肯定,并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 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的体现。信息技术特有的思维方式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人工智能具有严格的推理方式,机器人为了完成一项特定工作,按照预定目标一步一步地移动,需要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数据管理中,尤其是现在的大数据管理,数据的组织方式、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处理技巧、数据的运用技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夯实了基础。
(四)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延伸
信息技术中,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特有的思维方式延伸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程序设计中经常出现“X=X+1”这样的式子,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根本不可能成立,这就要给学生进行深入引导,你可以理解为右边的X代表你去年的年龄,左边的X代表你今年的年龄,今年的年龄是去年的年龄增加1岁,也应该将旧值加1赋给新值,这样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也提升了课程的理念。
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地向其他学科和领域延伸、渗透,应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新概念如社会网络、计算思维、大数据、云计算等不断出现,一些新思维、新方法影响了自然界,同时也延伸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尾语
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课程,通过学习信息技术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信息技术的研究方法、技能有利于延伸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不是固有的,也不是通过一门课程建立起来的,它是一个系列工程,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调,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树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中的应用[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1,(9).
[2]陈树平.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实验与教学研究[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12).
[3]大卫·伊斯得,乔恩·克莱因伯格著.李晓明等译.网络、群体与市场[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刘元宗.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J].教育探索,2000,(11).
[责任编辑: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