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根有魂的学前教育
王岚
1955年开办的北京市西城区三教寺幼儿园因坐落在北京宣南地区的儒释道寺庙旧址而得名。三教融合之地孕育着“和合”智慧,“和则群策群力、合则共生共进”,成为流淌在这所幼儿园历代教职工血液中的文化之魂。现园址所处的里仁街,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论语·里仁》篇,“仁德为美”的历史渊源孕育着三教寺幼儿园得天独厚的精神气质。60多年的办园历程中,我们一直在教育实践中思考,该为儿童建立怎样的精神家园,如何延续文化的足迹,怎样追寻教育的根与魂。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这些都牵引着我们去追问,什么才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一根本问题,在不同的课程模式中,有着不同的答案。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指出,要从国家发展和幼儿生长规律的层面理解教育。个体需求和国家意志,似乎成为天平的两端——一方面,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尊重幼儿发展的主体性,在这其中幼儿学习他们能够学的;另一方面,教育要尊重社会文化与国家发展的需求,儿童还要学习他们应该学习的,从而成为一个社会人。
我们强调德育为先,就是要通过立德树人,讓孩子树立起对正确的价值判断,成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培养儿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追寻教育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信仰基础,中华民族的崛起要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信仰之上。习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塑造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幼儿从小受到文化无处不在的熏陶和影响,而文化环境需要我们用心去筛选和创设。家庭、幼儿园、社区、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幼儿建立安定有序、和谐统一的精神世界,这是教育的根基,是幼儿赖以成长和发展的土壤。
巧合的是,为践行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随着北京市第二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三教寺幼儿园在上级教委的支持下,将幼儿园开进了老北京胡同的深处,将培英胡同中的一处传统四合院改建成为大栅栏学前教育活动中心,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到了大栅栏周边社区,扩大学位供给,解决胡同周边幼儿的入园问题,充分发挥园所品牌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对这个分址,我们都亲切地称它为“小院”。
“小院”地理位置独特,就在前门步行街附近,周围胡同、古建、老字号遍布,拥有丰厚的老北京传统文化资源。在保留四合院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我们将这里打造成既适宜幼儿年龄特点又体现京韵特色的活动中心——垂花门两侧的大红灯笼、木制门框上的镂刻雕花、左右厢房里的圆桌小凳、八仙桌上的笔墨纸砚、角院里的鹅卵石小路……环境处处彰显着传统的东方魅力。课程的建设更根植于这片土地,来自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从它独特的文化底蕴中生长出来。于是,在培英胡同12号这个小小的四合院里,便开始了一段寻根、寻味的课程实践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如此丰厚的文化宝库中,如何找到幼儿园小娃娃们想看、会玩、爱探索的宝藏呢?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不以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为根本取向,而是重点让幼儿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体验传统文化活动的情感内涵,分享传统文化活动的乐趣,以培养幼儿初步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了解粗浅的传统文化知识为主要目标。”
于是,在寻根中,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自己的筛选与解读。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为课程,游戏是幼儿独特的生活方式,操作体验是有效的学习途径。那么我们就以一日生活为教材,使孩子们在游戏和生活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首先,教育内容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生活中有实物可感知,将文化和教育还原为生活本身。比如,在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生成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将生活的智慧回归于生活,让儿童在每日的一粥一饭、四时的一草一木中,感受祖先“天人合一”的哲学。清明放风筝,谷雨播种,夏至量影子,霜降品柿子。这不仅是传承延续过去的生活和游戏,也是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下,让传统文化浸润童心。
其次,重视传统节日的教化功能,挖掘传统习俗蕴含的积极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科学素养、创造合作、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比如,重阳节,我们隆重地邀请爷爷奶奶来幼儿园做客,和爷爷奶奶一起做游戏,给爷爷奶奶抹上护手油,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这是在传承孝道的传统,也是学习关爱、懂得感恩;端午节里,我们一起画龙鳞,贴在用纸箱做成的“龙舟”上,在赛龙舟的游戏里考验同伴配合,锻炼体力和意志力,而插艾蒿、包粽子则锻炼了小肌肉,也让孩子们了解到动植物更多的习性与用途。
最后,在一日生活中,以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比如,走进消防队,我们亲眼去看看消防叔叔的敬业和奉献;亲自爬长城,我们一起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开展主题活动“欢迎新朋友”,用“大带小”的方式迎接小班弟弟妹妹,去践行友善,理解和谐。这是孩子眼中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在儿童立场与成人视角之间找寻的价值观的平衡。
铸造教育之魂——以园为本的“和合”文化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血脉之源,而园所文化则是幼儿的重要精神家园。“和合文化”是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根植在三教寺幼儿园每一个教师、孩子和家长的心中,是我们共同的行事准则和价值追求,“和而不同、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无形中牵引着我们开展园内的各项教育工作。
● 和而不同,托起人人精彩
“同”是外在的一致,而“和”是内在的和谐。教育的理想是因材施教,为每名幼儿的成长提供支持、搭建舞台,追求实现每个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主动发展。我们通过实施来源于孩子的兴趣与需求的主题活动,引发幼儿的主动学习。比如,每学年的主题活动“欢迎新朋友”中,大班哥哥姐姐作为幼儿园的小主人,用自己的行动欢迎小班弟弟妹妹的到来,关心照顾他们的生活,为他们表演节目,制作小礼物。小班幼儿的焦虑情绪逐渐缓解,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得到满足,对幼儿园的兴趣越来越强。幼儿园成为了我们共同的大家庭!
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应尊重个体差异,支持每名幼儿关键经验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教师只有学会观察儿童,读懂每一个儿童,把握其发展水平,才能因材施教,識别关键经验,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支持策略。比如,在本期刊登的《在主题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关键经验》一文中,我们阐释了如何在主题活动中识别关键经验,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支持。
● 全园育人,打造合力课堂
从“合力”的思想出发,全园“同想、同做、同成长”。幼儿园的每件事都与幼儿的发展息息相关,园内的每个人都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某种角色。从蔬菜的种植,到宝贝喜欢食谱的征集,到宝贝伙委会,到粗粮自助餐,再到大厨进课堂教幼儿制作传统小吃、保健医开展保健小讲堂,甚至包括对保洁阿姨和维修师傅采访等,这些活动都是利用门卫、大厨、保健医、保洁等园内教职工,丰富幼儿身边的教育资源。活动的成人参与者虽然不是专业的教育者,但是与幼儿的互动是真实而自然的,他们的经验也是幼儿成长的养料。
例如,在“宝贝伙委会”上,幼儿与大厨师、保健医直接互动,共同为每天的食谱提议建言——“我觉得燕麦不好吃,厨师叔叔可以给它加点糖,做成小饼干。”“窝头太硬了,我觉得可以中间加点菜。”……“合力”的理念调动起丰富的教育资源,构建起幼儿园教育共同体。
● 资源联动,搭建成长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挖掘社区和社会大课堂中更广阔的课程资源,体现了幼儿园与周围环境的合作共赢。幼儿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和情境中进行的,是在与周围社会建立多种联系与连接中获得的。
消防队、敬老院、纸博物馆、邮局等,这些身边的环境资源,对学前儿童来说,都是充满了神秘和趣味的探索地带。在进行走进社区的活动前,教师会从图书、谈话、视频、问卷等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唤起已有经验,动员爸爸妈妈与幼儿一起探讨,总结我们想知道的问题,做到“带着计划去参观”。实地参观是宝贵的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能激发幼儿的多元感受,积累大量感性经验。在参观后,在班级中有对感性经验的梳理、总结、迁移和应用,这是社区实践转化为课程的思路。
参观完消防队,有的班级发起了统计幼儿园中有多少消防栓的活动;有的班级为消防员叔叔制作了画册,表达我们的敬意;还有的班级观看了《消防队的一天》等绘本,更全面地了解城市消防工作的过程,对职业和社会分工有了初步的理解。
打开幼儿园的大门办教育,突破了幼儿园在场地和资源的限制,为幼儿发展开拓更加丰满的环境,与周边环境形成和谐自然的生态系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在三教寺幼儿园这片热土上,孕育出“和合文化”之魂,是教育不断延续生长的内在动力,是这片土地上幼儿、教师、家庭、社区共生共融的智慧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