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研学:初中历史与社会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策略

    陈国民 江绪先

    

    

    摘? ? 要:初中历史与社会项目式学习范式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以“定主题,创情境,善思辨,妙评价”四步研学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学习“内驱力、体验力、思维力、迁移力、反思力”为主要目标,以及课堂观察诊断评价、SOLO分层评价、表现性评价为激励手段的项目式联动学习范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而有效落实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项目式学习;单元整合;四步研学

    “四步研学”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核心知识整合教材单元编排顺序,提炼单元学习主题,设计驱动问题群和单元整体学习方案,形成课堂学习项目。课堂项目式学习以定主题、创情境、善思辨、妙评价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解决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习中存在碎片化、表层化的现象,诸如时空意识“乾坤挪移”、史料实证“浅尝辄止”、历史解释“牵强附会”、综合思维“挂一漏万”等。本文以《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三单元“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课为例,阐释“四步研学”的项目式学习策略。

    一、定主题:素养立意,目标导学

    历史与社会课堂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基于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较高教学立意和适切学习目标的有效学习方式。

    定主题,是指教师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提炼、整合一个单元核心概念、知识和问题,设计具有高阶思维且贯穿、统摄全单元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养”[1],真正实现素养立意、目标导学,这就是单元整合教学的教学立意,是项目式学习的前提。那我们怎样正确凝练课堂教学立意和学习目标呢?

    首先,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其次,精读单元、课时前面的导言内涵和每节课的标题含义;再者,审读课文内容的逻辑关系及教材编者的意图主旨;第四,圈画单元和课时内容的关键词,提炼单元或课时教学立意和学习目标。

    案例1? ?九年级社会上册第三单元“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共有四课,其中第一课“中国抗日战争”有“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四个条目,内容繁杂、概念众多、时间跨度大。如何确立本单元或第一课时的教学立意和学习目标呢?教师需要深入研读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1-10“关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表述要点”,再仔细审读课前的导语和正文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圈画提炼出如下几个关键词:“十四年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流砥柱、东方主战场”等,这样就可以确立这一课时的教学立意与主旨。通常而言,确定了教学立意就可以制订单元或课时学习目标,故教师要科学设定具有学科特质、情境化、可观察测评的学习目标,依标施教,以培养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和高阶思维能力。因此,这一节课可以制订如下适切的学习目标:学生能精读课本和历史地图,正确梳理全民族抗战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要素和时空范围;学生能精读历史图片、回忆录、抗战家书、文献资料等史料,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论证、解释中国十四年全民族抗战内涵及意义;学生能置身相关历史情境,体验感悟全民族抗战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的抗战精神。

    上述学习目标贯彻“全民族抗战”的教学立意,切实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第一项目标体现了历史时空素养,第二项目标体现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素养要求,第三项目标体现了家国情怀素养,这样的教学立意和学习目标就可以保证一节课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教学意境与高度,为后续项目式学习提供坚实的前提条件。

    二、创情境:体验感悟,任务激学

    历史与社会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情境体验、任务驱动式学习,确定了课堂学习目标和教学立意后,必须精心营造适切的学习情境与任务项目。

    创情境,是指历史与社会课堂学习中教师依据课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学立意、学习目标精当整合学习内容,科学选用时政要闻、文献史料、乡土史料、地理素材、学习强国APP等多种学习载体,精心创设贴近学生认知与经验且接近真实的情境与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与内驱力,引导学生“神入”历史现场,“将某个关键知识‘放还到这个知识所产生的历史河流中,复演这个知识之所以产生的特定情境、发展历程中的故事、思维方式、知识的演变历程”[2]。学生站在历史当事人的角度体验感悟历史发生的时代背景、动机、情感和价值观等,做到“体验感悟、任务激学”,这是项目式学习的基础。

    案例2? ?九年级社会上册“全民族的抗战”只用2页正文和4幅图片简略地论述“中国的十四年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学生很难理解其真正内涵,因此教师精选增加了“勇担国难的卢作孚、以身许国的南侨机工、勇冲火线送国旗的杨慧敏、艰苦卓绝的杭州抗战”四则史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设置一个任务驱动型学习项目,引导学生“神入”历史现场,体验感悟全民族抗战的意蕴。

    学校要举办一次“我的抗战:传承红色基因”研究性学习活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收集下列抗战人物或群体的身份信息、主要战绩并说说你的评价,制作PPT进行分组展示汇报。

    这里,教师精心创设了角色扮演型、现场体验型的情境,设置了评价内化、综合分析型项目任务,引导学生精读课本中的材料、图片并认真查阅相关史料,分别“神入”扮演国共抗日名将杨靖宇、谢晋元;发明地雷战、地道战的冀中游击队;令日军闻风丧胆的回民支队;爱国商人卢作孚和毅然回国参战的南侨机工;奋不顾身支援前线的青年学生杨慧敏;艰苦卓绝的杭州军民抗战等不同历史人物角色,让学生返回历史现场,从“国共两党两军、根据地民众、少数民族群众、商人实业家、海外华侨、青年学生、杭州本土军民”等不同社会阶层角度共情体验当年抗战的艰难与果敢,真正体悟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同仇敌忾的全民族抗战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为下阶段的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与能力。

    三、善思辨:辨析论证,协作研学

    历史与社会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思辨、研究型学习,学生置身于适切的情境与任务中,运用辨析论证、协作探究等高阶思维方法解决系列问题。

    善思辨,是指历史与社会课堂学习时教师指导学生利用适切的学习材料和情境,遵循“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学科原则,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想象、推理”等高阶思维学习方法解决系列问题,培养历史与社会“辨析论证、协作研学”的批判性高阶思维能力,这是项目式学习的关键。

    案例3? ?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中国人民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与影响,精选了2则材料,精心设计了问题链,开展思辨论证。

    材料1:“中国在70年前的那场全球性战争中,只是一个次要角色……是一个跑龙套的小演员……对最终消灭日本法西斯贡献不大,因而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审视。”——摘编自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2:“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与尊重。”[3]——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设置问题链,思辨论证:

    1.找出上述材料中对中国抗战评论的词句,并概括这些词句所反映的态度。

    2.你认为中国的十四年抗战是“跑龙套的小演员”吗?是不应该全面审视吗?请结合课本所学史实,运用年代尺、列表等方法加以论证批驳。

    3.请结合课本所学史实,解释说明中国抗战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点”。

    问题1中“找出”材料中对中国抗战评论的词句,为了训练学生的材料阅读与信息提取能力,“概括”词句反映的态度是训练学生的历史史实的概括、归纳能力,总之,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素养。

    问题2把问题解决路径指向课本所学史实,旨在引导学生重视深入阅读、理解教材文本,并绘制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以来的14年抗战史年代尺,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素养,在绘制年代尺过程中梳理、明确中国抗战历时十四年之久的历程与史实;学生列表归纳中国十四年抗战中消灭、牵制大量侵华日军的重大战役与成果、中国军民遭受的重大牺牲与损失,同时横向比较中国抗战与欧洲战场英法美苏对德、意作战的时间、战果、遭受的损失与牺牲,得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并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是不应该被遗忘和忽视的,而应该公正、全面、客观地審视中国的抗战。这个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问题3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所学史实,综合分析中国近代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史,列表比较“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结果、战争影响等因素,从而综合分析、解释论证得出中国十四年抗战国内、国际的影响和重大历史贡献。这个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素养。

    四、妙评价:多元交互,三评助学

    历史与社会项目式学习要求运用“学为中心”课堂诊断观察式、SOLO分层评价式、表现性评价等多元交互评价策略对学生的高阶思维水平进行不同层次的观察评价,由简单到复杂,明确每个学生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掌握、落实程度,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补偿式学习与巩固,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4]同时,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汇报活动,在前面SOLO分层评价探究问题完成情况的基础上,教师从“项目设计、作品呈现、小组合作”三个方面就每个小组项目学习成果展示情况进行分层评价,设定“合格、良好、优秀”三个评价等级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项目式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具体如表2所示。

    历史与社会课堂项目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具备“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毅力和“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灵动,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和教学反思,把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与“单元整合、四步研学”合作导学有机结合起来,构筑一种行之有效的项目式学习范式,从而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锐.实践迁移结构元:主题学习的项目构建与品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0):24-27.

    [2]夏雪梅.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融通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J].人民教育,2018(01):61-66.

    [3]百度文库.2016年温州中考社会试卷[EB/OL].(2016-06-28)https://wenku.baidu.com/view/f882ff581a37f111f0855bd5.html.

    [4]周莉.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03):41.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