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毕业生就业工作成为学校中心工作之一,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对学校就业水平的满意程度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尺和关键指标,更成为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北京交通大学明确就业工作是学校“一把手工程”,明确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以就业需求引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就业工作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以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日益完善和成熟,高校的改革发展与市场联系程度日趋紧密。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产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高校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近年来,学校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就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市场需求调查,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核心企业数据库,并多次到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走访用人单位,及时把握人才市场需求脉搏,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大力开展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积极适应国家、首都和地方及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第一,面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依托,从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入手,以教学改革立项为抓手,加大了专业条件建设的投入,着力办好通信工程、交通运输类、经济管理类等一批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同时又是社会需求旺盛、就业率高的专业,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品牌;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奥运交通、新能源研究等高、精、尖技术研究;紧跟时代脉搏和科技发展动向,注重对传统的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深化专业内涵,拓宽专业面向,使传统专业的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如电子学院根据信息化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将“DSP技术”、“EDA”、“嵌入式系统”、“C++”等社会需求多的新技术课程由实验课改为独立的课程设计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新技术。
第二,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适时增设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环境工程等一批有稳定学科基础、办学条件良好、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为确保培养水平,所有的新专业均有相对应或相关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或博士学位授权点作支撑。紧紧抓住铁路跨越式发展机遇,特别是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建设的大好时机,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不断加强铁路运输、铁道工程、铁路机车车辆、铁道信号、轨道牵引电气化等交通特色专业群的建设。学校积极探索形成并广泛采用“3+1”模式,即前3年按照学校课程设置开展教学,第4年根据铁路单位要求灵活调整培养方案。
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健全就业知识,学校特别开设了“大学生学习指导系列讲座简介”、“学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设计”和“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程,对一年级新生开设“专业导论”必修课;在校园网上开设网络就业指导课堂;引进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卫星专网,直播就业指导课程,满足不同年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不同需求。
二、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拉动式”教学质量控制为抓手,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和就业适应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教育质量决定的。教育质量集中体现于教学质量,而教学工作又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因此,不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人文教育,不论是职业素质培养还是综合技能的培养,都应该在教学环节中得以保证。学校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拉动式”教学质量控制为抓手,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积极探索以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创新型实验。学校注重加强实验创新平台、实习基地和物理实验教学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深入总结多年来开办“詹天佑班”、“茅以升班”、“思源班”和“本硕连读班”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同时,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培养和引进并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培养和申报教学名师、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组织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等方式,着力建设一支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第二,着力构建以评带动为主要内容的“拉动式”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学校对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质量设计和质量监控,构成由全体学生、督导组成员、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校外专家参与的“四视角”评价网络,坚持过程监控与目标考核并重,形成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此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鼓励先进拉动整体。学校每年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优秀主讲教师、示范课教师和教学名师等评选工作。通过立项建设、评估考核、评优选优,不断完善培养优秀主讲教师和示范课教师的办法,涌现出一大批教学经验丰富、热心教学、热爱学生、尽职尽责、倾情奉献的教学名师。同时,开展“优秀青年教师奖”、“优秀教师”等评选工作,通过树立典型,发挥表率作用,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责任制。学校注重加大对学院教学工作的考核力度,制定了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实施细则,对学院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进行控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学校每学期对教案和教学日历进行抽查,学院对教案和教学日历进行普查。对课堂教学评估结果通过文字反馈、个别交流、座谈会交流等形式向教师提供评价信息,对必要的课程和教师采取专家、教学管理干部集体听课会诊的形式进行帮助。同时,通过举办各类公开课、观摩课、名校专家示范课、专家代培、集体研讨与交流、电子教案制作技术专题培训等一系列培养活动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严格过程管理。学校注重完善对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评估办法,在实验教学评估指标中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向;将毕业设计和考试工作的督查,作为有效监督教师的一个重要举措;积极推行课程考试改革,通过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全面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不断培养、塑造和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此外,学校注重把学风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普遍教育与特殊引导相结合、营造学风氛围与加强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促进学风建设。
三、以实践教学基础建设为重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就业最为重要的竞争能力。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参加实践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至为关键的环节。近年来,学校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等基础建设,并着力从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军训及社会调查到课外认证与竞赛、毕业设计、科学研究等各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安排,构建了“纵向多层次,横向多模块,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学校有关部门走访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来看,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有较大优势,工作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创新精神,这正是缘于学校一贯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第一,更新观念,构建创新体系。学校通过不断地转变教育思想,开展教育观念的大学习、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作用以及新时代赋予它的新的内涵,提出了实践教学注重“五个结合”、明确“三个层次”、推进“五个转变”的系统创新的思路。“五个结合”的核心就是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体现实践教学的定位。“三个层次”的主旨就是要从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出发,以培养工程素质、基本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科研素养、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基础层、提高层和研究与创新层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五个转变”的着力点就是要从教学内容上落实实践教学的要求,体现实践教学的创新。
第二,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从“九五”开始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从“十五”开始,每年投入1,000万元教学基本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专业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室建设软项目研究。近年来,学校破除按照课程设置实验室的传统格局,全面进行整体规划,按学科大类专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将传统实验室进行重新整合、改造和新建,形成了以公共基础性实验室和学科专业综合实验室(中心)为基础的校院两级实践教学平台,其中包括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学物理和电工电子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水平的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学校注重发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加大对本科生开放的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宣传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进毕业设计。
此外,学校特别注重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共建,进一步拓宽校外实践渠道,开展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近年来,学校在上百家企业、地方建立实习基地,将学生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相结合,促进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生择业、企业考核录用环节相结合,为毕业生择业开拓畅通的渠道。同时,学校积极推动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在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铁道部信息中心、中国北车集团公司大连电力牵引技术研发中心、北京城建研究院等12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探索形成了产学研深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让研究生真正深入企业内部,投身一线岗位,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研究,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第三,加强制度保障,提高实习效果。学校对实习计划的制定、实习的形式、实习的组织、指导教师的资格、实习的考核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制定了《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实习工作条例》、《北京交通大学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中心)开放管理实施办法》等。各专业根据实习教学大纲编制“实习指导书”,进一步明确达到实习要求的措施和整体安排。实习注重过程管理,实习前进行实习教育,介绍实习内容、目的及相关知识;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口指导,及时解决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考核,确保实习效果。
第四,丰富课外学生科研和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开设了“科研技能训练”、“创新工程”、“产品创意设计实践”等20余门供学生选修的创新类理论和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基本技能,引发学生对科学与工程设计的兴趣;通过制定《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管理与激励办法(试行)》,以制度建设推动学生的科研创新;通过建设创新实践天地、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吸引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搭建学生课外自主研究与创新实践平台;注重加大经费投入,在“十五”期间每年投入30万元,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从2005年起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设计、制作与竞赛活动。
第五,鼓励“真刀真枪搞设计”,将毕业设计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作为“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次“质检”,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明确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结合科研项目、社会经济、生产实际和实验室建设等实际任务,积极提倡和鼓励学生依托、利用学校丰富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紧密结合择业、就业,搞好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强调理论的实用性和知识的复合性,突出岗位的实践性和知识的应用性,使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既有对第一线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又能在实践中利用所学知识吸收和消化先进科技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工作中,加强学生对实践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对就业岗位的熟悉程度,从而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推动择业和就业。■
(执笔人:李世珍 高沁翔)
[责任编辑:蔡桂兰]
一、以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日益完善和成熟,高校的改革发展与市场联系程度日趋紧密。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产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高校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近年来,学校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就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市场需求调查,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核心企业数据库,并多次到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走访用人单位,及时把握人才市场需求脉搏,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大力开展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积极适应国家、首都和地方及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第一,面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依托,从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入手,以教学改革立项为抓手,加大了专业条件建设的投入,着力办好通信工程、交通运输类、经济管理类等一批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同时又是社会需求旺盛、就业率高的专业,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品牌;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奥运交通、新能源研究等高、精、尖技术研究;紧跟时代脉搏和科技发展动向,注重对传统的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深化专业内涵,拓宽专业面向,使传统专业的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如电子学院根据信息化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将“DSP技术”、“EDA”、“嵌入式系统”、“C++”等社会需求多的新技术课程由实验课改为独立的课程设计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新技术。
第二,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适时增设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环境工程等一批有稳定学科基础、办学条件良好、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为确保培养水平,所有的新专业均有相对应或相关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或博士学位授权点作支撑。紧紧抓住铁路跨越式发展机遇,特别是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建设的大好时机,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不断加强铁路运输、铁道工程、铁路机车车辆、铁道信号、轨道牵引电气化等交通特色专业群的建设。学校积极探索形成并广泛采用“3+1”模式,即前3年按照学校课程设置开展教学,第4年根据铁路单位要求灵活调整培养方案。
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健全就业知识,学校特别开设了“大学生学习指导系列讲座简介”、“学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设计”和“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程,对一年级新生开设“专业导论”必修课;在校园网上开设网络就业指导课堂;引进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卫星专网,直播就业指导课程,满足不同年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不同需求。
二、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拉动式”教学质量控制为抓手,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和就业适应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教育质量决定的。教育质量集中体现于教学质量,而教学工作又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因此,不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人文教育,不论是职业素质培养还是综合技能的培养,都应该在教学环节中得以保证。学校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拉动式”教学质量控制为抓手,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积极探索以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创新型实验。学校注重加强实验创新平台、实习基地和物理实验教学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深入总结多年来开办“詹天佑班”、“茅以升班”、“思源班”和“本硕连读班”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同时,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培养和引进并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培养和申报教学名师、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组织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等方式,着力建设一支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第二,着力构建以评带动为主要内容的“拉动式”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学校对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质量设计和质量监控,构成由全体学生、督导组成员、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校外专家参与的“四视角”评价网络,坚持过程监控与目标考核并重,形成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此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鼓励先进拉动整体。学校每年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优秀主讲教师、示范课教师和教学名师等评选工作。通过立项建设、评估考核、评优选优,不断完善培养优秀主讲教师和示范课教师的办法,涌现出一大批教学经验丰富、热心教学、热爱学生、尽职尽责、倾情奉献的教学名师。同时,开展“优秀青年教师奖”、“优秀教师”等评选工作,通过树立典型,发挥表率作用,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责任制。学校注重加大对学院教学工作的考核力度,制定了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实施细则,对学院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进行控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学校每学期对教案和教学日历进行抽查,学院对教案和教学日历进行普查。对课堂教学评估结果通过文字反馈、个别交流、座谈会交流等形式向教师提供评价信息,对必要的课程和教师采取专家、教学管理干部集体听课会诊的形式进行帮助。同时,通过举办各类公开课、观摩课、名校专家示范课、专家代培、集体研讨与交流、电子教案制作技术专题培训等一系列培养活动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严格过程管理。学校注重完善对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评估办法,在实验教学评估指标中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向;将毕业设计和考试工作的督查,作为有效监督教师的一个重要举措;积极推行课程考试改革,通过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全面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不断培养、塑造和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此外,学校注重把学风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普遍教育与特殊引导相结合、营造学风氛围与加强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促进学风建设。
三、以实践教学基础建设为重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就业最为重要的竞争能力。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参加实践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至为关键的环节。近年来,学校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等基础建设,并着力从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军训及社会调查到课外认证与竞赛、毕业设计、科学研究等各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安排,构建了“纵向多层次,横向多模块,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学校有关部门走访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来看,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有较大优势,工作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创新精神,这正是缘于学校一贯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第一,更新观念,构建创新体系。学校通过不断地转变教育思想,开展教育观念的大学习、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作用以及新时代赋予它的新的内涵,提出了实践教学注重“五个结合”、明确“三个层次”、推进“五个转变”的系统创新的思路。“五个结合”的核心就是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体现实践教学的定位。“三个层次”的主旨就是要从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出发,以培养工程素质、基本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科研素养、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基础层、提高层和研究与创新层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五个转变”的着力点就是要从教学内容上落实实践教学的要求,体现实践教学的创新。
第二,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从“九五”开始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从“十五”开始,每年投入1,000万元教学基本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专业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室建设软项目研究。近年来,学校破除按照课程设置实验室的传统格局,全面进行整体规划,按学科大类专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将传统实验室进行重新整合、改造和新建,形成了以公共基础性实验室和学科专业综合实验室(中心)为基础的校院两级实践教学平台,其中包括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学物理和电工电子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水平的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学校注重发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加大对本科生开放的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宣传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进毕业设计。
此外,学校特别注重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共建,进一步拓宽校外实践渠道,开展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近年来,学校在上百家企业、地方建立实习基地,将学生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相结合,促进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生择业、企业考核录用环节相结合,为毕业生择业开拓畅通的渠道。同时,学校积极推动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在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铁道部信息中心、中国北车集团公司大连电力牵引技术研发中心、北京城建研究院等12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探索形成了产学研深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让研究生真正深入企业内部,投身一线岗位,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研究,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第三,加强制度保障,提高实习效果。学校对实习计划的制定、实习的形式、实习的组织、指导教师的资格、实习的考核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制定了《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实习工作条例》、《北京交通大学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中心)开放管理实施办法》等。各专业根据实习教学大纲编制“实习指导书”,进一步明确达到实习要求的措施和整体安排。实习注重过程管理,实习前进行实习教育,介绍实习内容、目的及相关知识;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口指导,及时解决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考核,确保实习效果。
第四,丰富课外学生科研和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开设了“科研技能训练”、“创新工程”、“产品创意设计实践”等20余门供学生选修的创新类理论和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基本技能,引发学生对科学与工程设计的兴趣;通过制定《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管理与激励办法(试行)》,以制度建设推动学生的科研创新;通过建设创新实践天地、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吸引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搭建学生课外自主研究与创新实践平台;注重加大经费投入,在“十五”期间每年投入30万元,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从2005年起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设计、制作与竞赛活动。
第五,鼓励“真刀真枪搞设计”,将毕业设计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作为“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次“质检”,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明确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结合科研项目、社会经济、生产实际和实验室建设等实际任务,积极提倡和鼓励学生依托、利用学校丰富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紧密结合择业、就业,搞好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强调理论的实用性和知识的复合性,突出岗位的实践性和知识的应用性,使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既有对第一线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又能在实践中利用所学知识吸收和消化先进科技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工作中,加强学生对实践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对就业岗位的熟悉程度,从而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推动择业和就业。■
(执笔人:李世珍 高沁翔)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