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研讨课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浅析
周云
摘 要 近年来,新生研讨课在国内高校纷纷开设,这种授课方式帮助新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直接从国外舶来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课程覆盖率低、传统教学方法转变困难、学生积极性不够以及新生研讨课延续难等困境。本文结合国内外高校成功开设新生研讨课的经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对境内高校新生研讨课的开设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 新生研讨课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新生研讨课的内涵及意义
1.1新生研讨课的内涵
Hunter 等人认为,研讨课是以讨论为授课方式的小型课堂,以建立团体为重点,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换想法和信息,新生研讨课是一门给帮助学生完成从高中向大学过渡并教会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课程。沈蓓绯认为新生研讨课是一种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师生互动、以研究讨论为主的主题式教学模式。概括而言,新生研讨课是指有利于大一新生完成从高中向大学过渡的一种以讨论、研究为主的师生平等互动的小型课堂。
1.2新生研讨课开设的意义
首先,新生研讨课彰显教育的内在逻辑要求。教育内在的逻辑要求不是知识的传输,而是在继承的根本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在当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四年的大学学习很难学会所有的知识。如果课堂传递的是变化的、不系统的知识会比给学生传输固定的知识更有成效。其次,新生研讨课有效促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新生研讨课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有助于思想的交流和学术的讨论。
2新生研讨课建设的现状和困境
2.1新生研讨课现状
2.1.1优质的开课教师
大部分高校选择教授、部分学科带头人以及少数知名学者开设少部分新生研讨课。刘琴琴对上过新生研讨课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50.39%的学生反馈所参加的新生研讨课教师为“教授”,21.33%的学生反馈所参加的新生研讨课教师为“某领域的学科带头人”,7.14%的学生反馈参加的新生研讨课的教师为“知名学者”。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而言,可以近距离接触名家风采,感受名家的治学态度,帮助他们感受大学的学术氛围。
2.1.2教学内容的变革
新生研讨课不局限于本专业的学习,教学内容重视跨学科学习,增加前沿问题的研究与分析,采用问题导向、专题讨论、名著赏析等方法丰富传统的教学内容。像清华大学开设的首批新生研讨课课程,涉及医、文、工、管、理、法等多個学科,突出跨学科知识学习,满足新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1.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大学新生研讨课人数一般保持在20人左右,这种小班授课保证课程的高效进行。教学形式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开放式的讨论课,学生自主汇报学习成果,课堂主体是学生,教师充当辅助性角色;教师通过综合考核评价学生,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最后的成果展示。这种课堂组织形式激发新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
2.2新生研讨课存在的困境
2.2.1课程的覆盖面有限
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认识到新生研讨课的价值并积极开展项目实施,但是在实际的开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新生研讨课大多开设成选修课,而极少学校将其排成必修课,一小部分专业设置成研讨课形式,且选修这种课的学生比较少。南京大学 2009 年第一学期开设的28门新生研讨课,包含生命、环境、人文、信息、法学等10个学科,修读学生 650 人左右。同期南京大学招收新生 3600人,仅20%的新生有机会参与课程。
2.2.2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困难重重
新生研讨课最大的特点不是教师讲,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名为研讨,实为传统教学的延续。课上也有专题讨论,不过此种讨论并不是开放性的答案,而是固定的结果。第二种,按照学科专题的方式讲。教师认为学生缺乏专业基础知识,不具备学术讨论能力,就将系统的基础知识讲授一遍。第三种,自己完全不讲。教师布置完任务以后,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关文献和资料,也不加以引导。“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教师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为教师也是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2.2.3学生积极性总体不高
大学新生研讨课的课堂气氛一开始并不活跃,很多老师反映研讨课上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原因如下:首先,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和“填鸭式”灌输,这和我们多年来的以高考为目标的教育体制有关。其次,晦涩难懂的主题会阻碍新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开设新生研讨课的教师之前没尝试过此种教学模式,所以很难把握研讨课主题的难度,导致了新生对研讨课的积极性逐渐减弱。
2.2.4研讨式教学方法延续难
新生研讨课为大一新生的学术研究开启了大门,但这种影响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易得到延续。新生在经历了新生研讨课的培训和洗礼后,多要再次回归传统课堂,接(下转第51页)(上接第46页)受“填鸭式”灌输。国内很多大学师生比比较大,无法提供小班研讨课的条件,加上教师科研教学任务重,导致他们没法全身心投入更多精力在小班研讨课上,大班授课在高校更为普遍。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主要教育管理制度、考核评价等综合的作用。
3新生研讨课的探索
3.1加大对新生研讨课的经费投入和组织保障
哈佛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成功运营与美国社会的广泛鼓励和资金支持是离不开的,各种社会组织和基金会投入重金、设置专门机构支持新生研讨课各种项目的正常开展,给教授和学者提供了研究的动力,从而更好的帮助新生们获得学术上的提升。所以,要成功开设新生研讨课,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支持。
3.2选拔优质教师,加大对教师的授课方式的培训
高校在筹备新生研讨课的时候,首先应挑选一批优秀的师资作为研讨课的带头人,以保证研讨课的高质量、高水准。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聘任179位优秀教师作为新生研讨课主讲教师和本科新生导师,他们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教授121人,副教授56人,讲师2人,有89人曾获教学奖励。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开设新生研讨课的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培训。只有对教师进行不断的培训,促进他们的教学能力,才能保证新生研讨课顺利的开展下去。
3.3多渠道激发学生主动性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从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积极性。首先,改变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如开设前沿问题研究、跨学科学习等。其次,将新生研讨课模式导入本科新生课外学习活动。最后,直接督促和倒逼学生积极参与研讨课的学习。安排课程助理督促学生提前准备课堂资料,将课程考试评价的主动权交给老师,这种评价考核主要看重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以及其研究问题、调查思考问题的过程。
3.4丰富新生研讨课的学习形式
可以运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討的方式,小班研讨由教师给出的小课题进行讨论,大班授课时的知识点运用于小班课题的研究,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一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术水平。这些课程与新生研讨课彼此相呼应,协力合作,强化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效果,将新生研讨课的影响辐射到课堂以外。
参考文献
[1] Hunter,Linder.Challenging and supporting the first-year student:First-year seminars[M].Jossey-Bass, An Imprint of Wiley. San Francisco,2005:275-276.
[2] 沈蓓绯.哈佛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04).
[3] 刘琴琴.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现状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6.
[4] 2009-2010 学年第一学期通识课和新生研讨课课表(2009级)及选课说明[EB/OL].http://jw.nju.edu.cn/page/news285.html,2009-09-11.
[5] 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04).
[6] 旋天颖,黄伟.大学本科新生研讨课的经验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