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德育思想对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陈新新
[摘要]张謇是一位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状元实业家。身处于动荡时局,但通过儒家文化的沉淀和优良家风的熏陶,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爱国笃学、立志笃行、诚信务实、敢于创新实践等方面。促使其在一生坎坷经历中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思想,开创了实业和教育迭相为用的新思路,重视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日益革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謇的德育思想要求我们要注重社会、学校、家庭协作培育,重视自我管理能力和实践参与能力,为我国培养一批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高能力的高素质中职生。
[关键词]张謇;职业道德教育;中职生;启示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5-0043-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5009
张謇是清末著名的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他以敏锐的视角、开放的态度,创办一批近代实业,开创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新局面。他积极创办新式教育,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产生了其“德为首,学术次之”的思想。张謇这一德育思想符合了当代职业学校道德教育的要义。道德思想教育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导向的作用。职业道德教育即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的道德意识及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1] 。张謇德育思想是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特定时代产物,但张謇所具有的德智一体及其所具有的独特人格魅力也是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当代中职生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一、张謇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文化奠基:优秀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张謇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根基
文化的积淀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文化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张謇自幼饱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教育文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深入其血液,深受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为其一生的为人处事、接物待客、创办实业,兴办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为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此外,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德育原理教科书”的《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道德境界。为张謇的“德育为首,学术次之”的教育理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儒学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了张謇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悲悯及恻隐之心。
(二)时势造就:内忧外患的国家形势造就张謇“德为首”的教育思想
人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在特定时期,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命运。张謇处在传统封建势力行将就木、新生力量萌生的时代夹缝。在中国面临着外敌侵略时期,清末状元张謇深谙统治阶级的腐败,社会上恃强凌弱现象普遍,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人们处于贫困和内心精神世界的匮乏之中,内有压迫外有欺凌的囧况之中。面对这样的社会情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张謇深感悲痛,指出国之衰亡来自两个危险:一是生计困穷;二是道德堕落。并指出“无人伦道德之国未有不覆者”[2]。针对生计问题敢于人先,脚踏实地兴办实业,针对道德堕落问题,他认为根源在于缺乏教育。由此,将创办教育作为救国救民的重要路径,并且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形成了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坚持“道德为首,学术次之”的教育思想。
(三)家风熏陶:优良的家庭教育铸就张謇一生的德育教育实践
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人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并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家风教育,认为千千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會的好风气,要使千千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3]。张謇晚年曾叙述到:“我家外面看似富贵人家,然却不是寻常富贵人家;又似农村人家,然却不是寻常农村人家;是读书为善、守礼务本人家;不喜虚华,不谈势利。[4]”这一家风从其祖辈父辈代代相传而来。张謇幼年时家庭拮据,经常得到邻里的帮助,其父教育要懂得感恩,要在宽松时能够做到以德报德,帮助其他困境中的人。张謇母亲信奉佛教,对孩子教育严慈相济,训诫道:听到赞誉应当像听到了批评一样努力奋进,学问就会有进步;听到诋毁就如听到赞誉一样让人有进步的空间,德行才会有长进[5]。优良的家风铸就了张謇面对困难时坚韧个性和越挫越勇积极进取的思想,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实践了家风影响下的德育思想。
二、张謇德育思想的地位及其主要内容
(一)张謇德育思想的地位
张謇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认为职业教育的首要因素是德育。他认为学问和道德,相较而言,道德教育更为重要。主张“爱人以德”,在其教育理念中重视如下教育原则:“一是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学生高尚之人格;二是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之习惯;三、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6]”在他的办学思想中主张德体智三育相结合,并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他认为道德和学术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非有学问就有道德,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强调道德的首要性。并且他在银行专修科演说中曾明确提出“首重道德,次则学术” 的思想[7]。张謇“德育为首”思想弥足可贵,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并不是忽视学术才能。他期望学生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既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又有精湛的技艺。职业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技术的传授和教育的同时,不可忽视道德教育。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以近年来曾发生过的清华高材生用硫酸喂熊、手刃同窗的马加爵、保姆纵火案而言,反映了张謇的首重德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张謇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张謇,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张謇对不同属性类型的学校,亲自书写校训牌匾。如在小学类学校中书写第一实业小学校训“忠实”;第二实业小学校训“笃静”;特殊学校和女子学校强调“勤俭”。盲哑学校校训“勤俭”;女子师范学校校训“学习家政,勤俭温和”;农商类学校强调“合群、忠实、勤俭”;垦牧乡初高小学校和南通大学农科校训分别为“合群自治,体农用学”“勤苦俭朴”“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商业中学校训“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等,以使学生能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以期养成良好的品行和人格。张謇倡导的德育教育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爱国笃学,知耻后勇。爱国主义教育是任何时期不可忽视的教育,张謇将其作为道德教育亘古不变的主题。面对国家内忧外患危亡的时局,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常常在学校开学、放假、毕业集会等公共场所痛斥危局,激发学生的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和内心的归属感,为国家民族振兴而努力。在国家处于“退化不振, 猥处人下”的情势[8],他要求学生具有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提出只有“国耻雪,则各国不得不视我以平等,而国家的自由,此则大自由也”[9]。希望学生能够知耻而后勇。他认为“爱国当先爱身,爱身当先爱学,爱学当自爱其可贵之光阴”[10]。勉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问,原养志气,以雪国耻”。“把握潮流,迎头赶上,求有以自效于会”[11]。呼吁学生认清国家形势,不忘国耻,并把此作为鞭笞奋发学习的动力。他在九五国耻纪念会上再次强调只要广大学生能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惜时爱学、发愤图强,定能实现国家富强昌盛,在世界先进民族占有一席之地。
2.志向高远,坚毅笃行。张謇鼓励学生克服以个人为主的利己主义,以古代圣贤为榜样,服务社会,志存高远。张謇信奉人生在世与草木无异,当留一二事业于人世,可谓不虚度此生;要求学生能够有高远的志向、坚定的毅力、切实的行动,做出一二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在生活上他要求学生“不可较普通的今人增一毫”时刻不忘自身的社会责任,具远大抱负;在工作上,要求学生能有“不可较最高之古人减一毫”的志向[12] 。常立志者不如立长志。唯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二者兼施,身体力行,不管以后遇到怎样的困境都能够有所成就。
3.遵纪守信,严于律己。受儒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良好家风的影响,张謇认为“道德者良心而已。良心之生廉耻,有廉耻故有为有不为。能有为有不为,故有常。有常,故有信。人可以穷,可以死,不可无良;国可弱,国可小,不可无信。无良,不人;无信,不国”[13]。古语有云:人不信而不立。可见遵纪守信的重要性。在国家危亡之际,他曾对我国部分商人道德的流失甚为痛心。要求学生能够引以为戒,恪守职业道德标准,重承诺、守信用。1913年,张謇在视察银行专修学校时发表演说中指出“信用堕落、弊窦丛生,破产停业,层见叠出。况银行员日与金钱为缘,更非有优美之道德,不足以恢宏信用,扩张营业”[14]。他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防止误入道德深渊。可见,张謇倡导的遵纪守信的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一生的发展,对整个社会风气也有正向的指导作用。以己推人,人人都做到诚实守纪,那么民族的崛起和昌盛将指日可待。
4.勤勞俭朴,务实践行。张謇提倡培养高尚的人格,他指出“俭可以养高尚之节,可以立实业之本,可以广教育之施”。由此,把勤俭作为校训来勉励学生培育高尚的人格。南通职业学校农学堂就以此为校训,并以“苦为勤之表示也,而非朴则不足表示俭之实行,非徒托空言也”,来鼓励农学校学生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倡导学生知晓“乃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15]。“勤俭”“勤俭行之以恕”“艰苦自立”等理念贯穿于其他学校的校训和教育理念之中。有勤无俭者奢,有俭无勤者穷,任何成大事者,必然是勤劳简朴之人。高尚的人格必定由勤劳简朴开始。勤劳简朴,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且是一个人养成良好品性的基础。
务实践行是指张謇希望学生能够事实求事,对于社会的浮躁风气,勉励学生要脚踏实地。对社会和人们有益之事,敢想敢做,敢为先人的开拓精神。根据当时国情切实做出对自己、对社会都有意义的事业。
在教育方面,不仅强调学生能够获得精湛的“匠术”而且重视学生“匠德”“匠心”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树立淡泊名利、独具创新的匠心、精益求精、勇于突破的匠术以外,更加重视学生能够有高雅的志趣,真诚务实的匠德,树立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品格。
三、张謇德育思想对现代中职生的启悟
张謇将道德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家风,以及国家动荡局势的影响,使张謇洞悉时代变化趋势,将优秀的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融入近代实业和教育中,为近代南通实业培养了一批道德高尚、技能精湛的人才。随着工业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推进工匠精神培育的倡导,对各个行业劳动者的技术和品德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下,各个国家意识到当今的竞争归结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国家和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素质要求的首要内容,也是用人单位衡量一个毕业生合格与否的重要条件。张謇在其创办实业中践行了其“德为首”的道德教育理念。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职校学生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才能爱自己的专业,才能成就高尚的人格。因此,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和完善职业道德体系。
(一)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协作共育职业道德
张謇的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内容体现了社会、家庭、学校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价值意蕴。张謇创办各类实业,以经济的积累反馈教育,教育发展反哺实业,开创了“实业和教育”迭相为用的新局面。鼓励个体基于自己特长谋生计,他创办了慈善教育、公园、图书馆等公共教育设施,渗透了其爱国情怀和自身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涵养文化素质,以便养成高尚的人格品质。然而,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的道德教育常常采用管教式或说教式的道德教育,只重视规定什么做什么,内容枯燥,富有刚性缺乏柔性。现代职业道德教育要重视多方协作下发挥其实效性和针对性。一是社会作为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大背景,政府与社会为个体生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注重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弘扬和培育爱国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切实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扶勤不扶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职业学校要倡导学生立长志、敢探索、扬勤奋、弘忠实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爱国精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及成就感,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坚毅的个性;三是家庭作为个体存在的根基,要注重良好家风的塑造。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原生态家庭风气是学生情感发展的纽带,良好家庭风气的塑造、学校集体教育以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重要途径。
(二)自我管理是培育中职生职业道德的精髓
自我管理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培养中职生职业道德的精髓。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管理和行为管理。在时间管理上,张謇鼓励学生惜时爱学,志存高远。高素质人才要具备良好的自我修养,就要做到自觉的珍惜时间,笃志求学,“静可以一心志,凝思虑”,可以“笃志求学”,可以“君子三自返乎”[16]。在行为管理上,张謇主张学生要勤劳俭朴、勤能致富、俭能戒奢。同时强调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要遵纪守法、诚实为本。张謇提出职业人必须讲究诚实守信,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张謇历来把忠实守信作为一个人受欢迎和受尊重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职生要具有这些最基本的道德素质,面对社会上的诱惑才能有自己清醒的判断,进入社会中职生难免与前与信用打交道,具有诚实本分的品质才不至于进入堕落的深渊不能自拔。人无信而不立,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无论身处何处都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接纳。中职生的某些不诚信的行为还会给整个学校甚至是整个中职群体带来不好的名誉,影响大家对中职生,甚至是整个群体或是整个国家中职生的素质带来污名。
(三)实践是形塑中职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保障
简单的传统式道德说教并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应基于细节的考查,落实于实践。张謇指出“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进。居今之世,舍知行并进,尚安有所谓学务哉”[17]! 他强调职业教育的要义在于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通,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在理论的学习中丰富实践探索,使学生实现“匠心”“匠术”“匠德”的三位一体。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要基于细节的培养,渗透到对使用工具的爱护、对工作每一步骤的精确,要求学生养成爱惜工具、节约材料,对工具、材料的尊重,践行中职教育绿色发展的道路。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实践层面的参与不足,这要求我国各行各业要注重新世纪人才的职业道德修养:其一,基于细节,重视学生和工具之间的关系,养成爱惜工具和节约资源的习惯;其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有较强的职业意识,诚实守信,坚毅笃行,注重弘扬传统道德美德,勇于创新,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落实良好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97.
[2]金城.张謇研究论稿[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62.
[3]杜润楠.习近平谈家风[N].中国教育报,2018-02-22.
[4]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9,100.
[5]杨文杰.张謇的德育思想及其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J].当代职业教育,2017:30-34.
[6]丁永久.张謇与杜威职教思想的比较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報(综合版) ,2013:29-32.
[7][8][9][10][14][17]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10,24,23,152,110,57.
[11]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M].北京:中华书局,1930:220.
[12]蒋国红.张謇的职业道德思想[J].教育与职业,2000:47-48.
[13]黄振平.张謇的文化自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243.
[15]陈莉丽.张謇职业思想探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24-27.
[16]马斌.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对现代高职教育的启示[J].高职教育,2004:52-55.
(责任编辑:宇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