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心理活动课评价标准的制订

    程忠智

    〔摘要〕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而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评价应是多维度的。本文从活动主题、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教学素养、活动效果等方面把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活动评价标准简化为五条——主题明确、有针对性;思路清晰、情境动人;面向全体、注重互动;科学性、人文性强;注重实效。对于一线教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评价标准;主题;过程;素养;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010-03

    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对心理活动课的评价,应是多维度的,既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也可以是“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对此已有的研究及实践,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一些学校领导、教师还习惯用文化课的课堂评价标准来作参照,较少考虑心理课自身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第二,有的研究者对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过程比较严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但提出的指标体系注重全面、系统地反映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诸种要素,因此显得架构比较庞大,权重分配与分值统计比较精细,这就难免会给操作上带来一些难度。

    作为供一线心理教师随时使用的常规性活动评价指标,除了要能反映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基本规律和价值导向之外,一定要重点突出、操作起来简便实用。因为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心理活动课的评价经常是即时性的,一般是活动一结束,听课的教师们就要聚集在一起进行反思总结,即兴发表评价意见,特别是教研员,更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言简意赅地对整个过程作出明晰、科学、专业的剖析。因此,从实际需要出发,我们除了需要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外,还需要一种更为简洁明了的即时性评价工具。

    为此,笔者在教研工作中,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体系的建构进行了探索:先从本课程的特点提出全面的指标;组织各校心理教师对指标体系进行研讨、合并、增减;在实践中试用,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及时作修订;请专家进行评判,提出建议;最终确定指标体系。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此评价体系简捷、有效、实用。现简要介绍如下,以期和同行共享。

    我们从活动主题、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教学素养、活动效果等方面把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活动评价标准简化为五条:主题明确,有针对性;思路清晰,情境动人;面向全体,注重互动;科学性、人文性强;注重实效。

    一、主题明确,有针对性

    心理活动课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选择主题;心理活动课强调从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出发。因此在选择主题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因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同的。其次,必须选择大多数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高一学生需要重点辅导如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等;而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就比较需要关于未来发展和职业选择方面的指导。

    注意问题:

    1.避免一节活动课出现两个或多个主题。

    我们主张每次心理活动课师生都应围绕某一方面的某个主题去开展,避免一节活动课出现两个或多个主题。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始终都应紧扣主旨,为主题的展示服务,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一课一得,课课受益。有的教师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过多的活动目标冲淡了主题。有的教师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活动与主题没有多少关系,而且活动后没有交流和分享,所以收效甚微。

    2.避免选择学生不易于公开表露或牵涉学生隐私的主题。

    3.避免由于选题过大、目标过空导致对主题挖掘不深、不透。

    活动主题要具体化为可以操作、可以训练的行为特征,从问题入手。如有位教师活动的主题是“优化心理,助我成功”,就显得太大,学生展开讨论后,内容太多,教师不易把握。

    二、思路清晰,情境“动”人

    1.设计思路清晰

    心理活动课一般而言只有40~45分钟。在这样短短的时间里,要实施一个非常复杂的方案是很难的。在这种条件下,能否给全班学生留下一个深刻印象,关键就在于操作思路是否简洁、清晰、明快。如果思路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难免会陷入不知所云的尴尬境地。

    设计思路清晰应该表现为:活动清晰有序,每一个步骤紧紧围绕主题需要。教师的思路是通过活动来呈现的,思路清晰,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紧紧吸引住,不知不觉间就跟着教师的引领进入了活动的“胜境”。教师应先以活动、游戏、生活事件、故事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接下来生生讨论、教师小结,然后学生联系自我(实践),最后是教师总结升华。整个活动设计逐层递进而不是平行并列。

    2.情境“动”人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如果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成长欲望,参与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1)创设生活化情境,把心理活动课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学源于生活、心理就在身边,感受到心理的应用价值和心理课的力量,对心理课产生亲切感,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活动化情境,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实践,使学生在动口说、动手做、用耳听、用眼看、动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3)创设游戏情境。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游戏能稳定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其学习兴趣、爱好得以延伸,整节课都能保持高涨的参与热情。

    此外,情境创设应新颖得体,能触动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心理活动课上,教师应经常采用不同的活动,如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等方式,创设一定的情景或营造某种心理氛围,将心理理论和操作技能灵活运用于课堂,将音乐、美术等请进课堂,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课堂增辉,让学生始终以愉悦的心境参与整个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一节成功的心理活动课,教师必定非常注重热身活动的使用、情境的创设以及团体氛围的营造,以便有步骤地激活团体动力,并一步一步推动其发展。

    三、面向全体,注重互动

    1.面向全体

    开展活动时,教师要选择一些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涵盖面广的教育点,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交流,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要经常采用集体活动、分组游戏、同桌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动”起来,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可利用问卷调查、问题讨论、辩论会等形式加强心理活动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课堂上,教师尤其要关注自卑内向的学生,启发、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积极参与活动,踊跃发言,同时引导积极发言的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情感经验。

    2.注重互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体验中感悟、分享,不能越俎代庖,不顾学生实际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或者急于评价、替学生总结。

    班级团体动力的基础在于小组内的生生互动,只要小组团体“热”起来了,整个班级大团体必然“热气腾腾”。所以,调控好小组的活动至关重要。小组的互动应该是实质性的,教师设置的话题集中而又有较大的探讨空间,学生才会乐此不疲,而在此基础上的全班分享才会具有启发性,才会引发学生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团体规范,课堂活而不乱。团体动力的正常运作应该是有序的。如果某一位心理教师感到自己一上课就混乱不堪,特别是在组织活动和讨论时,学生各行其是、调侃成风,使得教师左右为难、痛苦不堪,那么,首先要“全面反思”的恰恰是教师自己的教育理念、设计思路、活动安排、组织能力等方面是否出现了问题,而不是先去责怪学生。

    四、科学性、人文性强

    1.教育理念正确

    教育理念是心理活动课的灵魂。一个教师的理念是否正确,是显现于整个活动过程之中的。当学生在活动中提出各种具体问题、发表各种不同见解之时,更是对教师能否准确把握活动课主题及其核心理念的一种挑战,如果处理好了,问题就会变成促使学生成长的契机。那么,如何判断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呢?具体来说包括:

    (1)要看教师在理念上是否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使其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上策是发展和预防,而不是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使人开心,更要使人成长。这里的成长,就是通过辅导过程使受辅者自己想通了,认清问题的本质,知道该怎么做。所以,使人开心只是心理辅导的前奏曲,而使人成长才是心理辅导的主旋律。

    (2)要看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对主题的理解有无片面性和绝对化。学生通过接受心理辅导,既增加了对困难的了解,也加强了对自我的认识——处境、优势与不足,需求、发展方向、问题根源等。它可以使学生在困难面前积极发现个人与周围环境的有利因素,并加以有效的利用,以促进个人的不断成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学习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思考及心理教师的积极启发而“悟”出的。

    (3)要看教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偏离主题的发言能否给予及时的引导。对教师辅导理念的深度考验莫过于在现场应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发言。学生偏离主题的语言是经常会冒出来的,如果教师对自己组织的活动没有深入的思考,就可能会“捉襟见肘”。团体活动的现场是无法完全预料的,尤其是在全班分享交流时,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教师一定要注重临场应变,对学生发言的回应必须简洁。要做到这一点,心理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心理基础理论功底,能够把握问题的重心和辅导目标的方向,有适度的幽默感,并善于适时引导,使活动或讨论不偏离主题,而且能避免出现明显的失误。

    评价一节心理活动课,必须把正确把握理念放在第一位,方可对心理教师的专业提升起到引领作用。

    2.心理技术运用得当

    教师是否自觉运用一定的心理技术,是心理活动课与主题班会或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的区别。

    心理教师要逐渐地学会运用专注、倾听、同感、澄清、重述、小结、具体化、举例子、聚焦等心理技术,对各种情况及时作出回应。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心理教师,特别是兼职的心理教师,要达到专业要求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从目前来看,对于大多数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而言,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就已经不容易了,我们应该予以充分的宽容、支持和鼓励。

    3.人文性强

    人文性强主要体现在教师有亲和力,亲切、真诚地面对学生,上课有激情、感染力。研究表明,学生在和谐、民主、有安全感的课堂中更易流露真情、表现真我,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此时的学生也更易得到启发,从而获得心灵的营养。

    注意问题:

    1.教师应避免自我封闭的心理和自我优越的体态。

    教师要按心理活动课的要求重塑自身的角色地位,使学生能坦诚相言。如教师可以先讲讲自己的经历、自己犯过的错误、自己遭受的不理解,引起共情,使学生解除顾虑,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使活动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

    2.避免学生认知需提升时,教师跟不上,点评不到位。

    对活动中学生提出的违背常理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点拨,不能听之任之,不然会造成学生误认为教师认可他们的错误想法。如主题为“当父母误解我的时候”这一活动中,有一学生谈到当他和表弟闹矛盾时,明明是表弟的错误,父母却总是怪他,这时他采取的办法是把表弟叫出去打一顿。如果教师对他这一回答不予理会或简单地否定,都不会有好的效果。教师应顺着他的回答点拨他,让学生自己觉得他打表弟一顿毫无作用,从而改变做法。

    3.避免自卑、内向的学生由于不敢发言而隐瞒真实感受。

    4.避免由于学生发言过于随意,而导致课堂缺乏正面导向。

    五、注重实效

    心理活动课要注重实效。教师要抓住问题的症结,从情感、认知、行为等各方面,步步深入,层层落实,由点到面,由表及里,运用多种方法、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最高质量的活动。

    课堂活动应有节奏,一些讨论应有相应的深度。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放飞成长的烦恼》一课时,充分地调动学生资源,当学生谈烦恼时,请其谈谈感受,谈谈是如何解决烦恼的;小组代表发言后,请其他组员补充,请小组中其他组的组员补充。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让学生举例子、结合事例来讨论等方法,增加讨论的深度。

    总之,心理活动课堂的重点最后要落在学生自身,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可操作性,要使学生有实际收获。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