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工区活动中教师的支持策略探索彭

    邓天仪

    

    

    

    众所周知,艺术领域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对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及创造性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以往传统的艺术教育偏重于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及创造性表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对这一片面的观点提出了挑战,重新确立了艺术教育的目标。

    “以陶泥为载体的幼儿创意美术”课程是我园的特色课程,我们尊重幼儿的天性,秉承触摸自然的原则,设置了泥工区,并希望通过陶泥这一可塑性、表现性强的材料,不断丰富幼儿的艺术感受和创造性表达,让幼儿在泥塑这一艺术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于是,我们摒弃了千篇一律的模板式作品,摒弃了刻意训练的技能技巧。然而,教师的放手就是对幼儿创造力的支持吗?教师在陶泥活动中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又该给予幼儿怎样的支持呢?本文基于一线教师对中班泥工区活动开展的行动研究,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逐渐呈螺旋式发展。我们从中班幼儿泥塑作品空间发展的三层次出发,对教师在泥工区活动中的支持策略进行了探索和归纳。

    一、多元平衡策略

    我们认为:“以陶泥为载体的幼儿创意美术”课程,应在技术训练和能力发展、教师示范和幼儿自由创作、模仿和创新、区域自主和小组指导之间达成平衡。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四阶段的尝试。

    第一阶段:放任式

    在这一阶段,教师只负责投放陶泥及各类辅助材料,不给予任何指导,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创作和自由表达的空间。

    反思:首先,作品想象力丰富,但表达有局限;其次,辅助材料的添加分散了幼儿对陶泥的注意力,其在作品中的呈现随意且杂乱;最后,没有基本技能技巧的支持,停留在低级塑形水平,没有达到中班幼儿的发展要求。

    第二阶段:基础技能习得式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教师运用故事、儿歌、图片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指导幼儿进行陶泥塑形,教会幼儿基本的技能,包括搓条、团球、切块、压平、戳洞等,丰富了幼儿的泥塑经验。

    反思:首先,教育目标性强、见效明显;其次,塑形水平有所提高,幼儿有一定的成就感;最后,没有给幼儿提供自主发挥的空间。

    第三阶段:自主范例式

    吸取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尝试的优缺点,教师在这一阶段投放了多类陶泥范例,不作硬性规定,让幼儿自主选择样品模仿,习得更高层次的经验。

    反思:首先,幼儿泥塑水平得到发展;其次,作品有了一定结构,幼儿有一定成就感;最后,幼儿有了自主模仿权,但创造力有待提高。

    第四阶段:主题创作式

    幼儿通过前期学习,习得了一些基本的泥塑技能技巧。在第四阶段,教师计划给幼儿提供一个塑形主题“房子”,并引导他们说出房子的基本结构,包括门、窗、墙、屋顶等,鼓励其自由创作与众不同的房子。

    反思:首先,作品体现了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其次,幼儿创造力得以发挥,体验到了泥塑的乐趣;最后,教师的恰当支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陶泥是没有固定形态的材料,用泥塑形对幼儿的手眼配合和大小肌肉协调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放任幼儿毫无经验基础地创造无法帮助他们达到发展要求,教师只有平衡好其中的多元关系,才能给予幼儿有力的支持。

    二、兴趣激发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泥这一材料如同沙、水一样,本身对幼儿就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指导时应做到:在幼儿操作学习的过程中维护好他们的原始兴趣,激发他们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因此,教师需要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进行适宜的设计。

    中班幼兒的理解力、手眼协调力、想象力和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都比小班幼儿更为丰富,同时又低于大班幼儿的能力水平。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以下四种引导方式是中班幼儿喜闻乐见的:第一种,有故事情境的引导,且故事具有一定情节,如《三只小猪》《小红帽》等。第二种,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或人物,如六一儿童节、我的好朋友等。第三种,朗朗上口的泥塑操作儿歌,多用于幼儿学习基本技能时期,如:“你一块、我一块,放在掌心搓一搓;两手来回搓成条,两手画圈搓成球;一掌下去变成饼,撒上芝麻喷喷香。”第四种,美的图片、实物或范例作品,当幼儿具有基础泥塑经验后,这样的引导易于激发其动手兴趣。

    三、环境促进策略

    《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泥工区作为一个自选区域,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两个部分进行分析:一是区域内的材料,二是区域总体布置。

    (一)泥工区的材料投放原则

    泥工区的主体材料是陶泥,对于中班幼儿而言,他们已经不需要像小班幼儿那样感知陶泥的软硬和干湿度,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完成简单结构的塑形,并能有自己的创造,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成就感。所以,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遵循支持幼儿泥工艺术发展的原则。第一,陶泥的干湿度和数量要适合幼儿直接操作,并能有一定的保效机制;第二,适宜数量的盛水小碗,以备幼儿在塑形连接处需要用到水;第三,泥塑操作工具,如操作台(板)、按压工具、切割工具、打洞工具、模具,种类要丰富,数量要满足区域内的幼儿同时操作;第四,适量提供清洁工具,如小扫帚、抹布、小垃圾桶等,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主服务能力;第五,辅助材料的投放,如生活废旧材料、自然材料、美工材料等,需根据幼儿当前泥塑发展水平而定。此外,教师不宜在初期投放过多辅助材料来分散幼儿的专注力,当幼儿的塑形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分批投放,以保持幼儿对泥塑的兴趣,丰富其创造力。

    (二)泥工区的环境布置原则

    泥工区的环境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适合选择亲近大自然的场所,在接近水源处设置泥工区,可供3~6名幼儿同时进入;第二,幼儿在操作时可席地而坐,扩大空间自由度,避免产生拘束感,激发其创造力;第三,提供适合幼儿能力发展的泥塑图片、实物图片、泥塑样品等若干,种类丰富但不宜过杂,定期更换;第四,提供适合幼儿自主学习的技能展示图、操作流程图、区域规则图等;第五,提供可供幼儿展示的设计图袋(本)和作品架(台),激发幼儿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四、同伴学习策略

    区域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和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泥工区活动同样符合这一特点,幼儿在区域中自由探索、求知、交往、合作,同伴学习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它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中自发的学习形式。就中班而言,教师可以采取同伴学习的策略,发展幼儿的陶泥艺术。

    (一)陶泥塑形小比拼

    中班幼儿已经有了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教师可以在区域小组活动时,或者利用一日生活的集中环节,组织幼儿开展陶泥塑形小比拼活动。借助比拼,帮助幼儿树立学习榜样,让幼儿在对同伴的观察和模仿中找到异同,习得新的经验,同时激发他们的操作积极性和自豪感。

    (二)幼儿作品展示、经验分享

    教师可以让幼儿将已经完成的泥塑作品自行展示在区域环境或班级环境中,给幼儿提供一个观察对比、收获自豪、习得经验的平台。在区域活动小结或一日生活的集中环节,教师还可以请个别幼儿来分享自己的经验,最后进行总结,提出表扬或给出相应建议,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支持。

    (三)小老师指导日

    教师可以在班级开展“小老师指导日”活动,让幼儿根据作品自主选择小老师,将师生间的学习转变为同伴间的学习,甚至教师也可以当学生,这样对幼儿也是一项综合能力的锻炼,使其艺术、语言、社会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还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小老师给低年级幼儿进行指导,开展“大带小”活动,以提高幼儿的泥塑能力,同时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和对泥工活动的兴趣。

    五、成就激励策略

    心理学中提到,人们做的每一件事、每个行为都有一个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力求实现有价值的目标,以便获得新的发展或地位或赞扬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研究表明:成就动机越强的幼儿,其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坚持性就越强。那么,教师应如何调动幼儿的成就动机以激励其泥工区活动呢?

    (一)尽量为幼儿提供成功的机会

    正如前文所说,教师应多肯定幼儿的作品,多给幼儿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帮助其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根据幼儿实际情况提高抱负水平和操作难度

    幼儿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抱负水平与表现的差距。抱负水平高的幼儿,对自己的表现要求越高,成就动机就越强;反之,则成就动机越弱。教师应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和调整抱负水平。此外,教师首先要明确认识中班幼儿应当达到怎样的泥塑水平,然后对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难度要求,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归因

    所谓归因,指寻找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自己的同一行为结果进行不同的归因,对其动机和情绪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当幼儿在面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作品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适当归因,斟酌用词,对幼儿给予表扬或建议。一方面,教师引导幼儿实事求是地进行归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内部归因训练,引导幼儿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较强,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不够细心、不够努力,这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保持其对泥塑活动的兴趣。

    六、循序渐进策略

    每个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都不一样,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高泥塑的相应难度。同时,对每个幼儿来说,学习过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学习。那么,泥塑活动可以分为哪些循序渐进的过程呢?根据空间难度,中班幼儿泥塑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能力层次。

    (一)平面泥塑

    平面泥塑,顾名思义,就是平躺着的泥塑作品,可以在一整块泥土上切割,也可以用泥条进行拼搭。

    (二)二维立体泥塑

    二维立体泥塑,即可以站立起来的泥塑,但只有上下、前后结构,如房子骨架。

    (三)三维立体泥塑

    三维立体泥塑,指可以站立起來的泥塑,有上下、前后、里外三个维度,如可以塞进玩偶的房子。

    泥塑活动作为空间艺术形式之一,对幼儿空间想象思维、空间造型和艺术创作力具有独特的发展价值。以上三个能力层次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幼儿视觉空间与手部协调性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泥工区活动时,切忌忽略难度层次,给幼儿造成过度的压力和挫败感。

    泥工区的建构秉着发展幼儿艺术领域能力而设,无论是区域里的小组活动还是自选活动,都要得到教师有效的支持,让幼儿在快乐表达、自由创造中获得全面发展,使其自主性得以保持,个性得以张扬,想象得以放飞,创意得以展示,情感得以积极体验,兴趣得以激发,意志得以坚强,人格得以健全。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