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刘刚
【摘要】教学设计是促進任务引领教学主体获得知识、提升技能的效率和激发学习兴趣的技术过程,具有教育科学的属性。研究阐述了外贸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生成以及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下,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实施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的建构要素及其过程。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核心课程 任务引领 教学模式构建
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培养第一线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必须突出职业特色。就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而言,要培养外贸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型人才,其目标和定位就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围绕“能说、会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大力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重点解决任务引领教学模式的建构问题。
一、师生角色转换、团队协作是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构建的逻辑前提
所谓任务引领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在教学主导者的引领下,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景中,凭借完成特定的任务来接受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符合行动导向教学的特征,使任务引领下的教学主体学习的动机和目的都比较明确。倘若任务引领教学在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师角色就会由原来的“讲授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职能也由“主导教学”转向“引导教学”,学生自然就会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积极地参与、发现和探究真实或模拟的障碍问题,显然,这种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无疑非常有利于刺激学生求知和提升技能的欲望。
实际上,任务引领教学就是围绕一个完全融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定任务来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履行任务的过程,既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和运用匹配技能的过程。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过程完成任务的主体一般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协作,整个过程都需要团队成员一起讨论、分析,各抒己见,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和方法,非常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为了完成既定工作任务,就会遵循业务操作规程,认真学习教学内容,当学生遇到某些障碍无法利用自身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予以解决时,就会尝试用其他的方法来思考破解。这样,就把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从而拓展了思考的范围和扩充了自身知识面。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的态度和思维面对要完成的任务,不仅要求学生要努力完成任务,而且还要求学生善于察觉任务中的问题,并能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个或系列方案,有时甚至能创造性地设计新的任务模型,从而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持续化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典型工作任务引领下的自主实践是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的基础
职业教育学习过程是一个将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素质、技能与学习合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发展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学习内容针对一个职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整体化工作分析的结果其实就是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学习领域的确定和学习情境的设计。当然,典型工作任务涉及“任务完成”的方方面面,如具体的工作对象、所需的工具、寻求的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特定的工作要求等。从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践而言,任务引领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学习方案,其显著特征体现在“订单获取与履行任务完成过程的完整性”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外贸技能实践一体化学习”两个方面。尽管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教学三个层面开展教学实施,实际上,从更进一层的高度来说,无论哪一种层次都离不开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业方式。所谓课业,是按照国际贸易专业学习情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主完成的综合性专业学习任务,是国际贸易专业学习情境的物质化表现。源自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和以往的教材主要呈现和传授显性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本身缺乏与实践国际贸易工作“物化过程”的直接联系,因而对学生国际贸易综合能力提高的程度非常有限。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教师作为参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开发工作的主体,应按照外贸产业行业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编写一些以“外贸工作页”和“国际贸易实践引导文”为代表的课业文本,为任务引领型教学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依照客观事物的认知规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一般是从感性认识作为开端,其认知过程表现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同样,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中也在遵循这一规律。
三、跨境电商背景下的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网络平台和语言工具不可或缺
近年来,跨境电商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双方凭借国际互联网平台达成交易、支付结算,并凭借国际物流送达商品、完成国际商品交换的一种国际贸易活动就是跨境电商。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任务引领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完成电商平台速卖通账号注册、敦煌网账号注册、搜索关键词、上传产品等各项典型工作任务的时候,都无法离开互联网平台。即使任务引领教学主导者以演示的形式展示平台操作要领或学生在讨论关键词编写方法、产品上传技术处理、平台界面搜索障碍等具体案例过程中都一直在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和服务器功能。目前,在业界,网络技术已经实现了进出口商之间商业单证文件(如合同、提单、发票等)即时传送和交换,远隔重洋的交易双方足不出户就可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洽谈、签约业务,其后报关、报检、租船订舱、纳税、议付结算等各项外贸业务手续也可以在网上完成,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间,既快捷又方便,带动了银行、海关、外轮运输、保险等有关涉外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高职教育以就业作为导向,国际贸易专业要培养学生与国外客户基本的商务交流能力,就要在完成典型商务洽谈工作任务过程中,训练学生使用英语时能准确把握语言的尺度,持续化增加外贸业务英语的交流沟通经验,通过在不同谈判沟通场所运用不同的交流技能,综合运用学生自身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前,外贸企业与国外客户联系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必要的时候才通过口头沟通。用词精简、句式严谨是外贸业务函电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运用的一种体现。《进出口业务函电》与《进出口业务洽谈》分别作为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语言教学是其根本属性,工作任务与流程只不过是其学习掌握使用英语语言的载体而已。在这里,英语作为国际贸易活动沟通交流的工具性特点得以极大彰显。
四、表现性评价是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20世纪40年代在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出现并在60年代运用到教育领域中,此后迅速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与结果做出判断。表现性评价不仅需要收集学生的项目学习的最终学习成果,也需要观察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所创造成果的过程。职业教育课堂组织主张教、学、做相结合,在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下,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真实表现与系统的职业学习目标显得非常匹配。
在任務引领型教学实践中,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堂组织实施基本上可以做到以表现性评价作为教学实施监控的重要手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比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和《经济学基础》课程在评价方式上采用了调查报告写作、小组主题辩论、实践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学生运用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分析和解决区域经济实际问题的表现做出评估,评价的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通用能力;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进出口业务综合技能》《国际货运代理》等外贸模拟实训课程,就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通过实训软件利用计算机局域网对出口业务工作流程进行模拟处理,如订单洽谈、合同签订、报关报检、租船订舱、运输保险、议付结算、单据处理等。这些模拟教学软件基本配备自带成绩考评系统,源自其本身业务流程基本固定,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操作练习就可以提高某些业务环节的熟练程度(如制单技术),所以对学生的业务表现评价问题,课程组任课任务引领教学主导者通过利用计算机操作模拟系统进行人机对话的方式对学生国际贸易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表现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估,评价的是学生职业操作的关键能力;对于英语语言能力要求较高的《进出口业务洽谈》《进出口业务英语函电》《议付单证缮制》等课程,各课程组要么采取纸质试卷方式,要求学生用专门术语进行写作或填制,要么设置特定工作情境采用面对面的口头方式或学生以完成特定项目任务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综合运用,评价的是学生专门用途英语的应用能力。显然,表现性评价统整了评价与课程,并将评价镶嵌与课程之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师和学生才会更有意义。
五、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和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国际商务活动方式持续发展变化,外贸行业对人才素质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也对职业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无论基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课程实施模式改革的视角,还是通过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对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既彰显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特色,也符合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潮流趋势,契合了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现实诉求,对时下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改革而言可以起到中坚力量作用的参考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其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2]刘邦祥.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J].职教论坛,2006.
[3][美]Grant Wiggins.教育性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