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李庆银
[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改理念认为,阅读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法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培养 语感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95-01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敏锐的感受、领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中极为重要的感知能力,是语文教学灵性的基本要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文化和审美的熏陶。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要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生活的体验,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激活思维。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文中为什么这样写?如何引导學生来领悟和品味?我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比如人们吃早点、购物时使用塑料袋所产生的白色污染,人们做家俱、方便筷砍伐树木,在河里挖沙破坏河床……接着问,你学完这句话后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结合实际谈谈身边保护环境的典型的人或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只有融入了学生身边的人或事,才能让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情感中,从而对文中“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灾难”“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加深了体验和感悟,最终让学生领悟和品味到“太可爱”,同时“太容易破碎”的原因,从而理解编排本课的目的,那就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因材施教,让学生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如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科幻小说等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三、朗读品味,领悟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读,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在朗读中思考,在吟诵中体味,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一文中,紧扣“深”字,让学生读哪些语句让作者鼻子一酸,反复让学生品味语言,重视学生的细读深思和具体地感受语言,把言语的表达和情感的激荡和谐地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出表情达意的语言功力。
四、想象参与,丰富语感
语文教材是将各种文化信息用抽象的文字记录下来的一种“阅读材料”。“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推敲,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中去。”显然,培养学生的语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社会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知道,现行教材的许多文章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空间,这时可以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到所代表的事物和现象中去,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如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时,抓住课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既教好了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课文中这样写榆树:“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文中的榆树似乎在风雨中自由玩耍,在学生头脑中成了听得见、看得着、感受得到的美好意境。
五、注重实践,增强语感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活动:听,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电视广播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地活动,组织语言极快,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
总之,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益。朱作仁先生曾说:“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能力,必将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当然语感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创设条件,讲究方法,加强训练,就一定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