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学型大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彭 磊
教学型大学是指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全日制大学。教学型大学占我国高校的大多数,以招收本科层次的学生为主体,主要履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少量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可招收一定数量的专科生。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教学型大学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主要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社会适应性强;重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区域化优势明显,等等。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强劲浪潮冲击下,目前我国的许多教学型大学迷失了自己的办学方向,不能准确定位,将精英高等教育的特征当作样板盲目攀比,导致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以教学型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其现阶段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人才培养问题
教学型大学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任务,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教学型大学受精英教育办学理念的影响,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规格不明”、盲目向研究型大学看齐、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这种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造成了我国“学术型”人才相对过剩,而实践应用型人才不足的局面,致使教学型大学培养的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功底不深、动手操作上技能又不足,从而更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教学型大学应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深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都占有较大的比例,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教学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其培养的主要是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教学型大学要注意调整好“学”和“术”的关系,吸纳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盲目追高是不现实、不可取的。教学型大学必须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特征设置专业,必须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教学型大学需要研究地方实际,了解地方人才需求动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按照复合型实用型的要求培养人才。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
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重要的两大基本功能,也是划分大学类别的关键要素。不同类型的大学在培养人才、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教学型大学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出现了两种误区:有些学校认为教学型大学理所当然以教学为主,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事情;有些学校则盲目追随研究型大学,一时间,科研成了学校的又一中心,科研成了教师工作的指挥棒。显然,这两种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毫无疑问,教学型大学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应把规范本科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但是,作为一所本科院校,如果没有科学研究作支撑,其学校建设的内涵就不可能得到整体提升,也很难产生优势学科和专业,更不能造就学科带头人、形成学术梯队。相反,如果过度重视科研,因为科研而影响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则得不偿失。
教学型大学搞科研,关键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明确科研的定位,要根据自身的科研实力、学科优势、资金来源和筹措能力以及学科带头人的素质等选准科研主攻方向,突出自己的特色。一要面向地方,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争取地方政府部门、行业部门科研经费的支持,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二要面向行业,以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三要积极争取横向科研项目,侧重促进当地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帮助它们解决生产经营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四要结合教学开展科研,引导教师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以及教学内容,注重与教学水平提高和所讲授的课程相关联的科研项目,做到“以科研促教学”。
“以科研促教学”,在科研的推动下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使教学和科研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从而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大力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张,教学型大学普遍面临着师资数量、质量和师资结构调整与扩招速度失衡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学型大学普遍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注重人才的引进,但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存在着由于定位不准而导致盲目引进的问题。如有些高校忙于引进“大腕级”人才,但对那些实际动手能力强、生产技术或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引进不够;有些高校只注重引进人才,对现有人才和潜在人才的开发不够,等等。
教学型大学应当走出这些误区,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统筹考虑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形成良性竞争氛围,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从实际需要出发,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教学型大学的师资队伍结构必须满足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要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某一点寻求突破,科学、合理地构建学校的学科体系,以学科建设为主线配置师资队伍,大力加强教学骨干队伍的建设,逐渐调整专业队伍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要从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出发,结合高校发展规划制定引进人才导向性计划,组建引进人才的“智囊团”。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及该人才发展使用方向等都要进行专家论证,作出科学的结论。与此同时,要加大对引进人才的考核力度,形成一种监督和制约机制。
2.统筹考虑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的问题,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
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对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现有人才(包括由引进人才转而成为现有人才)的培养,这是高校发展的最基本要求。除特殊人才外,一般的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只要水平相当,就应该同样对待。与此同时,更要注意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因为现有人才对学校更了解,而且他们对学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只要他们心情舒畅、环境好、事业有奔头,他们就会发挥巨大的能量。也许他们不会强调过高的待遇要求,但他们会在意政策的导向,以及学校对他们的重视程度。所以,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对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进行统筹考虑,包括他们的待遇和使用。无论是哪类人才,只要能发挥作用,取得突出的业绩,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待遇和条件。这样,引进的人才和现有的人才才会在一种比较公平的环境中工作,进而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
四、学科专业建设问题
面对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任务的教学型大学在准备不足和许多专业结构没来得及合理调整的情况下,就在大众化的目标下匆忙上马,其结果是在发展中出现了严重不平衡,学科专业结构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等问题,造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如一些师资富余但社会需求量原本就很小的专业招收了过多的学生;一些师资和设备不足的热门专业,其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办学能力、课程资源不相适应,培养出的学生质量难免不受到影响。
教学型大学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在学科专业设置时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地方经济和行业的需求,以及学科性与职业性的结合。
1.学科专业设置要考虑市场需求
当今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就业困难的现实要求学科专业设置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属于“稀缺产品”, 基本上是“卖方市场”, 生产什么样的人才,社会就得要什么样的人才。反映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就是依照教师的专业设定课程,背离了市场运行机制。即使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许多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选择等方面也存在着严重与市场脱节的情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市场进一步开放,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受到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学科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重要“衔接点”,教学型大学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重要措施。
2.学科专业设置要考虑地方和行业的需求
高校的办学应该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型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应在把握市场脉搏的同时,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关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和趋向相适应,尤其要与学校所在地区、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要针对所需人才的层次和专业种类,相应地设置学科专业,调整与实际不相适应的部分,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促进自身的稳步发展。
3.学科专业设置要考虑学科性与职业性的结合
教学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潜力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 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素养与能力培养方面: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利用所学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形式上:重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因此,教学型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应体现学科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型大学是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面临知识经济挑战的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不仅需要加快建设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更需要建设一批面向“市场一线”的以培养复合型实用性人才为主的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认真思考出现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高等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赵英臣]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