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子舞校园传承方式的探索
杜永川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区域文化承载的重要记忆,是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学校应合理利用“非遗”资源,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程、上舞台、推出去,使学校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堡垒。以甘肃非遗节子舞进校园传承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优势,并初步探索出节子舞校园传承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非遗 节子舞 校园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子舞”的特点及价值
节子舞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是甘肃丝路文化宝贵的遗产。2008年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甘肃省重要的民族民间舞蹈,节子舞由于受到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俗文化、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系统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风格特征,同时蕴含着深厚的丝路文化内涵。既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同时也是甘肃民俗文化研究中第一手宝贵的资料。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子舞”进校园传承的现实意义
1.借地缘优势,亮民族文化,构建节子舞传承的人文环境。“每一种文化就其实质来讲都有其地域性”。中职学校可以借地缘优势,立足学校实际,以非遗文化传承为切入点,以相关课程开发理论为导向,以“非遗”文化节子舞为素材,将地方民间舞蹈艺术引进校园为目标,力求深入剖析“非遗”文化节子舞的价值。通过对“非遗”文化“节子舞”进校园传承探索性研究,让节子舞资源走进校园课堂,走进社区社会,走向世界,进一步推广,实现校园文化教育的“审美体验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社会交往价值”,开辟出一条具有区域性文化符号的特色发展路径。
2.重载体创新,显学校特色,确立节子舞传承的精品文化。无论是节子舞还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包含着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需要教育工作者去努力挖掘探索,并且充分地运用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节子舞自身的传承危机与学校校园文化多样化的需求,使得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非遗”保护成为一种刚需。因此,学校传承节子舞,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提升学生素养,促进身心发展,探索与保护传统文化,使学生成为保护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
3.传节舞声声,结累累硕果,唱响节子舞传承的省粹华章。将本土艺术资源合理引入中职学校课堂教育中,不仅能丰富艺术课程的内容,完善学校校园文化教育的功能,并且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本土文化的作用也举足轻重。在表演性“非遗”文化课程当中,中职学生不仅是学习者,也是传播者,不仅可以让青年学生成为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校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堡垒。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子舞”校园传承的方法及途径
1.以非遗传承人为载体,引领活态传承。开展节子舞校园传承全过程中要始终加强与非遗传承人密切联系,寻求非遗传承人在校园传承上的指导和帮助,从而获取更多的传承资源,拓展活态传承空间。例如,我校就特別邀请节子舞传承人赵吉海老人亲临指导,传授节子舞的基本套路,讲授节子舞的艺术知识和文化内涵,为我校校园传承提供了支持和引导,这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选择与必由之路。
2.以特色教学为目标,助推可续传承。“非遗”文化节子舞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本土表演性非遗技能探求的欲望,让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升自身素养,促进身心发展,助推可续传承。
3.以“互联网+”为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互联网+”技术是当前“非遗”保护的重要形式,也是校园传承的有效途径。“互联网+”技术可以营造与节子舞主题相匹配的教学场景,通过多视角、全方位的空间展示,可以调动学生视听,强化刺激,唤起情绪,提高学习兴趣,使其更深刻地感受节子舞的韵律美,提高对节子舞的审美能力。“互联网+”技术也可以做到“非遗”与校园数据库的资源共享,能让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非遗资料,了解非遗知识,感受传统文化。
4.以校外公益活动为依托,创新传承方式。积极参加校外公益活动,是校园传承“非遗”文化资源的重要补充。将“非遗”进校园和校外公益活动相结合,这样可以不断丰富非遗文化传承的内容和内涵,也可以将非遗文化传播到广大社会中,让广大群众熟知并学习节子舞。这样即提升了学校形象也做到了宣传“非遗”文化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子舞校园传承形式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也无形中唤起了中职生对生命的信念,对生活的追求。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子舞必将在校园生根、发芽、开花又香飘园外,它将在我们周边的社会氛围中以涓涓细流,沁人心田的自然美感,得到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佐夫.我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大众文艺,2014,(11) :5.
本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立项号:2018gszyjy-41《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子舞校园传承》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