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政策背景下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研究
李彤 姚越
摘 要:新政策对研究生教学领域进行了体制改革,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要区别设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保证研究生人才培养针对性更强。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新政策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提出的新要求,就相关培养对策进行分析,从而为促进此类研究生队伍素质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政策 非全日制研究生 培养
引言
在2016年,国家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全新的教育通知,即要将是否为全日制研究生队伍区分开来,实施针对性、特色化教学,从而实现不同类型研究生人才有效培养。因此,优化此类研究生队伍培养方案,十分关键。
一、新政策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影响分析
在新政策中,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条件进行了更新和调整[1]。对学生工作经验、相关证书、实践课程技能具有严格的考核要求。同时,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国家提出要执行非脱产培养模式,即要将教学与产业有效结合,重点加强此类研究生实践、应用和职业能力素养培养与建设。由此可见,新政策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所造成的影响意义十分显著。对此,培养单位需要加强思想重视,积极更新人才培养体制,实现教育教学有效改革与创新。
二、新政策背景下非全日制研究培养对策分析
1.以生为本,实施精细化管理
针对非全日制类型研究生队伍,培养单位需要顺应新时期政策体制,树立全新的培养理念。贯彻生本观念,加强研究生队伍的精细化管理。要知道,不同于全日制学生,此类研究生生源组成和结构所呈现的复杂性特征更加明显,所以,培养单位需要对此类研究生队伍做好精细管理。首先,以生本理念为支撑,明确管理目标,重点关注研究生队伍个人发展需求[2]。同时,根据新政策培养标准,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重点关注此类研究生学籍管理,以及日常教学活动考核管理。根据学生课程成绩以及学习時间,分析学生学习能力,保证学生学习能力考核与评估,更加贴近学生真实情况。
2.基于新政策,创新招生与培养机制
在新政策背景下,培养单位需要对招生和培养机制进行创新和调整,从而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队伍生源质量,以及人才培养更加合理,全面提高此类人才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首先,在招生环节,为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人才招聘更加科学、合理,需要健全复试考核体系。引进专家、行业精英等人才,对研究生队伍进行素质考核和评估,从而保证所选择研究生,在各个方面素质上更加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需要重视培养体制、方法的调整与创新,构建全新的培养体系。第一,做好课程体系设计。根据非全日制研究生兴趣需求、专业发展需求,丰富课程类型,健全课程体系。增设选修课程设计,提高学生课程选择性,激发研究生内在学习动力。第二。创新教学方法体系。结合国家提出的非脱产性教学需求,加强实践教学模块的创新。构建完善性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小组讨论、情境模拟、任务驱动等实践性特征比较明显的教学方法引入。让此类研究生能够系统、全面的接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3.校企联合,加强学生实践素养培养
在新政策背景下,非脱产性教育,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重点教育目标[3]。因此,培养单位在组织人才培养时,需要全面贯彻和落实校企联合体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产业实训环境和空间,从而研究生在良好的实训环境下,实现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有效培养与建设。首先,培养单位可以利用企业资源,专门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让研究生掌握更加先进的操作技术和实践技能。同时,企业可以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实训机会。要求此类研究生通过企业实训,对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加以理解,从而提高研究生实践素养,让其拥有良好的理实知识、技能体系。此外,培养单位可以定期组织非全日制研究生产业知识培训,将当前产业市场环境以及发展动向,渗透给研究生队伍。促使广大研究生能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提高职业发展动力。
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学改革
在新政策背景下,培养单位需要重点加强导师队伍素质建设,全面提高导师队伍教学专业水平,促使其以更好的姿态参与到素质教学当中,促进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落实。首先,培养单位需要引进创新型导师人才,为原有的导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实现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思想、方式的创新。同时,培养单位需要重点加强导师培训工作。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就新政策指标、内涵进行分析,并合理完善课程体系,改良教学形态,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培养单位需要鼓励在校导师积极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和社会,对当前市场环境进行全面了解。以便可以清楚明确非全日制导师人才培养目标、方向。
结语
综上,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研究生队伍中占据重要组成,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遵循新政策要求,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是当前培养单位需要重视的工作内容。培养单位需要根据2016年提出的新政策,对非全日制研究生队伍进行精细化、创新性、 实践性、现代化教学与管理,保证该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更加高效,实现我国非脱产性研究生队伍的有效建设。
参考文献
[1]黄亦鹏,郑晓淇,刘冬宁.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提升研究生院教育管理能力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27):34-35.
[2]戴智勇.新形势下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学周刊,2018(21):13-14.
[3]庄娟娟.基于新政策背景下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S1):71-75.
作者简介
李彤(1991.8.11—),女,汉族,籍贯:辽宁省大石桥市,学历:研究生,职称:科员,毕业院校:沈阳建筑大学,毕业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绿色能源开发与应用,工作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姚越(1989.5.22—),男,汉族,籍贯:辽宁省本溪市,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毕业院校:沈阳建筑大学,毕业专业:土木工程,研究方向:建筑防火,工作单位:沈阳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