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饱和”现象的调节策略

    刘党桦 于颖泓

    〔关键词〕心理饱和;调节

    “饱和”一词系化学术语,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液所溶解的溶质量达到最大限度,不能再溶解。“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极限。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公共场所摆放纸和笔,如果有人能一口气把数字从 1写到300,不写错也不涂改,奖励50元。写的人不少,但最终没有一人能领到50元。心理学家认为,参加者之所以都失败了,是因为长时间紧张地做同一件事情,心理产生了“饱和”现象。人的大脑一般有个抑制、兴奋的过程,当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情绪就较高,注意力也就集中,但这个兴奋期不可能无休止地持续下去。这样我们更能理解“心理饱和”现象了,它就是指人已经处于一种非常厌烦的、不想或不能继续某项任务的心理状态。作为教师,应该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饱和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心理饱和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

    其实,心理饱和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教师布置了许多作业,学生开始做时,动作快,做得也正确,但做到后来,速度慢了,还常有差错,同时出现厌烦情绪。对于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如果每次都是批评教育,渐渐地学生就会对这种教育方式产生厌烦情绪,就总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有的教师上课总是“照书念经”,老是用那三板“斧头”,久了,学生也会厌烦。学生心理饱和现象的产生既有来自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原因,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当有关。

    心理饱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记忆力和创造性思维,造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而学习的消极状态又会影响学生整个生活状态,造成恶性循环。例如有的学生不完成作业或抄袭作业,有的逃课、顶撞老师,上网吧、玩游戏,上课故意睡觉等。

    所以,我们不能小看“心理饱和”的危害,它是一种不安定因素,对学生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危害。

    二、如何预防和调节心理饱和现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心理饱和现象进行预防和调节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讲,心理饱和可以通过放松疗法来预防和减轻。做任何事都可能会产生心理饱和,关键在于要有心理准备,要有预防和缓解措施,不要因为心理饱和而加重心理压力。 以下的几种策略不妨一试。

    1.学校在课程安排方面尽量考虑文理、动静相间,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协调搭配各类科目。学校还应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多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既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又可让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得以表现和发挥,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饱和。

    2.教师在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上注意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如使用多媒体,利用动画、图片、音乐等,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例子,上课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反应,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量避免教学上的“死板”和“老套”。

    3.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多注意题型、题量、学科之间的协调,如背诵的、理解的、逻辑的、思考的题型穿插出现,不要让学生长时间做同类题型或因题量过多而产生心理饱和。

    4.在教育学生方面也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做到“对症下药”。批评应讲究艺术,在爱与严的前提下,用灵活、合理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心服口服,避免因为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模式落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饱和。

    5.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看待心理饱和现象,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让学生为自己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学习时做到张弛有度。

    6.教师自身也应克服“心理饱和”现象。如果教师在生活、工作中产生心理饱和,出现厌倦情绪,并将之带到教育教学中,不仅影响工作,而且对学生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修养,培养生活乐趣,尽量减少心理饱和带来的精神压力。

    法无定法,预防和应对学生心理饱和的方法举不胜举。为人师者只有认识到这个问题,了解心理饱和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采用适当的应对方法,才能预防或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让学生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下去学习,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复兴中学、江苏省楚州区职教中心。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于 洪 终校/李益倩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