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恐怖主义解析
摘 要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学术界和政治生活领域,新恐怖主义这一提法屡次出现,认为恐怖主义发生了革命性、根本性的改变。本文通过对新恐怖主义的剖析,认为所谓的新恐怖主义只是恐怖主义动态发展的不同样态,与传统恐怖主义在目的动机、手段方法、组织结构等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关键词 恐怖主义 宗教动机 暴力手段 组织结构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警察学院2017年重点课题《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特点及其预防机制》(HNJY-2017-ZD-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孟璐,河南警察学院法律系讲师,研究方向:刑事法、反恐法。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116
一、新恐怖主义的出现
恐怖主义非常复杂,涉及各国现实利益需求与价值判断,对其概念界定关系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领域,正如有学者所说,“任何界定都不可能涵盖有史以来的全部恐怖主义,基于不同的政治倾向和利益得失,人们必然会对恐怖主义抱有不同的见解。”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不同的政治和学术话语中,频繁出现了新恐怖主义这一提法。
9·11事件后,乔治·W·布什深感忧虑,认为,新型恐怖主义的出现将导致美国面临前所未有的现实威胁。 1998年5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前国防部长科恩,在不同的场合均强调过,21世纪,对美国形成主要威胁的将是使用非常规武器的新型恐怖主义。 学术领域,布赖恩·詹金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指出恐怖主义中出现了新的诱因和组织,并对这种新出现的恐怖主义样态进行总结,这就是后来学者们所说的“新恐怖主义”。“9·11”事件后,对新恐怖主义的研究盛行一时。
新恐怖主义认为,恐怖主义出现了激进的转型,与传统恐怖主义不同,恐怖主义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以霍夫曼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恐怖主义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已经出现了新的对手、动机和理论基础,而这些对传统恐怖主义的暴力形式及其基本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他分析了恐怖主义以后发展趋势,并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恐怖主义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揭示了所谓的恐怖主义的新特征 。
截止目前,对何谓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有分歧,新恐怖主义也还不是确定的概念或定义,且这种提法是否意味着现代恐怖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或时期还有待商榷,但对这种新的提法和动态我们应当充分关注。近十余年来的反恐实践表明,恐怖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呈现,反恐怖工作的基点必须将恐怖主义当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目标来对待,只有准确判断恐怖主义的未来演变,才能有针对性的研究制定防范控制恐怖主义的对策。但同时也应明确,恐怖分子的恐怖袭击行为实际上具有很大的连续性,过分夸大这种样态的变化,将新恐怖主义看作一种全新的威胁和挑战,会将过去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反恐经验束之高阁,对世界各国的反恐事业来说,会带来巨大损失。所以,在研究反恐怖主义的政策措施之前,必须明确并正视新恐怖主义和传统恐怖主义之间的区别。
二、传统恐怖主义与新恐怖主义比较
(一)目的动机
以往发生的恐怖袭击中,恐怖分子一般是基于不同的政治主张、民族、种族等非宗教因素,新恐怖主义则不同,在动机上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带有宗教性质的恐怖组织只有两个,而90年代后,这一数字飞速上升,已达二十余个,在整个恐怖组织所占的比例也上升到了46%。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宗教活动不会必然导致恐怖主义,但恐怖主义一旦和宗教相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世俗的社会道德观念对宗教教徒的制约作用很有限,指导其日常行为并作为行动准则的是所属的宗教教义。恐怖主义借助于宗教这一工具,故意歪曲宗教教义,将恐怖活动看作是宗教预言或神的指示,成为其行为“合法化”的依据。可以说,“宗教为恐怖提供了唯一可接受的合理性” 。
那么宗教动机是不是恐怖主义发展演变出现的一个新特征呢?新恐怖主义的倡导者霍夫曼认为,宗教动机是新恐怖主义最显著的特点,但同时他也指出宗教极端主义的恐怖主义绝非一个新现象。 事实上,恐怖主义和宗教从来不是相互隔绝的绝缘体,早在公元1世纪,活跃于巴勒斯坦下等阶级教派西卡里(Sicarri),11 世纪出现的教派暗杀者(Assassin)穆斯林宗教派集团 以及此后信奉天主教教义的北爱尔兰共和军,犹太教的恐怖组织伊尔贡以及受希腊东正教影响的塞浦路斯斗士国家组织等,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涌现恐怖组织中,大多将政治要求和宗教因素糅合,这种形式在90年代一直持续。 人为将宗教因素与政治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等动机分离,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恐怖主义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宗教动机并不是一种新特征,而是历史循环发展中不同动机样态的呈现,或者说在上世纪90年代后,恐怖主义的动机中更多的突出了宗教因素。
(二)组织结构
在组织建构上,鲜明的层级特点是传统恐怖主义的典型特征:明确的指挥结构和管理结构。有学者将此比喻为金字塔式的结构:顶端是制定决策和计划的领导者,第二层是直接实施恐怖活动的活跃恐怖分子,第三层是为恐怖活动提供帮助的活跃支持者,底层是认同其信念的普通追随者。
新恐怖主义的倡导者认为,传统的恐怖主义中鲜明的层级性结构特点已经变得松散,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时代的网络结构,有学者称之为“星型拓展结构”和“车轮结构”的结合 。这种非中心的、灵活的网络结构具有明显的等级较少、分支分散、联系松散的特点 。恐怖分子可以组合成独立的活动单元,每个单元相对灵活,可自行活动,并通过互联网和共同的目标链接起来。
事实上,对传统恐怖主义体制结构特点的概括是不全面的,其有等级明确、相对稳固的层级结构,也有组织松散、互不关联的伞形结构,甚至还有一些基于同样想法的激进分子集结的共同组织。如巴勒斯坦组织、由什叶派教徒构成的真主党都具有伞形结构,组织内部没有集中垄断的权力机构,分支力量相对独立,没有严格的管理;一個世纪前被称为“黑色国际组织”,则是一群组织松散的无政府主义者组合而成。
需要指出的是,新恐怖主义非中心化的组织体制也只能涵盖一部分恐怖组织,如“基地”组织的运行仍然依靠严格的层级管理,组织有明确的领导者和活动的执行者,领导层下面有不同的分工单元。此外,新恐怖主义虽然认为成员之间联系松散,但他们也不否认成员与领导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联系。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恐怖组织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都离不开领导者、实施者、支持者、追随者。这些力量在不同的恐怖组织中存在,并以不同的形式领导、实施、参与恐怖活动。
(三)方法手段
“恐怖”往往和“暴力”相关,新恐怖主义和传统恐怖主义一样,为了达到“恐怖”效果,都将“暴力”手段放在首位。新恐怖主义认为,新恐怖主义在手段方式的选择上突破了传统暴力使用的范围和强度,并以此区别与传统恐怖主义。以往的恐怖分子采用传统暴力手段诸如暗杀、绑架、爆炸等,并且根据实际需要达到的目标来控制使用暴力的范围和强度,较少使用新的手段策略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新恐怖主义的宗教动机决定了暴力手段的使用更加极端。与传统恐怖主义相比,极端的宗教教义为恐怖分子随意使用暴力提供了正当、合法的依据。没有了道德层面的顾忌,暴力手段的使用不仅随意而且极端,甚至不惜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实现神圣的宗教事业所必需。在日本,1995年发生的超过五千余人死亡的东京地铁毒气事件,就是奥姆真理教所为。在东京地铁释放“沙林”毒气制造爆炸,造成5520人伤亡。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境内使用新手段的恐怖案件不断增长,从1995到1997年三年时间,涉及生化武器的案件,成倍增长,从1995年不到10起增长到1997年40多起。
新恐怖主义极端暴力手段的另一个显著体现为自杀式恐怖袭击。在宗教狂热情绪的刺激下,恐怖分子往往置自身生死于不顾,认为在恐怖袭击中死去是一种杀身成仁的英雄行为,在策划恐怖袭击时,往往不像传统恐怖分子那样预留退路、保存实力、以后再战,而是抱着必死之心、迎难而上,因为他们坚信殉教即可升入天堂。数据显示,在 1980 年至 2000 年的二十年期间共有186 起自杀式袭击恐怖活动。
认真分析新恐怖主义的暴力手段,可以发现其对生化武器、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被过分夸大了。传统恐怖主义的暴力也并非一直限制在理性的、不追求核生化能力范围内。正如有学者指出,“受犯罪、金钱、政治或宗教目的驱使的个人或组织雇佣生化武器代理商的情况在历史记录中已出现了几百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恐怖组织的人数虽然不及后来的发展,但这类兵器也被成功的引入。当时,甚至有恐怖组织将核能工厂作为攻击目标。从战术上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无论是对于传统恐怖分子还是对于新恐怖分子都是具有吸引力的。实际上,所有的恐怖分子对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能够取得的成效都很认同。因此,将寻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为新恐怖主义的新特征是值得商榷的。
此外,全球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恐怖分子利用网络实施恐怖活动成为可能。一是互联网成为传达指令、指挥恐怖活动的便利捷径;二是利用病毒攻击互联网,制造混乱。美国国会有议员声称,网络恐怖主义造成的威胁将远远超过导弹扩散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2009年9月,已经出现了通过网络对现实世界造成破坏的计算机病毒。一种代号为震网(stuxnet)的网络病毒,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控制实现设备自毁,而这种控制不需人为,而是病毒自动寻找目标。“如果这种新恐怖主义致力于信息战,那么它的破坏力将远远超过它过去运用的任何手段的破坏力——甚至比生物和化学武器还厉害。”网络恐怖主义的兴起,赋予恐怖主义“暴力”实质的新样态,这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恐怖主义的必然演变。
注释:
王逸舟,等.恐怖主义溯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6.
[英]安东尼·菲尔德.从“传统恐怖主义”到“新恐怖主义”:革命抑或演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9(6).
邱国梁.试论新恐怖主义.上海大学学报.2001(3).
卡西梅里斯.评霍夫曼恐怖主义透视.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9(11).
杨恕.全球化时代的新恐怖主义.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David Rapoport, Fear and Trembling: Terrorism in Three Religious Traditions. American Politica Science Review, 1984(3).
Bruce Hoffman, Inside Terrorism.London: Indigo, 1998.
何秉松.恐怖主义 邪教 黑社会.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3-4.
H. Henderson, Global Terrorism-The Complete Reference Guide.New York: Checkmark Books,2001.
S. Simon and D. Benjamin, America and the New Terrorism.Survival, 2000(1).
Alexander Spencer, The Tabloid Terrorist: The Predicative Construction of New Terrorism in The Media. Palgrave, 2010.
胡聯合.第三只眼看恐怖主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232.
R. A. Pape, The Strategic Logic of Suicide Terrorism.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3(3).
关键词 恐怖主义 宗教动机 暴力手段 组织结构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警察学院2017年重点课题《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特点及其预防机制》(HNJY-2017-ZD-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孟璐,河南警察学院法律系讲师,研究方向:刑事法、反恐法。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116
一、新恐怖主义的出现
恐怖主义非常复杂,涉及各国现实利益需求与价值判断,对其概念界定关系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领域,正如有学者所说,“任何界定都不可能涵盖有史以来的全部恐怖主义,基于不同的政治倾向和利益得失,人们必然会对恐怖主义抱有不同的见解。”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不同的政治和学术话语中,频繁出现了新恐怖主义这一提法。
9·11事件后,乔治·W·布什深感忧虑,认为,新型恐怖主义的出现将导致美国面临前所未有的现实威胁。 1998年5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前国防部长科恩,在不同的场合均强调过,21世纪,对美国形成主要威胁的将是使用非常规武器的新型恐怖主义。 学术领域,布赖恩·詹金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指出恐怖主义中出现了新的诱因和组织,并对这种新出现的恐怖主义样态进行总结,这就是后来学者们所说的“新恐怖主义”。“9·11”事件后,对新恐怖主义的研究盛行一时。
新恐怖主义认为,恐怖主义出现了激进的转型,与传统恐怖主义不同,恐怖主义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以霍夫曼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恐怖主义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已经出现了新的对手、动机和理论基础,而这些对传统恐怖主义的暴力形式及其基本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他分析了恐怖主义以后发展趋势,并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恐怖主义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揭示了所谓的恐怖主义的新特征 。
截止目前,对何谓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有分歧,新恐怖主义也还不是确定的概念或定义,且这种提法是否意味着现代恐怖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或时期还有待商榷,但对这种新的提法和动态我们应当充分关注。近十余年来的反恐实践表明,恐怖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呈现,反恐怖工作的基点必须将恐怖主义当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目标来对待,只有准确判断恐怖主义的未来演变,才能有针对性的研究制定防范控制恐怖主义的对策。但同时也应明确,恐怖分子的恐怖袭击行为实际上具有很大的连续性,过分夸大这种样态的变化,将新恐怖主义看作一种全新的威胁和挑战,会将过去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反恐经验束之高阁,对世界各国的反恐事业来说,会带来巨大损失。所以,在研究反恐怖主义的政策措施之前,必须明确并正视新恐怖主义和传统恐怖主义之间的区别。
二、传统恐怖主义与新恐怖主义比较
(一)目的动机
以往发生的恐怖袭击中,恐怖分子一般是基于不同的政治主张、民族、种族等非宗教因素,新恐怖主义则不同,在动机上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带有宗教性质的恐怖组织只有两个,而90年代后,这一数字飞速上升,已达二十余个,在整个恐怖组织所占的比例也上升到了46%。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宗教活动不会必然导致恐怖主义,但恐怖主义一旦和宗教相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世俗的社会道德观念对宗教教徒的制约作用很有限,指导其日常行为并作为行动准则的是所属的宗教教义。恐怖主义借助于宗教这一工具,故意歪曲宗教教义,将恐怖活动看作是宗教预言或神的指示,成为其行为“合法化”的依据。可以说,“宗教为恐怖提供了唯一可接受的合理性” 。
那么宗教动机是不是恐怖主义发展演变出现的一个新特征呢?新恐怖主义的倡导者霍夫曼认为,宗教动机是新恐怖主义最显著的特点,但同时他也指出宗教极端主义的恐怖主义绝非一个新现象。 事实上,恐怖主义和宗教从来不是相互隔绝的绝缘体,早在公元1世纪,活跃于巴勒斯坦下等阶级教派西卡里(Sicarri),11 世纪出现的教派暗杀者(Assassin)穆斯林宗教派集团 以及此后信奉天主教教义的北爱尔兰共和军,犹太教的恐怖组织伊尔贡以及受希腊东正教影响的塞浦路斯斗士国家组织等,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涌现恐怖组织中,大多将政治要求和宗教因素糅合,这种形式在90年代一直持续。 人为将宗教因素与政治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等动机分离,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恐怖主义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宗教动机并不是一种新特征,而是历史循环发展中不同动机样态的呈现,或者说在上世纪90年代后,恐怖主义的动机中更多的突出了宗教因素。
(二)组织结构
在组织建构上,鲜明的层级特点是传统恐怖主义的典型特征:明确的指挥结构和管理结构。有学者将此比喻为金字塔式的结构:顶端是制定决策和计划的领导者,第二层是直接实施恐怖活动的活跃恐怖分子,第三层是为恐怖活动提供帮助的活跃支持者,底层是认同其信念的普通追随者。
新恐怖主义的倡导者认为,传统的恐怖主义中鲜明的层级性结构特点已经变得松散,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时代的网络结构,有学者称之为“星型拓展结构”和“车轮结构”的结合 。这种非中心的、灵活的网络结构具有明显的等级较少、分支分散、联系松散的特点 。恐怖分子可以组合成独立的活动单元,每个单元相对灵活,可自行活动,并通过互联网和共同的目标链接起来。
事实上,对传统恐怖主义体制结构特点的概括是不全面的,其有等级明确、相对稳固的层级结构,也有组织松散、互不关联的伞形结构,甚至还有一些基于同样想法的激进分子集结的共同组织。如巴勒斯坦组织、由什叶派教徒构成的真主党都具有伞形结构,组织内部没有集中垄断的权力机构,分支力量相对独立,没有严格的管理;一個世纪前被称为“黑色国际组织”,则是一群组织松散的无政府主义者组合而成。
需要指出的是,新恐怖主义非中心化的组织体制也只能涵盖一部分恐怖组织,如“基地”组织的运行仍然依靠严格的层级管理,组织有明确的领导者和活动的执行者,领导层下面有不同的分工单元。此外,新恐怖主义虽然认为成员之间联系松散,但他们也不否认成员与领导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联系。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恐怖组织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都离不开领导者、实施者、支持者、追随者。这些力量在不同的恐怖组织中存在,并以不同的形式领导、实施、参与恐怖活动。
(三)方法手段
“恐怖”往往和“暴力”相关,新恐怖主义和传统恐怖主义一样,为了达到“恐怖”效果,都将“暴力”手段放在首位。新恐怖主义认为,新恐怖主义在手段方式的选择上突破了传统暴力使用的范围和强度,并以此区别与传统恐怖主义。以往的恐怖分子采用传统暴力手段诸如暗杀、绑架、爆炸等,并且根据实际需要达到的目标来控制使用暴力的范围和强度,较少使用新的手段策略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新恐怖主义的宗教动机决定了暴力手段的使用更加极端。与传统恐怖主义相比,极端的宗教教义为恐怖分子随意使用暴力提供了正当、合法的依据。没有了道德层面的顾忌,暴力手段的使用不仅随意而且极端,甚至不惜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实现神圣的宗教事业所必需。在日本,1995年发生的超过五千余人死亡的东京地铁毒气事件,就是奥姆真理教所为。在东京地铁释放“沙林”毒气制造爆炸,造成5520人伤亡。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境内使用新手段的恐怖案件不断增长,从1995到1997年三年时间,涉及生化武器的案件,成倍增长,从1995年不到10起增长到1997年40多起。
新恐怖主义极端暴力手段的另一个显著体现为自杀式恐怖袭击。在宗教狂热情绪的刺激下,恐怖分子往往置自身生死于不顾,认为在恐怖袭击中死去是一种杀身成仁的英雄行为,在策划恐怖袭击时,往往不像传统恐怖分子那样预留退路、保存实力、以后再战,而是抱着必死之心、迎难而上,因为他们坚信殉教即可升入天堂。数据显示,在 1980 年至 2000 年的二十年期间共有186 起自杀式袭击恐怖活动。
认真分析新恐怖主义的暴力手段,可以发现其对生化武器、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被过分夸大了。传统恐怖主义的暴力也并非一直限制在理性的、不追求核生化能力范围内。正如有学者指出,“受犯罪、金钱、政治或宗教目的驱使的个人或组织雇佣生化武器代理商的情况在历史记录中已出现了几百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恐怖组织的人数虽然不及后来的发展,但这类兵器也被成功的引入。当时,甚至有恐怖组织将核能工厂作为攻击目标。从战术上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无论是对于传统恐怖分子还是对于新恐怖分子都是具有吸引力的。实际上,所有的恐怖分子对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能够取得的成效都很认同。因此,将寻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为新恐怖主义的新特征是值得商榷的。
此外,全球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恐怖分子利用网络实施恐怖活动成为可能。一是互联网成为传达指令、指挥恐怖活动的便利捷径;二是利用病毒攻击互联网,制造混乱。美国国会有议员声称,网络恐怖主义造成的威胁将远远超过导弹扩散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2009年9月,已经出现了通过网络对现实世界造成破坏的计算机病毒。一种代号为震网(stuxnet)的网络病毒,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控制实现设备自毁,而这种控制不需人为,而是病毒自动寻找目标。“如果这种新恐怖主义致力于信息战,那么它的破坏力将远远超过它过去运用的任何手段的破坏力——甚至比生物和化学武器还厉害。”网络恐怖主义的兴起,赋予恐怖主义“暴力”实质的新样态,这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恐怖主义的必然演变。
注释:
王逸舟,等.恐怖主义溯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6.
[英]安东尼·菲尔德.从“传统恐怖主义”到“新恐怖主义”:革命抑或演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9(6).
邱国梁.试论新恐怖主义.上海大学学报.2001(3).
卡西梅里斯.评霍夫曼恐怖主义透视.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9(11).
杨恕.全球化时代的新恐怖主义.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David Rapoport, Fear and Trembling: Terrorism in Three Religious Traditions. American Politica Science Review, 1984(3).
Bruce Hoffman, Inside Terrorism.London: Indigo, 1998.
何秉松.恐怖主义 邪教 黑社会.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3-4.
H. Henderson, Global Terrorism-The Complete Reference Guide.New York: Checkmark Books,2001.
S. Simon and D. Benjamin, America and the New Terrorism.Survival, 2000(1).
Alexander Spencer, The Tabloid Terrorist: The Predicative Construction of New Terrorism in The Media. Palgrave, 2010.
胡聯合.第三只眼看恐怖主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232.
R. A. Pape, The Strategic Logic of Suicide Terrorism.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