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角度品析中发展言语思维
徐德湖
摘 ? 要:言语思维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思维提取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从多角度品析比喻妙用、多角度品析人物形象、多角度品析“大笑”的内涵等三个环节教学《咏雪》,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联想和想象品析语言,走进经典作品丰富复杂的意蕴世界,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的言语思维内容,进而从中习得和学得言语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发展言语思维。
关键词:言语思维;具象思维;思维方法和规律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它能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人物的独特性格,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明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世说新语·言语》所记的是在各种环境中人物的言语活动,大多篇幅短小,语言简约机巧,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咏雪》即选自其中。原文如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文章叙述咏雪,篇幅精短。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名门士族之家诗书氛围可感;接着写咏雪,描写三人言语,每人只一句,即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能感其心;写结果仅“公大笑乐”四字,含蓄蕴藉,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语言之简净,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经典之作无疑是具象思维与言语融合的结晶,是言语思维的创造。具象思维是通过事物具体生动的整体形象来认识其属性、特征、本质、规律及其关系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最活跃、最高级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是汉民族思维的鲜明特点。文学创作,尤其需要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具象思维,提炼出具体鲜明的形象,寄托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言语思维则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思维提取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维果茨基将言语和思维形象地比喻为两个圆,它们相交重合的部分就是言语思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必须凭借言语思维,将具象思维的内容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出来,以便让读者获得真切的理解和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语言、品析艺术形象,可以充分还原作者言语思维的内容,学习言语思维方法,领悟言语思维规律,积淀言语思维图式,发展言语思维。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笔者教学《咏雪》,在疏通课文词句的基础上,主要设计了三个多角度品析语言的环节,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多角度品析比喻妙用
比喻句的喻体,是作者为了传达印象和感受而择取的契合心意的特殊的语词。这个语词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短语或者句子。一个好的比喻,既能让读者想象到作者头脑中的印象,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感受,还能切合语境,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感受到它的丰富内涵。
比喻句生成的思维方法,是相似的联想和想象。在语用过程中,联想的基本形式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推测联想、追忆联想、连锁联想、递进联想等。文学创作中,联想的语用目的在于用联想体来表现联想本体的形象和特点。如老舍《济南的冬天》的开头运用了对比联想,“济南的冬天”是联想本体,而关于北平、伦敦、热带天气情况的叙述这些联想的内容即联想体。它的作用是与联想本体形成对比,衬托济南冬天的温情。比喻句的语用意图显然不在喻体,而在于借喻体语词传达作者对本体的印象和感受。这是言语思维中联想的基本规律。因而,理解比喻句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喻体上。如对于朱自清《春》中的“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一句,学生的想象往往停留在“刚落地的娃娃”这一语词上,于是春天就像是白白的、胖胖的孩子。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由“刚落地的娃娃”反向联想春天的景象,如大地回春,不再是水瘦山寒、草木枯萎,而是“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草木萌发、一片新绿、莺歌燕舞、无限生机等,这样才能感受春之“新”的特点。
作者择取的喻体语词,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具象性思维的结果。因为一个事物或现象本身的属性、特点是多方面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蕴含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一个比喻在具体语境中还会构成多层语境关系,因而还要适切语境,才能达到精妙的语用境界。所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品析,学生才能充分体会到比喻的丰富内涵,欣赏到其中的妙处。
笔者在教学《咏雪》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品析“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两句,比较其优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会,有效提升了他们对比喻的鉴赏能力。
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思维支架:观察“盐”和“柳絮”这两种事物本身,有颜色、质地、形状、重量、味道等角度;在語境中还分别有“撒”与“因风起”的姿态及其所占的空间、时间,以及这两句创造出来的环境氛围等。这样至少就有了七八个鉴赏角度。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作出了如下比较赏析:
从颜色的角度:盐和柳絮都是白色的,但过去晶体的盐常常会有些灰色或黄色夹杂在其中,柳絮的颜色更接近“白雪”。
从形状的角度:盐是不规则的颗粒,而柳絮是蓬松的圆形,更接近雪花的形状;柳絮又叫杨花,由杨花联想到雪花,也显得非常自然。
从质地的角度:盐是坚硬的,柳絮是柔软的,因而更接近雪柔软的特点。
从重量的角度:盐的颗粒比较重,而柳絮却很轻,更能表现出雪的轻盈、轻灵。
从气味的角度:盐是苦咸的,而柳絮给人的感觉则是清新的。
从所占的空间角度:在具体的语境中,“撒盐空中”,即使两手抓得再多、撒得再高,其所占空间范围也极其有限;而“柳絮因风起”,却可以令人想象到漫天飞雪的景象。
从所占的时间角度:撒盐空中,随即落地,速度过快(当然,也有学生认为,盐从空中快速下落,更能形容“雪骤”,这还是值得肯定的);柳絮轻盈,因风而起,会在天空翻飞,让人想象到搅天风雪的情景,更切合“俄而雪骤”的命题情境。
从词语语境意角度:“撒盐空中”是人为动作,用以描述雪花缺少生趣;“柳絮因风起”,“因”,乘着,隐含拟人意味,表现了雪花借风翻飞,展现美丽舞姿的心理,更具美感。
从营造环境氛围角度:柳絮是暮春景象,令人想到春天的温暖,而消解了冬天的雪寒,切合一家人“讲论文义”、吟诗“咏雪”的和谐、温馨的氛围;而盐让人联想到的是苦咸,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二、多角度品析人物形象
文中刻画谢朗和谢道韫的形象,分别只描写了他们的一句话。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填补空白,可以丰富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为此,笔者引导学生从神情、姿态、动作、心理等用多角度描写人物,感受人物特点,并为学生提供言语活动支架:
兄子胡儿( ? ? ?)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 ( ? ? ? )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首先是描述人物形象。学生的描述大致如下:
兄子胡儿(脱口而出)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子胡儿(迫不及待地)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子胡儿(双手向空中一挥)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子胡儿(眼睛一亮地)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子胡儿(得意扬扬地)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兄女 (胸有成竹地)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兄女 (笑容灿烂地)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兄女 (遥望天空,挥舞手臂)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兄女 (眼看着胡儿)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
接着引导学生说说这两个人物的特点,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他们的才思敏捷、率真自然、積极向上的性格等。文章写谢太傅提出命题后,即写两个人的回答,都只一句话,没有任何其他的修饰,句式简短整齐,节奏轻松明快。这种言语形式蕴含了两个孩子机灵活泼、才思敏捷的特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是合乎特定言语形式的语用意图的。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如此多角度描述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特点的过程,就是多角度展开想象、品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三、多角度品析“大笑”的含义
对于兄子和兄女的回答,谢太傅未作评判。课文只用四个字描写了他的神态:“公大笑乐。”公因何而大笑呢?
探究这个问题,就是品析“大笑”的含义。一个词语的含义,一定是由语境赋予的;换句话说,词语的含义是从语境中吸收的。这是言语思维的又一个重要规律。因而,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语境中寻找关联,进行推理。在《咏雪》中,语境关联主要通过人物对答的话语描写构成,如谢太傅的“大笑”与兄女对答的因果关联、与兄子对答的因果关联、与两个后辈对答的相互关系的因果关联、与文章整体语境的因果关联等。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角度由果溯因,逐一进行语境的关联与推理,其实也是给学生搭建多角度的思维支架。学生的品析大致如下:
从兄女对答的角度:是因为兄女比喻精妙,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搅天风雪的景象,公为她机智敏捷的言语才华而大笑。(文章结尾补叙兄女显赫的身份,也暗示了这一点)
从兄子的话语角度:他脱口而出,思维敏捷,公因而大笑。
从兄子与兄女关系的角度:兄子敢于争先,兄女不甘示弱,这既是对公的命题积极应答,也是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表现。这不仅展现了他们敏捷的才思,也让人感受到了他们活泼直率、好学上进的性格,真是后继有人,大有希望啊!公因而大笑。
从文章整体语境角度:两后辈咏雪,营造了浓郁的诗书氛围,令人感到名门士族意趣高雅,其乐融融,公因而大笑。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人对世界万物的审美感受也必然是丰富复杂的。文学经典意蕴丰富、意味无穷,往往源于作者在具象思维的过程中,对物象多角度、多层面的审美观照,并通过高度提炼,将丰富复杂的审美感受熔铸于艺术形象之中。这样的作品必然会有丰富的艺术空白。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联想和想象品析语言,才能走进经典作品丰富复杂的意蕴世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的言语思维内容,从中习得和学得言语思维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发展言语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