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及学校培养策略

    左宏梅

    〔摘要〕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亲社会行为不是本能的与生俱来,而是个体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亲社会行为的现实意义、结构特征及培养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意义;特征;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杩〕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007-03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并维系和谐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同时亲社会行为还贯穿于个体心理品质发展的过程之中,对个体健康发展及社会适应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总之,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及其培养。

    已有的关于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不是本能的与生俱来,而是个体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通过特定的学习经验,尤其是通过社会化经验来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即亲社会行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这无疑给儿童青少年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和研究空间。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开展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更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现实意义

    1.培养亲社会行为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一位中学生,在同班同学获得全市的大奖后,不是高兴,而是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在背后评头论足;另一中学生听说某同学考得比自己好,竟然偷偷溜入教师办公室,将同学试卷的正确答案全部涂掉;一个15岁的少年,为了能保证自己上大学,在听父母说“三个孩子谁考上大学就供谁,考不上的要干活挣钱供考上的”后,将自己的弟妹同时活埋,理由竟然是:“杀了他俩,父母就可以集中精力培养我上大学了”。心理专家把上述种种行为和表现概括为“亲社会行为”的丧失。目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丧失有成为普遍现象的趋势,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培养亲社会行为是学校教育工作增强实效性的需要

    亲社会行为是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年来,教育者一直苦恼于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高于道德行为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行为呢?研究者已经作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干预方案,但由于教育者和研究者对青少年儿童道德行为认识方面的偏差,使得多数干预和培养训练措施都过于强调自我牺牲或付出高额代价。一些教育者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与青少年儿童的实际需要等同看待,而没有从青少年儿童身边具体的行为训练入手,使得教育内容偏离青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这样就造成了他们认知上掌握了某些道德判断,行为上却抵触的结果。实际上,每个人的行为都不会首先就是损己的,而利他性或亲社会性也并不是就意味着自我牺牲或付出高额代价。从寇彧等人有关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我们知道,青少年特别看重同伴之间的交往行为,他们认同的大量亲社会行为是互惠性和社交性的。尽管以上研究只对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作了初步探讨,但所得结果仍然说明,以往教育者对存在于青少年儿童之间的亲社会行为认识非常不够,学校教育和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也有失偏颇。因此,我们应该从亲社会行为的特性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传统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转换为青少年群体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即从学生看重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入手,建立亲社会行为的测评体系和干预模式,为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培养提供参考框架,增强其实效性。

    3.培养亲社会行为受到世界各国教育者的关注

    现代社会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但随着校园暴力等现象的增多,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丧失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引起了各国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美国的“校园暴力干预方案研究”历时四十多年,推出了成百个干预的方案。其中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和平缔造者方案”,以其“关注亲社会行为,培养和平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和平安全的校园氛围”的人性化教育理念成为最典型和最有效的方案之一,至今服务于美国及欧洲、北美及非洲一些国家的广大儿童和青少年。在日本,亲社会行为一直是其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领域,其中重要的研究背景就是日本面临的校园欺负、校园暴力、班级崩溃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的涌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中也指出:工业化的发展已使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损人利己动机的驱使,对为社会服务和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越来越没兴趣。会议对21世纪世界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指导思想,那就是“学会关心”: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社会和国家利益,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

    面对世界教育的这一共同要求,培养青少年合作、分享、奉献、助人、安慰、同情、谦让等一系列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显然应成为当今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青少年群体亲社会行为的结构及特征

    根据国内寇彧等的研究,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依次为帮助行为(占46.8%)、交往行为(23.8%)、安慰行为(13.7%)、公益行为(11.1%)以及礼貌行为(2.8%)和遵规行为(1.8%)六类。后在2005年的研究中,他们又进一步把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分为八类,即调节行为,如谦让、幽默、鼓励、赞美等调节他人情绪、使之改变不良状态的行为;帮助行为,如捐赠,合作,紧急或非紧急情况下的物资、体力等的援助性行为;分享行为, 如将自己的物品、机会等给予他人的共享性行为;利他行为,如只顾他人利益、不考虑行为代价、不图任何回报的无私行为;习俗行为,如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行为;包容行为,如团结他人、邀请他人参加群体活动等吸纳性的行为;公正行为,如主持正义、见义勇为,在朋友遇到麻烦时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控制行为,如终止他人的打架、谩骂等不友好或攻击性的行为。这一研究表明,青少年群体所认同的亲社会行为远远超出了传统研究的领域,带有鲜明的群体特征。为我们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群体的亲社会行为进行干预提供了现实的重要依据。综合考察这些行为,可以发现,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亲社会行为动机的自愿性,即亲社会行为是个体自愿提供的,许多情况下是自发的。2.亲社会行为结果的利他性,即亲社会行为的结果一定是对他人或社会有益的,但是对行为者自身不一定有损害,他也有可能从中获得一些精神或者物质上的好处。3.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赞许性,即亲社会行为是一定群体文化背景下的“好行为”,应该是符合社会规范和期望的、被特定社会或群体所认同并获得高评价的。4.亲社会行为情境的社交性,从亲社会行为的起源看,它发生于个体对他人的关注,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生的,是人们为了维护彼此的友好和谐关系和共同利益而产生的积极的社会行为。因此,没有人际交往,也就没有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亲社会行为的一个目的就是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促进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所以,社交性也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属性。除此之外,寇彧等认为,亲社会行为的结果还应该具有自利性和互惠性,即人们做亲社会行为的本意不是要伤害自己,而是获得自我或他人的肯定;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有好处,常常也对行动者有好处。

    根据上述对亲社会行为属性的大致分析,我们对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就是:亲社会行为是在一定社会互动过程中发生的,个体自愿提供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益并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个体自身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一定受损。这样,亲社会行为既可以发生在朋友和熟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既可以发生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发生在日常生活的非紧急状态下;既可以是完全无私的行为,也可以是由自己利益驱动的行为。

    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和这些行为的特征是学校开展亲社会行为干预工作的理论前提。

    三、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学校培养

    从传统研究来看,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干预途径主要有两条,学校干预和家庭干预。学校干预指的是在学校特定的教育环境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合理的心理和行为训练,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教育过程。学校干预主要通过教师的工作和同伴相互作用实现,课内课外都可发生。学校干预的具体途径可有德育渗透、班主任工作渗透、课程渗透和团队活动渗透,具体形式包括设置良好的育人环境、组织集体性活动、行为训练、移情训练、榜样示范等。其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由于其介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的程度深而理应成为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同时,班级作为学生最为密切的学校生态系统单位,其间的师生互动、同伴互动等因素必然会对其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要通过班级变量才能发挥作用,加之青少年所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大量发生在班级环境尤其是发生在同伴群体和师生交往中的,所以将亲社会行为培养置于班级这个教育场所中,会突出干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学校干预与家庭干预相比,由于更组织化、系统化,所以意识性和目的性更强;由于参与的人更多,所以气氛更为热烈;由于与课程和集体活动相结合,以及教师的特殊权威地位,所以管理和干预的效果更显著。

    1.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环节及内容

    (1)认识亲社会行为。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影响因素、表现和培养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意义,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和澄清自己的亲社会价值观。

    (2)鼓励亲社会行为。在学生中贯彻“亲社会行为模式”即六个具体的处世规则:赞扬别人,结交良友,乐于助人,矫正不良行为,避免羞辱或激惹他人,注意可能伤害他人的任何因素。这些原则涉及同伴关系、冲突解决等人际交往的主要问题,它向学生传播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人际交往理念,同时也代表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3)学习亲社会行为。培养亲社会行为,重要的途径是学习亲社会技能。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在相应的生活情境中作出亲社会的行为反应。按照结构学习的观点,亲社会技能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五十多种。结构学习,又称技能训练,是一种亲社会技能的培养方法。它由戈德斯坦等人于1973年创立,后经研究者的不断补充和修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的社会技能训练方案。该方案最初是针对攻击性青少年、社会退缩青少年和不成熟青年,采用榜样示范、角色扮演、反馈以及迁移训练四个步骤,教授青少年一系列的亲社会技能,以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自如地运用这些技能处理各种事件。借鉴结构学习的理论,学校教育重点培养的青少年亲社会技能应该包括:

    ①基本社会技能:倾听;发起谈话;进行谈话;提出问题;说“谢谢你”;介绍自己;介绍别人;给予称赞。

    ②高级社会技能:请求帮助;加入;给予指导;遵从指导;道歉;说服别人。

    ③情感处理: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应对别人的愤怒情绪;表达爱;应对恐惧情绪;自我奖励。

    ④攻击性行为的替代行为:请求别人的应允;分享某物;帮助别人;协商;自我控制;维持自己的权利;应对嘲笑;避免与别人的麻烦;避开争斗。

    ⑤压力应对技能:说抱怨的话;对抱怨作出反应;在比赛后表现出继续奋斗的精神;应对尴尬处境;处理独自一人被留下的处境;支持朋友;对劝说作出反应;对失败作出反应;应对相左的意见;应对责备;为一场艰难的谈话作准备;应对群体压力。

    ⑥作计划的技能:决定要做的事情;判断哪些因素造成了问题;设置目标;判断自己的能力;收集资料;按重要程度排列问题;作决定;专心于某一任务。

    (4)实践亲社会行为。上述六个原则不是书本化的知识,而是需要实践的技巧,因此它需要一种生活化的教育模式使个体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这个方案中,没有固定的老师、固定的课堂和固定的情境,只有灵活适用的六个规则和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境。例如,班主任每天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讨论对规则的体会和实践经历,公开表扬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学生,奖励积极成功解决冲突的学生;利用班级活动开展各种增进交流、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活动,以增强学生对六个原则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技巧。

    2.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途径及实施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主题班会、心理活动课和日常班级管理渗透、环境渗透等形式,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这是学校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班级管理中多形式、多时空的及时强化,同伴积极的舆论氛围和贴身的榜样示范,都有利于学生亲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心理活动课前最好对学生进行道德水平测验,按照结果并结合学习成绩分组,使每个小组内都有好、中、差三种学生;然后通过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形式选出小组长,制订组规。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成立固定的活动小组并选出固定的小组长有利于任务、权利的下放和教师对活动的驾驭;二是学生处在一个固定的、具有异质性、有成长目标的小组中,可以更好地找到榜样、获得归属感,并接受同伴的监督,提高养成目标的自觉性。

    日常班级管理渗透主要通过班主任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如以晨会、小组考核、班长日志等班级管理途径为载体,采用及时引导、强化和以身示范等形式,共同促使实验班级亲社会氛围的形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环境渗透主要是以“亲社会行为”为主题,利用黑板报、墙报、标语、宣传画报等形式,设置一个良好的亲社会环境,创造一个“以亲社会为荣”的舆论氛围,使学生在班级环境中时时处处受到亲社会理念的熏陶,从而加强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提高养成亲社会行为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李幼穗.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9,(2).

    [2]俞国良.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0~25.

    [3]寇彧.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清华中学。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