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综合布景的“诗意现实主义”
刘璐璐
摘?要:秦腔“陕北往事”是陕北人民以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所孕育的新时代优秀作品,为秦腔这历经千年的古老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由西安三意社创作演出的“陕北往事”是一部标志性的革命抗战红色题材现代秦腔作品,该作品选取1938年-1949年革命圣地延安市几位典型的时代人物事迹,以当代戏曲的演出方式,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将陕北地区普通民众生活中的哲理诗情演绎出来。舞台中象征隐喻性的舞美呈现赋予当代舞台设计的全新语汇,在舞台的结构、造型、细节等方面遵循“诗意现实主义”的艺术美学原理, 呈现出当代舞美观不断探索后的新面貌。
关键词:诗意现实性?布景结构?布景造型?布景细节
中图分类号:J7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10-0-01
一、“诗意现實性”的布景结构
秦腔“陕北往事”中舞美结构采用诗意化形式进行构建,一部充满艺术表现力与戏剧张力的舞台作品正在上演。整体布景结构呈现出黄土高原壮远辽阔的景象,详细刻画了窑洞—延河畔—窑洞院—窑洞室内—村口几个具有典型性时代性地域性的场所。演出中随着高亢的秦腔唱段,舞台布景结构会随着音乐不断流动变换,组合出一个个隐喻性的陕北生活场景。舞美设计师运用灵活多变的布景结构,将多个特定情境巧妙地进行联系,以此产生戏剧动作关联,将差距较大的现实场景分析、解构、重组,选取窑洞为结构的核心元素,将其设计发展为结构综合体,围绕结构综合体在每一场景中增添局部布景与片段道具进行组合、流动、排列、分布,创造出具有写意性的现实戏剧世界。
布景结构框架的设计提取了延安市特色民居建筑“窑洞”的构造与样式。30年代延安窑洞属于土窑建筑类型,其内部结构呈立体半圆形,整体用黄土材料直接搭建。设计者将窑洞建筑的整体结构意象化处理,精炼其具有象征意义的结构元素,结合剧作描述战乱动荡的历史环境,决定采用两部分具有窑洞特色象征感的框架结构,是一种灵活多变自由活动的综合结构,具有极高的实用功能与表现功能。舞台框架的活动变化暗含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运用“诗意现实性”的框架美学构造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让观众随着舞台上流动的结构符号,可以对剧作情结的跌宕起伏深入解读,领略剧作中心思想与主题内涵。
二、“诗意现实性”的布景造型
在秦腔“陕北往事”的舞台设计中,布景的造型高度再现了戏剧事件发生的场所,是展现陕北人民生活面貌的时代缩影。舞台上的综合布景以真实的“窑洞”外观造型为视觉意象,以窑洞门窗的样式与图形塑造形象元素,将窑洞的整体外观轮廓与黄土高坡进行艺术融合,衍化出两部分既独立又相互呼应的建筑与山坡的综合体布景。综合布景的设计精髓在于可以任意角度进行旋转组合,每一部分的布景造型经过了精心设计与设定,布景正反面视觉样式抓住现实中窑洞的室内外建筑特色与生活质感,重现了村落民居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意象化的活动布景和众多的实物支点将人物所生活的物质环境建构出来,给演员的表演提供了合理的依据,推动了戏剧情境的发展,唤醒了观众的联想进而引导观众对剧作的解读方向。当两块活动布景自由流动组合时,会呈现象征化的封闭盒式内景、半封闭外景、敞开式远景,场景空间灵活多变,时空自由转换,用诗意的现实主义冲破一切布景的障碍,运用布景规定演员的活动空间,影响演员的动作表现;反之,舞台布景又要以演员的活动来限定空间,造型支点的确立规划动线,完成功能性与表现性上的一切设定。剧中马茹子独白场景过后,两块活动布景交叉而成的半封闭内景随着马茹子的动作逐渐漂移,缓缓地将马茹子包裹于其中,其他三位主人公在两块布景的指定支点上与其对唱,在琉璃斑驳的灯光映射下,马茹子此时的思绪与心境无须言表,一种浪漫、诗意的戏剧景象随景而生。
舞台空中的布景运用概括性的黄土高坡景象强烈烘托了戏剧动作的氛围。没有采用写实手法将黄土高坡现实风光再现于舞台之上,而是将局部环境高度提炼凝结于吊景之中,将其从真实的黄土高坡物理环境中抽离出来,运用以形写神的表现手法,将其重新组织于舞台之上。吊景的整体造型样式展现了阶梯式黄土高坡特点,山坡起伏较小,融入了一些民居样式增加其生活气息呼应地面的活动布景。吊景通过升与降的动作切换,拼接出不同的黄土坡画面,时而贴合,时而虚空,当垂直空间的流动吊景遇到纵深空间中活动的布景,可以创造出多个立体交错的超时空诗意语境。
三、“诗意现实性”的布景细节
从舞台细节刻画与质感处理中可以看出整体舞台诗意化的风格与审美素养。“陕北往事”舞台中门窗花纹样式与道具装饰的提取与意象化处理,整体布景表面雕刻的塑造方式,一切的细节与制作侧面衬托出延河畔边诗一般的意境。舞台布景的底部空间有一些土坡造型的台阶、平台等支点,将实用支点同样进行风格统一,提供给演员站、坐、靠灵活多变的表演方式,在细节质感方面同样达到功能性与表现性的完美统一。剧中村民们分散于布景的台阶、平台上、在舞台地面空间中进行自由地舞动翻转,两块布景内部加入钢架结构进行固定,在组合为一体时起到稳固的实用功效,可以支撑多名演员同时剧烈表演也不会出现安全隐患问题。舞台中结构、造型、材质等多方面都考虑到了细节层面的刻画与完善,增强戏剧事件环境的时代感与真实感,为戏剧动作的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个戏剧动作的合理发生与发展。
整体舞台设计风格塑造上也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浮雕吊景的表面处理与活动布景略有不同,由于演员会经常性地与其互动表演,所以活动布景的立体层次感更为明显。吊景表面肌理感较平整,略带起伏,因充当的角色是环境布景,不可明显扰乱舞台画面统一性,需要平衡整体画面中繁与简的美学比例,增强舞台的节奏感与层次感。剧中石大壮家院内的老树布景,摆脱树叶装饰,保留树干与树枝轮廓,暗示一种凋零落寞的人物心境与社会环境,不完整物质形象地出现在舞台中会散发出别样的质感,将局部布景与道具以诗意化手段展示,能够创造出自由的观演情绪,延伸出更多样的戏剧效应。
“陕北往事”的舞台整体呈现主动打破现实性特定场景的刻板印象,打破现实的诗意手法并没有排斥任何局部的幻觉因素,而创造幻境空间的写实方式也不会摒弃任何程度的假定性与程式性,而是强调更深层本质的真实性与表现性,营造出一种诗意的陕北幻境景象。舞台设计风格跳脱出现实主义题材固有的框缚,以一种新时代“诗意现实主义”思维方式与设计理念演绎了平凡的故事不平凡,在舞台上将“陕北往事”中的爱情、耕作、苦痛、守望、夙愿复杂的情感纠葛呈现出来,将时代人民的心声重现于舞台之上,歌颂他们心中永不覆灭的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