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育人和服务为目的创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品牌

刘培昌
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组织动员青年学生为社会服务,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是高校利用自身优势推进实践育人、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以外语服务为主、其他多种形式并存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并服务于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学校志愿者的队伍不断壮大,志愿者行动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与日俱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增强机遇意识和服务意识,培育志愿服务的工作理念
我校是北京市较早开展志愿服务的院校之一,具有志愿服务的优良传统。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青团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按照上级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党群组织和团学组织的优势,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统一协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志愿者工作落实。
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立足首都、融入首都,应义不容辞地为首都提供优质特色的智力支持和服务,而且这种服务也是学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拓展发展空间的机遇。学校在多年的志愿服务中形成了“统一思想、整合力量、抓住重点、作出特色”的工作理念,坚持“专业特色为基础,支援服务为手段,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整合资源,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积极推动各类志愿服务工作。主要包括:以“塑造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风采”为主题的大型赛事、会议志愿服务;以“外语教学、爱心帮困”为主题的社区外语大讲堂志愿服务;以“服务基层,锻炼成才”为主题的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与肯定,学校多次被评为“北京市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二、注重舆论宣传和队伍建设,建立志愿者招募与培训机制
1.建立志愿者教育机制。学校大力加强志愿者工作的宣传,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者文化,吸引广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来。学校积极整合宣传资源,广泛发放志愿者活动宣传资料,张贴海报、挂图,制作播出“微笑飞扬”志愿者专题电视节目,在校园广播台、校报上开辟专栏,利用校园网或建立专题网站等,及时发布志愿服务工作的需求信息,报道志愿服务活动情况,宣传优秀志愿者典型,集中展示志愿者风采,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参与志愿服务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努力为志愿者开展服务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建立志愿者招募机制。学校采取学生自愿报名为基础,项目招募和活动招募为主的志愿者招募方式,公开招募,择优选拔,集中培训,统一管理,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核心,组建专业和通用两类志愿者队伍,为大型国际赛会活动提供语言翻译、会务组织、现场服务、接待陪同、应急救援等服务,为社区提供外语培训、义务家教、普法宣传、环保宣传、爱心助困等服务。逐步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并为学生提供免费网络教室进行网上咨询和报名。探索建立了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志愿者登记的专业、特长、服务意向、服务区域等进行分类,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志愿者合理、规范、长期地开展服务,努力把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目前,学校志愿者信息库管理系统中已有2,530名师生注册,2,40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了包括奥运会贵宾陪同及语言服务、住宿接待协调、兴奋剂检测陪同和医疗服务、交通助理以及竞赛组织等项目的赛会专业志愿者考试。2007 年初,学校还接受了奥组委ONS海外志愿者招募任务。
3.建立志愿者培训和选拔机制。学校十分重视志愿者的培训和选拔工作,并逐步建立起一套以网络教学为主,课堂讲授和专题讲座为辅的培训模式,内容涉及志愿服务基础知识、赛会相关知识、社区服务相关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医学常识和紧急救护、涉外礼仪以及安全风险防范知识等。如针对奥运会志愿者的培训工作,设立了奥运专题网站,专栏包括奥运志愿者通用政策、志愿者报名指南等内容,并有不少视频资料,系统介绍奥运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关知识。学校还把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设置“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增加了奥运志愿者礼仪的教学内容。学校还与奥组委一起集中进行了奥运会、残奥会专业志愿者选拔笔试和面试工作,考试分综合能力测试和语言专业测试两部分,考察内容涵盖了奥运知识、外事礼仪、中国传统文化、时事政治、逻辑推理和语言思维能力等知识,并针对8个语种分别进行了听力与其他语言应用能力的考察。对选拔合格的志愿者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以锻造一支“高素质、能奉献、宽视野、有特色”的志愿者队伍,服务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
三、合理配置学生资源,建立志愿者评价激励机制
1.依据服务领域和学生资质配置学生资源。作为一所涉外院校,我校志愿者的优势是为大型会议、国际赛事、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外语志愿服务,而这一服务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因此,学校注意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针对志愿者在低年级阶段外语优势不明显,尚不能达到运用自如、灵活沟通的现状,派遣他们从事社区服务、环保宣传、爱心助困等一般性的社会公益性志愿服务工作,使他们从中感悟志愿精神,掌握初步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技巧,为下一阶段的志愿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高年级阶段,学生志愿者的外语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可以独当一面,就派遣他们参加外语要求相对较高的国际会议、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2008年,学校在总结前几届朝阳商务节志愿服务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派遣毕业班的学生志愿者参加朝阳商务节,使他们的毕业实习和志愿服务完美结合。近年来,我校学生广泛活跃在各类大型志愿者活动中,共有3,000多人次参加了包括中法文化年、中非论坛、“好运北京”测试赛等50余次的大型国际会议和赛事活动的涉外志愿服务,为许多国家政要、国际组织领袖、跨国集团总裁、国际知名人士等承担外语志愿服务。
2.建立志愿服务评价和激励机制。学校通过制定规范的量化评价标准和考评办法对志愿服务进行评价,要求志愿者撰写工作记录和总结,以志愿者日常服务记录、团队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为主要考评依据,对志愿者工作绩效进行考评。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把对志愿者的评价意见记录在案,定期反馈到其所在院系,作为评选优秀志愿者和综合测评的基础。学校还倡导“人文关怀”,关心志愿者的生活和工作状况,避免把志愿者当成“廉价劳动力”,尊重志愿者及其劳动权利、意愿和成果,采取适当的方式肯定他们的志愿服务精神。近两年,在各式各样的志愿者活动中,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乐于奉献、奋发有为、成绩突出、事迹感人的先进个人,为表彰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激励全校学生投身到志愿者服务中去,33名志愿者被授予校级“优秀志愿者”称号。
四、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创建外语志愿服务工作品牌
志愿服务工作既是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以知识回报社会的巨大舞台,同时也是学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争取各方支持、赢得发展机遇的有利契机。因此,学校积极探索以外语主体学科为依托,发挥旅游特色学科的优势,将外语志愿服务作为志愿者工作的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不断做深做实,增强影响力,并用创新的理念和方法逐步树立了外语志愿服务品牌。
1.充分利用外语专业优势,提升专业文化素质,实现特色服务。我校的外语学科是主体,22个本科专业中有10个为外语专业,其他非外语专业也非常注重国际导向,因此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门以上国际语言,能够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参与国际交流。同时,旅游学科作为特色学科,也影响了其他专业的设置,外语类各专业都设置了旅游方向,其他专业也设置了不少旅游类选修课程。这使学生既了解外国的语言、文化、习俗等,也非常熟悉北京的历史文化、主要景点、标志性场馆等,二者相互补充,形成了学校志愿服务的传统优势——外语志愿服务。
2.充分利用办学优势,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实现优质服务。在4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我校形成了“学用结合,注重实践”的育人模式,外语教学强调“技能领先,注重实训”,非语言类专业强调“应用导向,强化实践”。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从课堂练习走向生活和社会舞台,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3.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拓展志愿服务舞台,创建志愿服务品牌。我校地处的首都北京是一个开放程度极高的国际化大都市,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语言、熟知国际惯例、能够走向世界的应用型人才,对外语需求十分巨大,为我校开展有特色的外语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五、做好志愿者工作,达到实践育人和服务社会双赢
志愿服务工作是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社会的过程,是实践育人和服务社会的有机结合。大学生自觉选择志愿服务,就是在实践中应用自身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的过程,是弘扬志愿精神的过程。
志愿者通过参加众多的大型赛事和国际会议的志愿服务工作,既能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立场,了解我国为国际事务所作的贡献和所负的责任,更能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强大、民族团结所带来的自豪,进一步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接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志愿服务工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练习了语言,开阔了眼界,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身体,增强了自信,培养了团队意识和互助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以知识回报社会的奉献意识。这是一个助人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使志愿者在助人的过程中体验社会,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并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成为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是我校在融入首都、服务首都的过程中所秉承的一贯理念。学校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掀起“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热潮,着力激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着力培育和建设志愿服务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服务首都的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赢得了人民群众和国际友人的赞誉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空间,实现了实践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双赢。
六、完善志愿者工作机制,加强志愿者文化的培育和理论的研究
1.建立延续性、制度化的志愿者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招募工作机制,规范招募选拔标准;健全培训工作机制,制定志愿者培训工作标准;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志愿者行动评选表彰活动;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规定,开展星级志愿者认定和志愿服务奖章颁授活动;建立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寻求各方面的支持与保障,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强志愿者文化的培育和理论的研究。探索设计富有学校特色的志愿者文化统一标识,规范服务标志、注册程序、宣誓仪式,增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同时,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总结过去的基本做法和基本经验,学习借鉴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有益经验,探索志愿服务发展的基本规律,切实提高指导实践的能力。
3.以奥运为契机,进一步开展学校奥运志愿服务工作。通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创新志愿服务组织形式,健全志愿者工作机制,全面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新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吴 凡]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