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串珠

    钱俊

    摘? ?要:《鸿门宴》一文叙事宏大,采用较为鲜明集中的教学结构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刘邦赴宴前做了哪些准备”作为统领课堂以及全篇课文的问题,请学生思考概括出要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证据且作分析,并进一步通过这些“准备”分析刘邦的性格特征,既能抓住重点内容,又能在趣味的探索中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结构;教学方法;《鸿门宴》

    《鸿门宴》是一篇经典文章,描写了鸿门宴会及此前后的一系列事件,表现了相关人物的丰富性格,也暗示了主要人物的命运。笔者把该文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把握人物的刻画方法和性格特征。但该文近两千字,如何高效处理是关键。最终化繁为简,确定了“一线串珠”的方法,即以一个问题“刘邦在赴鸿门宴前做了哪些准备”串起这篇文章中重要的情节和人物,在此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当然,文学欣赏大多都是以点带面,不宜面面俱到。比如教学目标中的“把握人物的刻画方法和性格特征”,可以通过对刘邦性格的把握,带动对项羽、樊哙等其他人物性格的理解与把握。

    经过实践,笔者以为,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这样处理:

    一、导入一个主要问题

    教学开始,教师可简短导入或直接抛出问题“刘邦在赴鸿门宴前做了哪些准备”,并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证据,还要加以强调“‘鸿门宴本意即为充满危险和杀机的宴会,刘邦赴宴不可能不做准备”,以此强力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这一问题。从整个教学过程看,这也是“总—分—总”结构的第一部分。

    为了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教师可提前把这一问题布置为作业,并且在课堂上留足时间分小组讨论,提醒学生进行有逻辑的表述,比如采用“我认为刘邦做了何种准备,文中某段写到……”句式来回答问题。接下去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学生的思考往往会让教师有意外的收获。

    二、预设六个答案

    教师要预设回答“刘邦在赴鸿门宴前做了哪些准备”这一问题的不同答案,以灵活响应学生的回答。这些“答案”的准备必须建立在教师对课文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不设前提,不排顺序,在教学中放开手来让学生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在分析刘邦所做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行为,赏析《鸿门宴》刻画人物的方法,得出刘邦的性格,初步体会《史记》“无韵之離骚”——历史文学化的特色。刘邦所做的准备就是“一线串珠”的“珠”,大体包括以下几点(为了有所侧重,几点详略不一,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水平略作调整):

    (一)拉拢项伯

    这一答案很好地串起了鸿门宴会之前的一些重要情节,相应文段为: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简单地进行知识梳理后,教学可以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刘邦是如何拉拢项伯的?进展速度怎么样?刘邦了解项伯吗?你觉得为人父母的刘邦在对待儿女的婚事上做得怎么样?拉拢项伯的效果怎么样?同时,展示《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另外两则材料作为辅助:

    ?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

    ? 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这可以让学生明白刘邦不关心子女、父亲的生死,只关心政治,从而水到渠成地使学生看出刘邦“心狠手辣,处事圆滑”的性格特征。此处还可略作拓展,以认识刘邦的另一性格,如呈现另一文段: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据此段,可引导学生思考刘邦对张良够不够坦诚。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即便是面对张良这样忠心耿耿的谋臣,刘邦仍然心思缜密,极为机警。这进一步丰富了刘邦的人物形象。

    (二)准备礼物

    这个“准备”是大部分学生可以找到的,对应文段为: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这一行为似乎没有更深的含义,但是要让学生了解刘邦送礼物的时间点的安排——在自己逃跑后由谋臣张良奉上。虽然刘邦解释的理由是“会其怒,不敢献”,但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记叙项羽生气的情节,可见,刘邦带来的礼物不像是见面礼,更像是为了打消项羽因自己不辞而别而生出的怒气,为自己的逃跑争取时间。这样,学生自然能明白刘邦 “老谋深算”的个性特点。

    (三)统一对外宣传口径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文中鸿门宴前刘邦对项伯说的一段话,与樊哙闯进军营数落项羽的一段话高度相似。如学生不能发现,教师可直接展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异同。对比如下:

    ? (刘邦)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樊哙)曰:“……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两段文字高度相似,尤其是“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与“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两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给出思考时间,学生不难得出“刘邦阵营统一对外宣传口径”这一答案,除此,似乎没有更让人信服的理由。

    当然,就此问题还可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两人所说的话能不能互换?经过讨论,学生也会发现刘邦和樊哙二人的语言既符合其人物的性格,也符合说话的场景和分寸,一件事,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进一退,一唱一和,极尽巧妙配合之能事,不可谓不精彩,这背后有没有事先准备的可能,很可疑。透过这些行为,不难看出刘邦“治军有方,能屈能伸”的特点。

    (四)准备说辞

    刘邦去见项羽,氛围是比較紧张而敏感的。如何利用“开场白”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争取更多的机会,是刘邦必定会考虑的问题,而文章中确实也能找到这样的证据: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教师可引导学生解读这段话,概括出其中包含的丰富内涵:有对项羽的尊敬——49个字中有四个“将军”,“得复见将军于此”句的语气自然是景仰;有谦虚——三个“臣”字,“不自意”当然更是如此,试图让项羽放松警惕;“勠力攻秦”、分战“河南、河北”则委婉地表明二人理应平等的身份以及自己的尽心尽力;最后一句还指出,有小人挑拨。总体而言,这段话缓和了气氛,奠定了“融洽”的会谈基调。如此简短的文字,却有丰富的内涵,可见必然有所准备。这个准备工作又表现了刘邦怎样的性格呢?心思缜密,未雨绸缪,能屈能伸。

    (五)挑选文臣武将

    上文提到了樊哙参加鸿门宴的重要作用,他以鲁莽之性格行进攻之态势,和刘邦的忍辱退让形成配合。张良的作用自不用说,宴会中见机行事,安排布置,周密妥当。那么这个过程有什么准备的痕迹呢?详见以下文段: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逃跑途中,刘邦骑马,这几个贴身保镖怎么走?“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跑了二十里,体格不错。这里,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看课文下方注释,看看这几个人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夏侯婴又称滕公,沛人。他与刘邦是少时的朋友,跟随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汝阴侯。纪信由于身形及样貌酷似刘邦,在荥阳城危时假扮刘邦,向西楚诈降,被俘,项羽有意招降,但纪信拒绝,最终被项羽用火刑处决。樊哙,沛人,刘邦的连襟,原以屠狗为业,屡立战功,深得刘邦和吕后信任。靳强,深受刘邦信任,因攻打项籍部将钟离眛有功,被封为汾阳侯。不难发现,这四个人和张良都是深得刘邦信任且忠心耿耿的。从这个角度看刘邦,他自然是知人善任,行动果断。

    (六)设计好逃跑路线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这段话中也有很多疑点:路线安排周到清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时间把握大家很默契——“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里程估计很准确——“不过二十里耳”;尤其是语气词“耳”值得琢磨,“耳”意为“罢了”,自然是非常肯定的语气,这种自信从何而来?综观此段,从刘邦逃跑时安排得当、镇定自若来看,自然是事前有所准备。如此,刘邦老谋深算、周密严谨的性格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中关于人物刻画的方法,最后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找出文章塑造刘邦等人丰富性格的技巧(主要有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此目标的达成也可以穿插在人物性格总结的过程中,因难度不大,此处不赘述。

    三、总结收束和板书

    性格决定命运,刘邦的性格让我们感觉到,他的成功几乎是一种必然。一篇短短的文章,是如何把刘邦的性格勾勒得如此鲜明生动的?对这个问题,教师可根据教学时间适当安排教学的详略,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史记》被称为“无韵之离骚”的原因,领略该书的文学之美。教师也可以视学生情况决定是否拓展“历史文学化”这一概念的分析,思考的深度可不作要求。最后,教师可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多多琢磨,多多思考。

    板书如图1所示。

    所做准备? ? ? ? ? ? ? ? ? ? ?刘邦性格

    1.拉拢项伯心狠手辣,处事圆滑

    2.准备礼物

    3.统一对外宣传口径老谋深算,治军有方

    4.准备说辞能屈能伸,周密严谨

    5.挑选文臣武将<知人善任,行动果断

    6.设计好逃跑路线老谋深算,周密严谨

    图1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采用一个问题带起全篇的教学结构方式,思路比较清晰,中心也很集中,便于学生集中力量来思考,并努力挖掘文本由表及里的意义,所以在教学效果上也比较理想。类似的结构处理方式可以在不同文本的教学中探索使用。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