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牢牢贴上的标签
任文
缘? 起
小班新生入园头两个月,金金每天早上都会带玩具,并且想尽办法把自己的玩具留下来,耍脾气、哭闹,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却不肯说“老师好”,无论老师怎么哄甚至是“威胁”,对于他都无济于事。有时甚至说好了明天什么都不拿,结果第二天依然照旧,放学时还要求“我要把我的玩具带回家”。
到了第三个月,金金在班上被点名的次数越来越多了。“金金,请坐回到你的位置上去!”
“金金,请你不要在教室里大喊大叫!”“金金,不可以推小朋友。”“老师,金金又给我捣乱了!”“老师,你看金金,他又大喊大叫了。”“老师,这个材料被弄坏了,肯定是金金干的!” 渐渐地,类似声音越来越多,大家开始把什么不好的事情都赖到金金身上。这时,我意识到,“标签”被贴金金身上了!
金金妈妈告诉我,金金在家里也很让她伤脑筋。她对金金给老师和小朋友带来的麻烦感到抱歉,同时也很伤心和无奈,觉得金金似乎一无是处。
我对金金观察了解一段时间之后和金金妈妈进行了几次沟通,我觉得要直面问题,不回避不放大,放平心态对待金金身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决定先从一起找金金的“兴趣点”“优点”开始,因为批评多了就容易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我们要先转换视角!
事件
小班下学期,有一次金金请假了,区域活动结束后,我没有收到建构区的一个区域牌,便问道:“谁的区域牌忘到区域里了?”几个小朋友异口同声地说:“金金的!”我問:“可是金金今天来上学了吗?”大家都不说话,我又说:“如果金金听到了,他应该会很伤心吧?因为你们都没有看到,就把这件事情赖到人家金金身上。还有,我觉得金金最近有很多地方的表现都很好,已经有很大进步了。好朋友是需要相互鼓励的!”
第二天金金回到班里,我便刻意地留意他的一言一行。吃饭的时候,我装作不经意地说一句:“老师看到金金的桌面保持得真干净!”他看我一眼,我冲他微笑,他有些惊讶。区域活动时,我又说一句:“金金很认真地完成任务,有进步了哦!”这次换身边的小朋友惊讶了。不过,金金似乎发现我一直在关注他,也开始对自己有要求了,不打闹不捣乱。放学时我们要奖励有进步的小朋友,大家说七嘴八舌地说着,金金有些期待地在听。当我问“还有吗”,一赫回答:“今天,金金得到了很多表扬,也没打架,有进步了!”金金听完,“刷”地把目光转移到我身上。我点点头说:“一赫小朋友说的,大家认可吗?”大家都点点头,我赶快说:“我也同意!那今天我们就奖励这些有进步的小朋友吧!大家鼓掌!”我看到金金这次表现出的是开心。我继续说:“每个小朋友都会犯错,包括老师。但是,每个人也都有优点,我们不能因为他有一个小毛病,就说他什么都不好,对不对?我们要打败身体里装满坏毛病的小怪兽,不让他出来捣乱,要做个装满优点和能量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加油!”
反思
后来,我们对他的关注多了,小伙伴的肯定和鼓励多了,他的自律性也增强了很多,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中更加自信、专注。升入中班,班上的小朋友已经不会再回家告诉妈妈“我们班最调皮的就是金金了”,也不会再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就脱口而出“金金干的”。当然,作为老师,我们为金金的进步感到高兴,也反思无形中往孩子身上贴“标签”是不应该的。
专家点评
教师评价的不同视角
文|河南大学? ? 朱细文
一般来说,3~6岁幼儿对于自身和他人都还没有形成明确而稳定的认识,喜欢谁不喜欢谁,觉得谁好谁不好,都可能因为一时一事而发生改变。而在幼儿这种并不稳定和明确的自我与他人认知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来自于“重要他人”的影响。
我们曾在幼儿园大班做过一份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在幼儿园大班的群体人际关系中,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几乎是被全体负向提名(不愿与之一起玩)的,而负向提名的原因几乎无一例外地有一个原因——老师经常批评他。由此可见,这些被边缘化、被贴上各种消极标签的孩子,造成他们不幸遭遇的重要机制,就是教师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的消极评价。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幼儿教师也是一个自然人,在日常工作中也会有各种情绪和态度的自然流露。只是我们同样要看到,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孩子并不是我们可以根据喜好去加以挑选的。那么,当我们去对幼儿的言行举止做出反馈的时候,赞成还是不赞成,欣赏还是不满,就不能仅仅基于我们自身的价值标准,甚至也不能单单基于某一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而是要基于每一个孩子的经验水平和个性特征,基于他的生活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孩子的行为有真正的理解,进而真正接纳每一个风格不同的孩子。
对于同一事件的两种不同的提问,彰显着教师背后的视角与立场。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质问,带着愤怒的情绪,去批评、惩罚。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询问,带着好奇的情绪,去反思、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