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意识的策略
刘丽萍 潘多莉
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以操作、探索为主要方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在幼儿活动过程中,他们的各种能力和意志品质都在发展,有利于养成和谐健康的个性。
一、科学设置、合理投放材料是前提条件
区角活动的设置和材料的投放情况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科学地设置区角、把握好材料的投放是区角活动成功的关键,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首先,班级区域的设置应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班级区域设置,应当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班级整体布局协调,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连通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小班可以开设以“娃娃家”为系列的区域活动,如扣扣子、系鞋带、编辫子、穿衣服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区域活动;中班的孩子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开设科学探索区、简单的手工制作区、益智区、角色游戏区(如超市、餐厅、理发屋、小医院等);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可以在中班区角活动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难度,设置一些有挑战性、竞赛性的区角游戏,如各种棋类游戏。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区域创设及区域活动安排的基本点,更是整个班级区域设置的核心。
根据班级空间布置,按照动、静分开的原则,对性质不同的区域做好合并同类型。所谓的合并同类型,就是要将性质相同的区域尽可能地安排在一起。例如图书区、美工区等较为安静的区角可以归为一类,这样既节省了空间,又避免各区域相互干扰,还便于老师管理和指导。当然还要注意保持这些区域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而不是混为一体。
教室是一个发展空间,有心的、有办法的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室边角、走廊等空间,采取固定位置与临时设置相结合的方法,创设游戏环境,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需求。如幼儿利用楼梯转向台设立的临时科学探索区,就是他们自己搬桌椅,创设的活动空间。这种具有多变性的空间,让幼儿的活动更充分、更自由。
其次,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投放材料。材料是区角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在与材料不断地互动中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需求的区域材料能促进幼儿快速发展。例如,小班的孩子对穿珠子很感兴趣,我们就在操作区投放了大小不等的彩笔帽和瓶盖,中间用电烙铁穿出适宜的小洞,方便了幼儿玩穿项链的游戏;中班孩子对拼图较感兴趣,我们就在益智区投放大量的拼图材料;大班孩子对棋类游戏和科学探索较感兴趣,我们就投放了各种棋类游戏材料和多种探索活动材料,每个孩子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由于幼儿能力发展不均衡性,材料的投放和活动要求更要有梯度,根据幼儿能力差异安排多种活动材料,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令他们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在活动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穿珠子活动中,可提供长度不同的彩笔管、粗细不等的线和大小不同的彩笔帽;拼图活动可以有简单和复杂之分,这样能充分调动每个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
投放的材料要具有多重可塑性。个体之间发展存在着差异,决定了个体活动水平有高有低,所以区域里所投放的材料必然要有差异,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幼儿游戏的需求,才能促进幼儿更好地按照能力差异形成分工合作。所以区角里的材料应具有小型化、独立、低结构、数量多、容易和其他材料组合等特点,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和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提高材料使用率,建构形式多样的活动。随着幼儿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定期更换或重组材料,及时补充新内容、新玩法,并适当提高材料或游戏的操作难度和趣味性,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求。
如在小班的“开汽车”主题晨间锻炼时,教师起初投放了纸箱作为汽车,还有一个岗亭和单车道。一段时间之后,在单一的车道上开车的幼兒活动兴趣降低了。于是,教师进行了适时调整,增加了一个岗亭,原来的单车道也改为多车道,又投放了大小不同的纸箱,这样两三个幼儿就可以玩共乘一辆“车”的游戏了。这既增加了材料操作的难度,又增加了角色之间的互动,还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幼儿的动作协调发展。
二、自主空间的创设、心理需求的满足是主要动力
在区角活动中,宽松的活动环境有利于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意识,因此,教师要尽量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发展需求,这样幼儿自主选择、探索和交流的权利才得以彰显。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宽松的活动环境并不等于放任不管,更不等于毫无规则,而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宽松。
首先,要改变区角创设由老师单方面策划、制作,幼儿只是配合的方式,应以幼儿为本,从他们的角度出发,鼓励主动提前介入,让他们的喜好、需要和情趣渗透其中,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目的。区角活动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幼儿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科学探索活动中,老师的干预可能会打乱幼儿原有的思路,影响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只有当孩子有需要时再实施适当的指导。例如,在探索颜色的奥秘时,没有老师的指导,孩子动手实验把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就发现第三种颜色,从而解开了三原色的奥秘。幼儿在这种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自主探索的学习,更容易建立自信心,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其次,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有自由选择区角活动的权利。当幼儿有了选择的自由,班级里就会出现有的区角人满为患,有的区角却无人问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的区角游戏更有吸引力,还是有的区角环境创设得不合理呢?答案从哪里来?就在教师的观察和判断。所以,老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根据孩子的兴趣需求,随时调整区角的设置。例如,我们有段时间发现,孩子对磁铁很感兴趣,于是就加大磁铁的投入和空间的拓展,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的游戏需求,而且提高了其主动参与意识。
三、合理的介入、适度的指导是外在因素
幼儿在区角活动时,可能会因为个人能力或新材料的投放一时不知所措,从而失去活动的兴趣。这时,教师既不能一味地督促孩子,也不能不理会,要掌握好介入的时机和时间,否则将会影响幼儿主动参与意识。
首先,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反应科学合理地介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活动,通过幼儿在游戏情境中的情绪、言语、行为表现,对幼儿遇到的困难做出准确的判断,找出影响幼儿活动的症结所在,然后帮助幼儿解决困难,重拾自信,更好地融入游戏活动。
其次,教师要把握介入的时间点。如果幼儿正在全神贯注地游戏,那么教师要尽量少介入;幼儿遇到困惑或感到茫然时,教师就应从孩子紧缩的眉头、到其他区角闲逛、争论争吵中,抓住时机走近孩子,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指导。教师在区角活动中的指导要适度,过度的指导反而违背了区角活动设立的初衷,教师必须从主导地位退至引导地位。教师的指导还应留有余地,给幼儿自主发挥的空间。以搭积木为例,教师的鼓励能够增强孩子的信心,推动孩子向前发展。老师在区角活动中适时适度的指导将唤起幼儿主动参与意识,有利于幼儿自主学习。
四、宽松的氛围、教师的鼓励是内在动力
首先,在区角游戏中,幼儿是有主体性的人,彼此地位是相互平等的,幼儿也是区角的主人,尽管受年龄所限制还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但是教师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活动氛围,才能引导他们自觉投入,敢于主动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例如,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传播”中,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幼儿就会大胆介绍自己了解的种子传播途径……作为教师,应该让幼儿自由发表观点,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区角活动的开展,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在区角活动中,幼儿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着他们继续探索。作为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给予指导,还要鼓励幼儿敢于尝试。例如,在科学探索区,幼儿不一定一次就能探索成功,可能要经历一次次的失败,教师要鼓励、引导他们进行尝试,总结经验,追求成功。又如,大班幼儿在进行科学探索“有趣的磁力游戏”时,开始时信心十足,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小鸭子还是不走,孩子们渐渐失去了信心,有的孩子甚至放弃了这一活动,跑到其他区域进行游戏。看到这种现象,老师说:“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可不可以借助磁铁吸引别的物体让小鸭子走起来?”在老师的鼓励和提示下,孩子们再次投入活动。最后,孩子们终于找到借助其他辅助材料让小鸭子走起来的方法。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体验,在后来有关科学探索活动中,孩子们主动参与意识就提高了。
总之,区角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观察、倾听、了解幼儿,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区角游戏,培养其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自由、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成功,获得快乐,提高能力,使区角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游戲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