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融合教育中促进特殊幼儿主动探索的策略

    赵红钦 弓玉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就是鼓励教师引导孩子通过努力来解决问题。在学前融合教育中,只有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才能让特殊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一样,探索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探索的过程要比获得的结果对他们来说更有意义。探索同样是特殊幼儿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个性发展的任务时指出,如果幼儿期的主动探索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为幼儿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创造能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现在大部分融合幼儿园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供特殊幼儿探索的材料稀缺。就现有的材料来说,多数时候,特殊幼儿只能被动观看,无法上手操作。第二,给特殊幼儿直接经验的活动少。活动中,教师常常忽略特殊幼儿亲自去探索、去体验、去挖掘答案的过程。第三,教学方法偏重讲解演示,集体活动多,适合特殊幼儿的个人和小组活动少。第四,教师缺乏指导特殊幼儿探索活动的教育策略。

    为了提高融合教育中教师培养特殊幼儿探索精神的能力和方法,教师首先应该给特殊幼儿提供具有多变性、操作性强的操作材料,然后为特殊幼儿创设一个利于其探索的物质、心理环境,并且多鼓励、多支持、多引导。

    一、积极的情感态度,能支持幼儿探索

    幼儿的探索行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安插在融合班级的特殊幼儿也一样,伴随他们探索过程的是发现、成功与破坏、违规等。这时教师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与深入程度。

    以“有趣的磁铁”为例。黑板上有十几块磁铁,A幼儿拿起来放在黑板上试了试,又放在桌子上吸一吸。B、C、D幼儿看看老师,老师微笑着,三名幼儿立刻拿起磁铁玩了起来。A幼儿说:“老师,两块磁铁还没碰到,它们就吸在了一起。”王老师在思考怎样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跟幼儿讲清楚的时候,A幼儿继续玩会儿就干别的去了。王老师看到B幼儿也在玩,则赞扬:“你真了不起,发现了两块磁铁在一起的秘密呢!”B幼儿洋洋得意,继续探索,他把一块磁铁粘在小汽车的后面,另一块粘在另一辆小汽车的前面,对王老师说:“看,我发明了不会撞的小汽车了。”一会儿,王老师的一盒回形针掉在了地上。王老师说:“天呐,捡到什么时候才能捡得完啊!”C幼儿说:“用磁铁吸。”B、D两位幼儿马上附和:“对!对!”王老师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以上案例和实践中教师的积极态度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微笑支持

    陈鹤琴先生说过:“最宝贵的是儿童们自动研究的精神。”当幼儿看到某项有趣的事情而产生了探索的欲望,教师应多点头、微笑,认可孩子的尝、闻、摸、敲打、搓揉等探索行为,利于他们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甚至是错误的结论。要改变那种“好奇心强的孩子挨批评,无动于衷的孩子受表扬的现象”,形成一种安全的探索氛围。

    第二种:赞扬鼓励

    教师由衷地赞赏是对幼儿探索行为最大的鼓励。案例中,王老师的一句“你真了不起”,促进幼儿“发现了不会撞的汽车”。如果教师经常斥责幼儿,特别是特殊幼儿,导致幼儿长期得到消极情绪的反馈,就会遏制探索意识,探索行为随之中断。因此,对幼儿的任何探索意识和探索行为,我们都应该毫不吝啬地赞扬,让幼儿真切地感到教师对他们发现的重视,从而产生不断探索的动力。

    第三种:示弱激励

    在孩子眼中,老师是全知全能的。他们经常问:“老师,对不对?”“老师,看我做得好不好?”如果他们发现了老师都不知道的事儿,还能帮老师的忙,一定异常骄傲。因此,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向幼儿“示弱”。例如,设计来不及捡回形针、搬大个积木箱累死了等“着急无奈”的情景,都能激励幼儿想办法帮助老师,去经历探索过程。

    第四种:参与推动

    安插在班里的智力弱的幼儿,有些很“文静”,他们很“守纪律”,看起来挺好,却干什么都比较被动。我们微笑着对他们说:“×××,去看看B的汽车为什么撞不起来?”“去试试你的塑料瓶能沉到水底下吗?”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助一臂之力,通过教师自身参与、引导幼儿参与,借此推动每个孩子主动探索。

    二、恰当的材料供给,能引导幼儿探索

    《纲要》要求:“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善于投放材料能促进幼儿进行探索,支持和引发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作用。

    (一)数量充足,结构合理

    具有垒高、拆弄、拼装等作用的积木是幼儿探索建构各种动植物、建筑等造型的必备材料。在融合班,经常可以看到有的特殊幼儿把一堆积木捧在自己面前,惹得别的孩子纷纷“告状”。究其原委,是独占心作祟,即自己不玩也不给别人玩。所以,教师在给学前融合班投放积木时,就要考虑同一品种数量的积木多投放些,准备操作材料时做到人手一份还要有备用。而对一些已初步懂得合作的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投放材料应该侧重考虑种类多,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有利于他们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但投放过多的材料有时也会使幼儿的探索失去方向。有一次,在探索磁铁的过程中,教师投入了较多的动物,有纸折的、塑料做的、布做的等,结果幼儿竟玩起动物园的游戏,而放弃了既定的探索任务。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还应该考虑主要材料与辅助材料的主次结构问题,以免幼儿失去了探索任务的焦点。

    (二)不断更换,推陈出新

    结构游戏材料的特性是多样多变的,有利于幼儿通过活动引发各种探索行为。但是,当幼儿过于熟悉老师所提供的材料时,往往就重复摆弄自己喜欢的造型。因此,教师投放材料时要注意班级里材料的多样化,并在一段时间后进行更换,这样更能唤起幼儿新的探索兴趣。同时,教师要不断添加新材料以激起幼儿新的探索愿望。例如,添加恐龙,引导幼儿建恐龙园;添几辆小汽车,引导幼儿建个停车场或車站。半成品材料的投放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例如,添几个小纸盒,幼儿就玩起了机器人、建高楼的游戏;投放几根毛线,他们就会建鱼塘、做鱼钩来钓鱼;等等。这样的半成品材料靠近幼儿“最近发展区”,能够推动幼儿持续深入探索。

    (三)讨论实践,共同搜集

    有些特殊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有可能自己去寻找替代品或向老师提出幫助请求。这意味着他们已能通过探索解决问题,主动为他们提供材料,不如让他们和班里的普通幼儿一起讨论,自己动手或主动请求他人帮助,从而获得所需材料。在这个过程中,特殊幼儿在普通幼儿的帮助下会认识材料特征,发现相应关系,探究、解决问题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例如,在“变废为宝”的游戏环节中,我们和幼儿一起讨论:“你知道哪些废物可以利用,从哪儿知道的?”“你认为我们身边有哪些废物是可以利用的?”幼儿很高兴玩探索废旧物品替代游戏材料:衬衫盒被做成了娃娃床、大楼房,蛋糕盒变成了小脚盆、种植苗圃。在此基础上,我们举行了一次“小巧手——变废为宝自制玩具展”,教师、幼儿和家长一起参与,共同分享了探索带来的乐趣,收获了探索的喜悦。

    三、改变主题活动模式,培养探索习惯

    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多尔说过,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这使我们改变集体活动模式、培养幼儿探索精神有了新依据。

    (一)活动内容必须多元

    幼儿活动的内容必须多元,主题内容可由教师预先确定,或先发起推广,或由儿童生成和发展,或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中产生和进行。孩子们自主探索和生成的主题都是他们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抑或是他们感到奇怪和有困惑的问题。围绕这些主题开展的活动能动员所有幼儿参与,调动他们的智慧来发现和尝试。

    (二)活动地点灵活设计

    幼儿的探索兴趣随时发生,探索内容也涉及多个领域,所以活动地点也要适时随幼儿的探索活动转移,不能只局限在教室内,还可以是泥地、超市、动物园、自来水厂等地方,幼儿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去体验、去探索、去收获。

    集体活动一直是幼儿园组织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活动程序应是以幼儿自主探索为先。以前的活动方式一般是老师主动施教:交代好观察的顺序和注意事项,学习能力不强的特殊幼儿往往是被动接受学习,依葫芦画瓢,习惯之后就变成了张着嘴巴等食的等待者。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应当根据每个特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建立“自由探索、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提出问题——提出要求、再次探索——共同小结、达成共识”的活动模式,通过自由和有目标的两次观察,支持、引导幼儿探索周围世界,自己寻找各种答案,勇于创造,而不是简单地向幼儿灌输知识,或者给幼儿一个现成的答案。

    总之,只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正确指导,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鼓励安插在班里的特殊幼儿积极探索,勇于解决问题,他们就能和普通幼儿一样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样融合教育才更加具有意义。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