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远足课程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姚群利

    

    

    

    幼儿的游戏需要生活经验做铺垫,幼儿的学习应该嫁接到社会资源的利用中。走向社会的远足课程,可以弥补现有课程的不足,因为“亲临”体验,可以让幼儿获取更加丰富、真实、立体、饱满的经验。远足课程是丰富幼儿社会认知、体验,帮助幼儿感受社会情感、获得社会行为的最佳途径,也是幼儿生成角色游戏主题、推进游戏进程、促进智慧生成的源泉。

    一、目标定位应基于幼儿的需要

    课程目标的架构,一方面应来自教师的经验思考,另一方面应聚焦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点,定位于幼儿的真实需要,实现教师教育与幼儿需要的有机融合。

    因此,在确定远足课程的目标定位时,我们主要从三个维度去建构:一是社会经验丰富维度,二是社会情感发展维度,三是社会行为获得维度。也就是说,教师要在每一次的远足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和设计情境,以此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社会认知,如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处理事情能力等,从而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等积极的社会情感。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效信息,让幼儿在经历问题中提升自我控制和自我认知,习得主动参与、冲突化解、合作分享、挫折应对等社会行为。(见图1)

    二、内容来源应基于“同心圆”的价值思考

    (一)课程内容建构:以幼儿社会经验为圆心,层层拓展和深化

    “适切性”是内容体系建构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坚持“儿童经验”这一圆心,以“动态调整”的样态指引内容架构。对此,我们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走进社会上的哪些场所进行体验和感受?这些内容能否串成独特的序列?二是课程内容如何与幼儿的现有经验对接,体现出递进性?幼儿的未来生活需要哪些社会经验做准备?

    基于此,我们设计了小班“与店有约”、中班“寻景之旅”、大班“职场探访”的内容体系。从经验层面看,这是由近及远,幼儿从走近社会到走进社会,再到融入社会的过程。小班“有约”,是靠近的意思,主要是走进商店看与听,信息以输入为主,是物理意义上的“走近”社会;中班“之旅”,即需要观察思考,需要心灵的碰撞和感受,要对信息进行加工,是“走进”社会,具有物理和心理双重层面进入;大班“探访”,突出了幼儿有目的的探求访问,需要主动出击,主动交往,这是幼儿真正“融入”社会。(见图2)

    (二)课程场地选择:以幼儿园为圆心的“同心圆”场域,远足距离逐渐增加

    远足的行进范围应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目标的要求下,思考其合理性。我们以三个同心圆方式铺展,遵循路程的“由近及远”进行确定。幼儿园所在地为圆心,内圆是小班的远足区域,来回半径约1千米;中圆是中班的远足区域,来回半径约2千米;外圆是大班的远足区域,来回半径约3千米。同心圆所覆盖的区域中,是适合幼儿体验的城市商业场所、城市风景名胜、城市职业场所。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远足地点都正好在以幼儿园为圆心的精准范围内,这就需要教师思考远足的起点设置和适当的车辆利用。(见图3)

    三、实施过程应基于“项目化”展开方式

    本课题中的项目化学习是指“城市足迹”园本课程的实施方式,是按照远足前、远足中、远足后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完整项目的方式展开的,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园内外课程资源的跨界融通,二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核心经验的主动建构。

    (一)项目活动来源于幼儿

    项目活动框架内容的来源体现了生成基础上的预设,即教师通过讨论分享调查梳理幼儿的问题,嫁接幼儿的经验,确立具体的活动目标,从而预设项目活动的内容框架。例如,远足活动“邮局之行”,远足前经过讨论,幼儿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在“城市足迹”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一个项目内容框架的确立都源于对幼儿提出问题的梳理,以及幼儿的真实需求。(见下页图4)

    (二)项目活动组织重在“体验”

    远足课程的项目化实施,应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和亲自经历整个活动过程的基础上,获得有益的社会经验,培养积极的社会情感,习得社会行为。通过活动前的主体参与性、活动中的主观体验性、活动后的主动表达性,形成丰富完整的项目活动成果,促进幼儿智慧的生成。(见下页图5)

    1.远足前:唤起兴趣,唤醒经验,注重幼儿主体参与性

    (1)基于幼儿前期经验,架构主题网络

    远足前,我们基于幼儿已有经验,生成主题网络,实施各项准备活动。教师亲自参与远足海报的设计和线路的选择,了解大致的路程时间,分享已有的信息资源,讨论注意事项,等等。例如,在参观邮局之前,教师了解到孩子们对邮局的經验仅仅停留在浅层未知时,就顺势引出了“写信”的话题,并经由幼儿在区域中对“画信”的了解,设计了“什么是信”“怎样写信”“信写给谁”“信里写什么”等活动探讨。教师借助绘本《点点和多咪的信》,让孩子了解写信的基本格式,为“带着信件去旅行”做好准备。前期经验的丰富,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远足,活动的探究性和目的性就会增强。每一次问题驱动式的学习,都将成为幼儿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2)收集幼儿需求问题,开展任务认领

    远足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把儿童引向未知的未来”,基于幼儿的真实需求,让他们主动投入其中,成为活动的主人。活动前,教师组织幼儿认领任务,幼儿可自主选择做小交警、摄影师或是小记者……这些问题嫁接了家园共育,实现了“家长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的理念。让幼儿带着问题与家长共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带着问题去行走,在有准备的心理环境中愉快地参与活动,建立挑战困难的信心。

    2.远足中:多重体验,多通道感知,注重主观体验

    远足当天,我们以“课程整合”的思路展开活动,关注远足中可利用的一切教育价值,依据周边环境,组织适合的采访、写生、游戏、艺术创作等活动。通过互动、参与、模拟等方式,丰富相关经验,增进社会认知,促进交往行为,让幼儿在主观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社会行为。

    (1)放手幼儿,注重幼儿亲自实践

    例如,大班幼儿参观邮局要自己买邮票、贴邮票、把信投进邮筒;小记者要采访预设的各种问题,包括“邮递员叔叔一天可以送几封信”“一个邮筒可以放多少封信”;摄影师要抓拍同伴在活动中的照片;小交警要在各个路口指挥交通;等等。该活动真正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话讲,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责任感,也提高了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挖掘多重价值,适时进行领域整合

    远足课程弥补了幼儿园现有课程相对静态、单一的不足,幼儿在远足过程中完成的每一项任务,都是集自我规划、认知增长、情感表达、意志磨炼、社会性发展等于一体的综合促进。因此,我们要注重课程意识,引导教师在每一次活动中抓住教育契机,整合各领域教育目标开展活动。

    (3)抓住关键事件,重视随机教育

    远足过程中,幼儿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抓住契机,及时生成各类活动。例如,幼儿在“图书馆”体验还书时发现书本不见了,教师随即生成了“找书”活动,引导幼儿识别条形码,了解寻找图书的方法,学会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赔书”问题。

    3.远足后:反馈评价,运用经验,注重主动表达

    (1)关注分享,聆听孩子的远足感受

    在幼儿远足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经验之间的对接。此时,幼儿们都有话要说,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教师给予幼儿足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通过绘画表征、中心讲述等方式,梳理自身经验,大胆表达,从而使课程“认知经验维度”的目标得以实现。

    (2)提供材料,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除了让幼儿进行语言表达、用绘画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外,教师还可以创设条件,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嫁接生活经验,让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行为的迁移,在运用新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生长的目的。

    (3)反馈与表征,分析课程的实施价值

    幼儿是最真实的评价者,课程组织得好不好,孩子说了算。具体的评价方式可分为三种。第一,通过作品分析法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绘画方式画下远足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自己未知的问题,以此分析课程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生成教育内容,进一步拓展幼儿的认知。第二,通过访谈法进行评价。教师与幼儿交谈远足活动有关的话题,以此了解幼儿的喜好,收集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第三,通过访谈法进行评价。教师组织开展“我最喜歡的幼儿园活动”调查,找寻各类活动中远足课程在幼儿心目中的喜爱度,更好地求证课程的价值,拓展课程的深度。

    远足课程的构建是我园园外课程内容缺失的有效补充。基于发展需求研究生成的远足课程,可以让幼儿获取更加丰富和真实的经验,是幼儿生成游戏、学习、生活的源泉,为幼儿的成长搭建了更多的支架,让幼儿在真实的体验中拥有更加幸福的童年生活。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