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黄明涛 何飞云 罗洁

    

    [摘 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村“两委”干部是否具有公信力、村民自治是否落到实处,关系到乡

    村振兴的成败。广州市增城区大埔围村以组织振兴引领带动乡村振兴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对村“两委”干部进行“造血”和“输血”;二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三是规范“两

    委”干部职责权限,强化村民监督;四是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投入,对村容村貌进行“微改造”;五是

    大力引进创业团队,不断发展休闲经济和创意经济。

    [关键词]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大埔围村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施乡村振兴,重在“治理有效”,而实现有效治理,必须首先是村党组织坚强有力,村党支部在村民中具有高度的公信力,村“两委”干部能做表率作用。其次,治理有效,意味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得到制度化的保障。再次,治理有效,意味着农村公共服务惠及广大村民,利益分配实现公平正义,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社会和谐,乡村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异化的情形,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宗派意识、家族意识和个人意识浓厚,将党内民主、基层民主和人民利益抛之脑后,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也有的地方存在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党员缺乏理想信念,党员在村民中的形象不佳等问题。

    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组织振兴实现乡村振兴和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组织振兴和乡村振兴需要何种制度设计?如何优化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如何通过建构科学的协商机制和监督机制来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试图考察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大埔围村这一传统“问题村”转变为“全国文明村”的蜕变过程,重点剖析“问题村”在向“全国文明村”转变中的组织变量、制度变量和外部资源支持,洞悉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二、大埔围村从“问题村”到“美丽乡村”转变的现实背景

    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大埔围村位于增城区东部,与惠州市博罗县接壤,面积约2.3平方公里,下轄6个自然村,9个经济合作社,户籍人口252户,共923人,其中中共党员42人,35岁以下青少年512人,青少年占总人口的55.4%。2013年以前,大埔围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问题村”。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武断专横,一人掌控村集体行政和财政大权,肆意挥霍村集体财产。大埔围村生活环境恶劣,垃圾随处可见,周边密布着非法提炼重金属小作坊和散乱养猪场,污染严重。村“两委”班子懒政怠政,工作不力,村民对此严重不满,每次“两委”班子换届选举,都有很多村民上访,甚至出现过村民与村“两委”爆发严重冲突,上级部门派防暴队处理矛盾的情形。大埔围村被有关部门定位为组织弱、选举乱的问题村。

    2013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大埔围村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着力打造民生工程,共拆除82家散乱养猪场,引入现代化大型养殖场。但是,在工作启动之初,由于“两委”班子成员有很多是原来的“两委”成员,不少村民对他们并不认可,在涉及需要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事项时,村民不同意、不支持、不签名的情况时有发生,最后只能由街道派员处理。对于村民反映的问题,街道下派的工作人员能够当场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协调解决,同时对收集的村民意见进行汇总,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上游工业废水和重金属对下游产生严重危害,村民要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如道路和公园等。街道干部和村干部在分析问题之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委对村民做出承诺,用两年时间对大埔围村进行全面整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有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签名同意引入现代化大型养猪场。街道和村委干部深入每家每户做村民工作,最后将统筹的700亩地,以1300元每亩的价格租给养殖企业,合同还约定,五年后租金以每年5%的幅度递增。现代化大型养殖场的引入,既锻炼了新“两委”干部的工作能力,也重新树立了公信力,为大埔围村的乡村振兴奠定了组织基础和民意基础。

    短短几年时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大学生村官张帆和“两委”班子一帮人,通过在共建上坚持因地制宜、实施科学规划,政府不搞大拆大建;在共治上坚持因难见巧、鼓励群众参与,政府不搞大包大揽;在共享上因势利导、推动持续发展,政府不搞短期行为的建设理念,逐渐探索出一条现代文明与乡村文化相融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大埔围村也从过去的软弱涣散村、角落村和问题村蜕变为“广州名村”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绿色村”和 “全国文明村”。

    三、大埔围村以组织振兴引领带动乡村振兴的做法及成效

    1.大埔围村“两委”干部的“造血”和“输血”

    在2013年之前,大埔围村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遭受严重破坏,民主议事、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无从实现,村集体账目不清,“两委”班子成员作风不严,村党支部负责人可以随意挥霍村集体财产,村民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制度建设严重缺位。村党支部书记因贪污腐败问题被判刑,这给“两委”班子的“造血”带来了可能。原村党支部书记被判刑,村委副主任接任党支部书记,其他班子成员基本留任。在这种情况下,新“两委”班子的威信、公信力和工作能力仍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重塑公信力,需要时间去检验。事实上,新“两委”班子成立不久,很多工作难以展开,而上级下派的大学生村官张帆给“两委”干部重塑公信力带来了转机。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张帆被任命为大埔围村第一书记,他的到来,成为村民与村委干部的弥缝剂。张帆是一名90后大学生村官,由上级下派到大埔围村,作为一个外来者,与村委干部和当地村民均无利益关系,更无历史积怨和矛盾,张帆的特殊身份,成了“两委”与村民沟通的重要桥梁。张帆到大埔围村不久,几乎走遍了大埔围村的农户,通过走家串户,了解民情,积极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逐渐建立了与村民的良好关系,很多工作在张帆的“张罗”之下逐渐得以开展和实现。

    在张帆和其他“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扭转了不正之风,村民发现,现任村“两委”班子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村民对“两委”班子成员的看法大有改观,从不信任、怀疑到信任和认可。2014年是换届选举之年,共有4男1女5人当选,1名女干部兼任妇女主任,其中一位在增城公安局任协警的前退伍军人加入村委班子,“两委”增添了新鲜血液。从2016年5月开始,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即“一肩挑”,现任村支部书记叶伟浓是一位拥有大专学历的80后。支委和村委在经过一轮“造血”和“输血”之后,干部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和公信力大幅度提升,村民对“两委”干部越来越认可和支持。村民对“两委”的支持,为村容村貌的全面升级改造和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建设铺平了道路,全村多个建设项目同时开工,没有受到任何阻碍。2017年,“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也没有发生争斗和上访等事件,全部“两委”班子成员顺利当选。

    2.大埔围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民主制度建设

    近年来,针对村党支部和村委规章制度建设存在不足等问题,在街道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制定了《增江街大埔围村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增江街大埔围村村规民约》和《大埔围村党支部基本制度》等重要制度规范,为大埔围村治理走向制度化和法治化奠定了基础。2014年制定的《增江街大埔围村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下称《议事制度》),是大埔围村村民召开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的依据。在2013年以前,由于支部主要负责人专断独行,村民代表大会无法开展,基层民主无从实现。2014年,新的“两委”班子产生,村民代表会议成为村民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的重要载体。《议事制度》规范了村民议事的程序和方法,推行“一事一议”,保障村民依法依规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议事制度》规定了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构成,即由村民代表和村委会成员组成,村民代表会议成员享有议事权和表决权;非村民代表的村党支部委员和经济合作社主任和党员代表列席村民代表会议,有议事权而无表决权。《议事制度》明确了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村委会成员的辞职、补选事项;审议和批准村委会的财务收支和执行等情况;涉及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事项;本村公共事业;集体土地使用、征收、补偿等事项;对村民议事会议不当决议的撤销以及处分村集体财产等事项。村民代表会议先由

    “两委”负责召集,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特殊情况下,经“两委提议”可随时召开,会议实行“一事一议”,开会前三天要求将会议信息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告。在议事程序方面,要求2/3以上的村民代表会议成员出席才有效,在会议的讨论和审议过程中,代表和列席人员发言不超过5分钟,会议决议或者决定经参会代表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会议形成的决议和决定,要经与会代表签名确认,并在村公示栏予以公告,接受村民监督。

    3.规范“两委”干部职责权限,强化村民监督

    为了发扬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大埔围村党支部制定了《大埔围村党支部基本制度》,基本制度包括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谈心谈话制度、议事决策制度和请示报告制度五项内容。其中,组织生活会制度要求党支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并设置了民主生活会的步骤和流程,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将党内民主落到实处。议事决策制度,即将社会组织和其他关心村党

    支部和村集体发展的单位和个人纳入“智囊团”,鼓励他们参与党建工作。村党支部的运作逐渐民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大埔围村的蜕变,除了“两委”干部的“造血”、

    “输血”和大力推动制度化建设,还特别强化村民的监督意识,加强对“两委”干部的监督。以往支部书记一个人说了算,造成班子成员之间不信任,村民对支部书记和支委的不认可和不支持,产生种种腐败行为,为了吸取教训,大埔围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以前是理财委员会),规定重要事项必须有监督委员会成员参加。例如,在财务制度上,3000元以下的村财政支出,支部书记有权决定,超过3000元的支出,要经过监督委员会表决,支出金额超过50000元的事项,要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并面向全体村民公示。此外,建立“民主议事厅”,涉及公共工程等重要事项必须根据民主议事规则进行讨论决定,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大埔围村设立经济合作社,村集体和经济合作社在街道设立财政账户,财政账户的任何支出都必须经过街道负责人的签署同意,单笔支出超过8000元的,要驻村领导签名。财务支出项目合理与否,必要与否,都需要经过讨论决定。支委村委的公章不得随意使用,公章保管实行双人双锁,第一道锁由村委保管,第二道锁由各部门负责人保管。民主化、流程化和制度化的监督体制,使得“两委”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杜绝滋生腐败的土壤。

    4.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投入,对村容村貌进行“微改造”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新农村建设,村“两委”班子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新农村建设资金,同时向社会募集经费,从2013年至今,共筹集经费3000多万元,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推动乡村振兴、美化村容村貌的具体措施上,提出“坚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的规划理念,注重保护大埔围村的历史文化元素。大埔围村在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之初,增江街道负责这项工作的干部深入群众做好调查工作,对该村的人口状况、地理条件、房屋现状、资源分布、环境优势、公共配套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相应方案,重点突出保留传统文化、中国元素和乡村特色。具体而言,“微改造”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注重保持历史风貌。在规划中引入保护自然、保留乡情、维护环境的理念,充分挖掘以自然村落为载体的村落文化,积极利用本村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浓郁的客家风情,通过规划设计把现代的宜居理念和生活方式融入乡村,使村庄变得更加美丽。二是注重做到抽疏建绿。针对破旧泥砖房比较多、影响村庄整体美观的实际情况,把应该拆除的破旧空置房屋规划为绿地广场。大埔围村共拆除了破旧房屋166间,面积约5000平方米,同时种植大叶油草、桂花、紫薇、大红花、黄金竹等植物,把一栋栋偏黄色调的民居串联起来,显得处处都是景致。三是注重整合公共设施。通过整合村庄原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闲置集体土地,综合改造成为村民急盼急需的篮球场、乒乓球室、图书室、健身广场等。

    5.大力引进创业团队和人才,不断发展休闲经济和创意经济

    大埔围村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经历了先“筑巢”再“引凤”的过程,即先加大对村容村貌整治和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再进行投资项目的引进和筛选。在村容村貌整治上,奖励群众自主整饰房屋,要求村民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以简易改造为主、普通改造为辅、少数重点改造,采取政府奖励、村民自主施工的方式,由村民自主选择分别以瓷砖镶嵌或喷涂方式进行外立面整治。在发动群众自觉美化环境上,增江团工委大力组织开展大埔围村家庭盆景花卉评比活动、“最美庭院”竞赛活动,一改过去对联张贴杂乱无章的现象,家家户户都装上美观大方的对联框,树立了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大埔围村在打造良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之后逐渐发展绿色经济,引进各种创业团队和经营团队。目前,大埔围村共有6个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团队分别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等8所高校,这些团队通过租用旧民居改造成创意工作室。还有16户村民自己开办的民宿、万家旅舍和农家乐挂牌营业。乡村振兴离不开智力支持,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此,大埔围村加强与广州各大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截至目前共与十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8年6月挂牌“广州市增城区农村青年创业实践基地”、增城区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基地、广州松田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启动新农村建设后,村集体和村民年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年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9000元左右增长到2018年的21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3年的30多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300多万元,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大埔围村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启示

    1.必须加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班子建设

    2013年前大埔围村之所以成为问题村,村党支部的腐败和村两委的软弱涣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之后通过更换书记和进行两委班子建设,才彻底扭转了软弱涣散的局面,最终实现了组织的振兴,并推动了大埔围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必须加强村党支部书记和两委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两委”班子作用。只有组织强了,村干部有作为、有干劲,才能因地制宜推动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的振兴。

    2.必须发挥第一书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在大埔围村的振兴过程中,第一书记张帆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大埔围村任职的六年中,走访了大多数农户,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主动协调村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及时调处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和杜绝各类不稳定因素的发生,并发挥学生时期作为市学联主席的学生干部优势,密切联系周边高校资源,广泛团结带动青年人投身乡村振兴。大埔围村的振兴,张帆功不可没。这启示我们,一个负责任的第一书记,在农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必须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2013年前的大埔围村,由于村书记的腐败,导致村两委毫无公信力,村民对村委的工作抵触很大。2013年新班子上任后,第一书记张帆走家串户,了解村民的心声,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这启示我们,作为干部,一定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我们的党才有坚实的根基和群众基础。

    4.必须强化制度与文化建设

    大埔围村的转变,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不可或缺。这启示我们,必须强化制度与文化建设。只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办事流程,强化群众监督,把权力放在阳光下运行,才能实现公平公正,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服,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才能真正实現。同时,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聚人心汇民智,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促进乡村的发展和振兴。

    5.必须引进和留住人才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大埔围村的振兴,包括第一书记张帆、村支书叶伟浓,以及进驻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产业园中的青年一代,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为大埔围村的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启示我们,只有引进和留住人才,乡村的发展才有活力,乡村的振兴才有希望。

    基金项目:广州市党建学会2019年度重点调研课题“以组织振兴引领带动乡村振兴研究——以增城区大埔围村为例”

    (作者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党校、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增城分校)

    (责任编辑 ?王 ? ?玉)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