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后习题入手解读文本

    诗意语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每个老师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它,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关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我们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就会发现一些感动、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我们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就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那么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之中。文本之妙是诗意的基点和出发点,教师的诗意教学和设计是诗意语文的关键点和互通点。部编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一封信》这篇文章,语言简洁、情感丰满,虽然五百余字,但是字里行间尽显家人之间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对外在他乡的父亲的思念之情。文本后面,编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学生只要仔细读课文,就不难发现,这个题目的意图很明显,教学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喜欢第二封信”。喜欢的理由当然很多,也分充分,是符合“教学标准”的实际需要的。

    首先,第二封书信在内容上比第一封信更加充满温情,实现了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基本功能,就是让远在他乡的父亲安心工作,不为孩子操心。书信传达真情,要实现“安慰人心”的目的是在情理之中的。其次,第二封信语言更加流畅,不但表达出了作者的思念之情,还表达了不让家人担心的意愿,充分体现了“一封家书”应该具有的应有的文学气质。其三,第二封书信整体上符合审美的要求,读者希望看到的“幸福一家人”的美好结局在书信中表现的非常自然。最后,第二封书信中还有写作方法的渗透,小作者写信的过程妈妈全程陪伴,一路实现了教写互动,家庭教育、亲子教育的意味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从书信的结果,还是书写书信的过程,甚至书信的文字细节来看,第二封信是明显比第一封书信优秀的。虽然课后习题提出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更喜欢哪一封”?但是“喜欢”的结果是没有一点悬念的:一边倒地倾向于第二封信。但是,我在仔细研读文本后发现,从写作角度来看第二封信,是很难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去喜欢第二封信的,在此,我探究了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写作求真的基本需要求来看。第二封书信中的话语不如第一封书信中的话语真诚。例如,第一封书信中说“亲爱的爸爸,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是小作者的内心表达,是作者的真话,是直接表达。同时,还提到了“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是真情,并且引发“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这些都是真情实感。第一封信中的真话、真情、真感显得很实明显,这三个“真”是不能忽视的。当然,我们也能看到第二封信将这样的“真”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这样当然是好,但是不能遮蔽第一封信中非常明显的“真”性情。

    第二,从写作的精神独立来看,第一封信完全是露西自己写的,全程独立思考,独立写作,没有需要妈妈的辅导,也就是没有被干扰。第二封信则是妈妈和露西“一起重新写”。写信的过程,露西成为妈妈的‘代言人——听妈妈说,只是露西把妈妈的话记录成文字,这封信,就演变成了妈妈写给爸爸的信,只是借助露西的手而已。所以,第二封信中到底表达的是谁的意思?谁的情感?真假难以分辨。并不是我们要家长陪伴,我们是主张父母和孩子共同读书共同书写的。但是在第二封书信中,父母在写作的过程中介入的程度值得我们思考的。为什么要干涉儿童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呢?为什么要“变着法儿”说呢?

    第三,从写作的情感百搭来看,第一封书信流露出露西满满的忧愁、思念和渴望,希望爸爸早点回家,情感自然、流畅、真挚、迫切。第二封书信则有点含蓄,都是“绕着弯子含蓄”的表达,好像是给爸爸传递一个信号:放心吧,爸爸,我们会好好的,你不要急着回来,一切困难我们都能克服的……,这是不符合儿童心理的,也和親人之间的通信有一定差距的。亲人之间的通信往往是比较直接、真诚,富有情感的。例如,文中提到“爸爸出国了,要过半年才能回来”,露西才写信给爸爸,这封书信应该表达出露西的思念之情,甚至是哀愁。也正是露西的这种心情,才能让爸爸看了书信后感到担心、难过,才会想法完成任务后尽快回家。相反,第二封信中却说:“我们过得挺好”,爸爸虽然也会有所挂念,但是信中却少了一份“被需要”的入骨温情,和家人多少有点生疏,也就不是那么想家了。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读者完全可以把这个看成是作者的另一种成熟与懂事。不过,子女写信给爸爸,显示出子女那样的成熟,意义何在?如果子女在父母眼前太懂事,就不是那么可爱了。

    这些问题我们发现之后,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该如何实施教学呢?学生也许会喜欢第二封书信,但是第一封书信也是有很多优点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自由表达、评判,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第二封书信中语文内涵,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浓郁的诗意抵达学生的内心深处。

    第一,抽取。把第二封信中从课文中抽取出来,和第一封信书信并列阅读,成为独立的两封信。文本中的第二封信是藏在文本中的,时刻被其它的文字打断,不利于学生的整体阅读。抽取也是信息提取的过程,是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核心部分。教学阅读,第一步就是要做“本分”的事,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信息的提取就是指向基本阅读检索能力的训练。

    第二,对比。在对比的时候,要遵循从“自由”到“指导”的过程。先自由选择——你喜欢哪一封,鼓励学生自由去表达,教师这个时候是不要给予学生评价和判断的。因为“喜欢”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就是自己内心的表达。到了指导阶段的时候,教师要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逐句逐句的对比,例如,我们可以进行以下三组展开对比:

    第一组对比:“亲爱的爸爸,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与“亲爱的爸爸,我们过得挺好”。

    让学生先阅读书信的第一句,对比后说出喜欢的理由。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不开心”和“挺好”,让学生发现“挺好”仍然是作者的真心话,如果有作者的不开心,爸爸肯定会担心。同时,也要学生明白妈妈的用意:教育子女体谅父母的艰难,还可以同步对比“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与“爸爸,我们天天想你”。因为这都是属于同一类引导。教学有设计,学生就会学的更加到位,更加轻松。

    第二组对比:“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与“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里了。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

    让学生明白,与其“无计可施”,不如“想办法解决”,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爸爸在回信中除了表达关心之外,还能告诉我们螺丝刀的位置,这样,写信有用,书信的功能就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喜欢,要喜欢在“实用价值”上。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通信时,可以让外在他乡的爸爸更加安心。

    第三组对比:“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与“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

    我们可以问一问学生那句写的更好?其实,写“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很好,说明爸爸的样子在露西心里一直很清晰。写“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也很好,和爸爸说说家中的宠物活泼可爱的样子,能让在外地工作的爸爸感到温馨。所以,对比的结果有创意:如果还能写第三封信,这两句都写,可以写在同一封信中。

    其三,细读。让学生关注文本中不太显眼的细节。第一次写好后,露西感觉自己写的不好,随即把书信揉成一团。而第二封信后,露西在信的结尾处画了一个大大的鲜花。在这样的仔细阅读中可以让学生思考:露西自己喜欢哪一封呢?这样一来,结果就出来了。作者早就表达了自己的喜好,我们只不过是探寻了作者的“心路”而已。所以,答案仍然是十分明显的:喜欢第二封。

    有的老师或许会问:结果不是一样的吗?还不是引导?是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的过程。而且,教学要实现目标,就要通过教学设计,实现顺势引导,让诗意自然抵达。因为在第二封信中,呈现出“三好”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样本;语言好,就是有话好好说;态度好,就是对生活充满希望;情感好就是和父母亲情的表达。如果说,第一封信从写作的角度表现出三个优势,那么,第二封信从教学角度出发,更具有教学价值。而我们这节阅读课,是教学生“阅读”。课型也决定了教学的价值取向。

    问题的关键是教学设计要怎样做,才能顺势引导。我们主张目标锁定,精心设计,顺其自然。教学,就是要借助文本,通过精心设计,实施合理的教学流程,让学生轻松地抵达目的地。怎样做,过程参考“牵牛行走”就知道了。首先,牵牛,你不能和牛较劲,费力还不能达到目标。教师要凭借一个人的力量,牵动一头牛,带动一个班,是很费力的,关键是看教师“硬扯”还是“顺牵”。教学不是直接给学生结果,而是和学生一起经历学习,一起得出结果。其次,要看绳子系在哪里?当然是在“牛鼻子”上。就是借助教学设计,提出核心问题,执行可行性教学,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解决问题的路径就一目了然了。第三,要考虑那个地方是不是值得去?牵牛,是要牛去吃草,要有收获,有发展,下次牛才会跟着走。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确定,要充满人文关怀;教学设计要有温度,还要有语文色彩。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人文”和“语文素养的”的并肩前进,通過教学设计,实现浓郁的诗意顺利抵达孩子的心灵深处。

    葛畅,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教育局教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