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深度学习的观察与改进

    金姝娟

    

    

    

    【摘 ? 要】基于课堂观察的深度学习研究,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真实发生,课堂上是否形成和运用了高阶思维,并提出有效的指导策略。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社会关系都实现了纵深发展。师生间、生生间的交互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切实培育。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情观察;记录反馈

    “深度学习”用于教育领域,是相对于浅表学习与虚假学习而言的。出于对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关系的重视,我们提出了基于课堂观察的深度学习研究,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真实发生,课堂上是否形成和运用了高阶思维,并提出有效的指导策略。

    构建深度学习课堂,就是希望学生在课堂中经历真实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社会关系都实现了纵深发展。师生间、生生间的交互彻底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中单纯地听教师讲、回答教师的问题、看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的现状,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切实培育。

    笔者带领研究团队采用零距离的课堂学情观察这一专业方法,研究学生个体以及小组成员的学习状态,并及时反馈,促使教师反思、改进教学行为,真正关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一、借“学情观察”变革

    传统的听课模式中,教师习惯性地坐在教室后面,眼睛盯着上课教师,听课记录本上记的也多是教师的教学步骤、言行举动,关注的是教师的学科素养、教学素养。即使关注学生,也常常是从证明教师的学科素养好、教学素养高的角度展开的。

    “学情观察”是一种更为科学的听课、评课方式,通过学生的学习表现来判断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以观察记录到的学生学习的“证据”来评价学生学习的真实度、有效性。通过把观察到的学情向所有相关教师反馈,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诊断和有效帮助,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品格修养、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

    (一)学情观察的意义

    开展学情观察,主要基于两个目的。一是致力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尤其是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学习力。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会不会学习、学得怎么样以及学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进。二是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借由观察他人课堂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学情观察的实施

    上研究课之前,教师要准备好一份学生座位名单,对每个学生做一个基本的学情标注。负有课堂观察任务的教师在进教室之前,会拿到一套观测量表,具体内容有《学生参与度观察表》《抽样生观察表》《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表》等。上课过程中,观察教师就坐在观察对象旁边,根据量表要求进行记录。观课结束后,所有听课教师与执教教师一起研讨。观课教师向大家汇报自己的观察记录,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理性分析或提出建议。这样能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教学更具针对性,真正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服务。

    二、理“学情观察”门道

    “学习”是课堂观察的核心。那么,在日常真实自然的课堂中,教师要观察学生学习的哪些方面呢?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不仅要观察基础知识技能的达成,还要观察课堂中的其他学习结果。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可以搭建如下观察框架。

    

    我们根据学情观察记录与反馈,总结分析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和小组互动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在“观察—反馈—实践—反思—实践—观察”的循环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提升教师的课堂引导能力、课程指导能力,最终指向深度学习的展开。

    【案例1】谁“拯救”了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来源:《地震中的父与子》片段。

    【课堂观察记录】

    (笔者深入课堂,定点观察一个学习小组。据教师记录显示,组内两人为学优生,简称为生1、生2;一人为中等生,一人为学困生,但此二人皆被标注为“调皮好动”)

    师: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按要求针对这个问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要求)

    [1.小组成员每人写下一个关键词概括自己对父亲的印象,到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想法。

    2.按1-4号的顺序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有赞同,有质疑,有补充,有追问,要人人发言,轮流说。

    3.交流后,选择一个关键词写到黑板上。 ]

    生1:大家都看到要求了。接下来请大家独立学习,任务完成后就转向我。

    (小组成员一一點头,分头学习)

    (一段时间后……)

    生1:我先发言!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坚持的父亲。

    生2:嗯!坚持。(点头)

    生3:坚持。(笑着看向生1)

    生4:绝望。(看着生1)

    生2:“绝望”不是对父亲的印象。(马上反驳)

    生1:我觉得是“守信用”吧。(读文中相关句子来说明)

    (最终四人统一答案:守信用。生1上台书写小组观点,其余三人继续小声讨论)

    生2:我觉得“守信用”可以缩短为“守信”。

    生4:嗯!(裂开嘴笑着)

    生3:组长已经去写了啊,又不能改了。(看了看黑板,由于黑板前同学较多,没找到生1)

    (生1回到小组)

    生1:黑板上面没地方写了。(很平静地陈述,其余三人看向黑板,当时还有其他小组的人在写)

    (板书框架如下)

    

    生3:延伸出一个“泡泡”就好写了啊!(马上说)

    生2:对啊!有些组肯定也是这样的!刚才老师没画这么多“泡泡”。

    生3:我去写好了!(沉稳地说)

    生2:可是,“守信用”已经被其他组写了!

    生1:那好吧,咱们换一个词。换成“信赖”好不好?

    生2:“值得信赖”好一点。

    生1:字太多了,写不下。(苦恼地说)

    生3:那个圈画大点就好了啊!

    (生3起身去板书,其余三人坐等教师的指令)

    【观察结论与思考】

    在一个教室中,教师常会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而学生也会根据学业成绩给同学分类。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学优生处处表现优异,是学困生学习的模范,是学困生有难处时的“小老师”。这样特殊的两个群体在上面的案例中却颠覆了一般常理。

    从这个小组的学习过程看,标注为“学优生”的生1确实在整个学习中起到了不错的组织作用,并且态度亲切,没有给人强势的感觉。其余三人服从分配,并争分夺秒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学优生”在遇到“黑板上没有位置写词语”的问题时竟然选择了放弃,而此时的“学困生”却很快地解决了问题。

    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学优生”与“学困生”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当初分类时的指标又有几个?

    显然,在这个小组的学习过程中,作为“学困生”的生3积极发言,思维更活跃。这样的学习表现恐怕只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才有机会发生。如果说平时“学优生”比别人更优秀的话,那在这次合作学习中,是“学困生”拯救了大家。

    【案例2】推翻小组合作中的“霸权主义”

    案例来源:《慈母情深》片段。

    【课堂观察记录】

    (笔者深入课堂,定点观察一个学习小组。重点观察其中一位学优生。在教师的描述中,他性格外向且安静,人际关系良好,成绩优秀,知识面广,思维敏捷)

    教师提出要求:“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按要求针对这个问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出示如下要求。

    [1.小组成员每人写下一个关键词概括自己对母亲的印象,到文中找出相关依据。

    2.按1-4号的顺序交流自己的想法。

    3.交流后,选择一个关键词写到黑板上。 ]

    组员本应先各自思考再进行讨论,却因组长的一句“我们开始讨论吧”而被迫提前开始讨论。

    组长点名:“1号,你先说。”1号为学困生,一时语塞。

    组长见状,直接跳过1号,说道:“2号,你说吧。”

    2号回答完毕后,他紧接着说:“3号,该你了。”听完3号的回答后,他追问:“你找到的句子表现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

    最后轮到组长发言了,他就自己的观点侃侃而谈,并能用书本上的关键词句证明自己的观点。只是在这个小组讨论的环节中,1号耷拉着脑袋,没有再说过一句话,也没有参与任何讨论环节。

    在这一组中,组长无疑是小组合作的主导者。他能准确揣摩教师的意图,熟练掌握合作方式,清楚了解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所以,当1号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困难时,他没有丝毫的犹豫,马上跳转到2号。因为他知道1号学生的学情,如果要等待1号回答,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进而影响小组讨论的进度。

    【观察结论与思考】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总觉得自己应该彻底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所有的事情。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表现出教师的民主性。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中“消失”了呢?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真的能在小组合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吗?

    作为教师,会不自觉地欣赏组长这样的学生,因为他各个方面都表现优秀。可是,作为同龄人,特别是像1号那样的学生,可能会讨厌这样的同学。因为有了他的存在,1号的挫败感会很强。其实,站在1号的角度,教师可以发现他相当无助,没有老师的关爱,缺少同学的帮助。对他来说,这段求学的岁月不够温暖。这样的他只会一天天地消沉,然后彻底地沦为学优生的陪衬。这并不公平。

    所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是站在讲台上的摆设,而应走到学生中去,逐一深入每一个小组,提供相应的指导,了解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的学习情况,让大家都能在小组内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非常考验教师的智慧。教师需要学优生组织小组合作,需要他们带动小组氛围,但不能让他们左右组员的思想。只有这样,对学生来说,才是公平的。也只有这样,课堂变革才是深入而有效的。

    【案例3】合作学习过程中传递的“思考力和生命力”

    案例来源:《琥珀》片段。

    【课堂观察记录】

    (组内成员各自完成学习单上的批注,并在书本上画出相关的依据)

    生1:琥珀形成的条件应该是“太阳的照射”,请看第6自然段。(读相关的句子,其余三人听后用OK手势表示赞同)

    生2:我觉得还需要时间,请看第10自然段。

    生4:我有不同的意见。这只是说时间过得很快,但是不知道里面是否有昆虫。(此时三人都做了一个赞同手势)第12自然段才是描写松脂球形成的段落。

    生3:我觉得还需要运动,请看第11自然段。

    生2、生4:这也是时间啊。(反驳意见)

    生4:其实还需要有昆虫才行。

    生1:还有气候原因,书上说太阳火辣辣的。

    生3:还要有松脂。

    生4:还需要掩埋地下,还需要保存,必须受到地下挤压。

    生3:为什么必须挤压?

    (生1见大家争论不下,建议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让大家帮忙解决)

    【观察结论与思考】

    通过观察这个小组,可以联想到两个词语——“思考力”和“生命力”。

    倾听是保障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在这个小组中,组员在倾听了同伴的发言后,发现自己未发现的学习成果时,会主动画出书上的相关句子或在学习单上及时补充批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学习不是交流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是聆听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聆听他人的声音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起跳板。

    正是基于组员间认真的倾听,才有了后面组内精彩的互动。尤其是生2和生4,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补充,遇到不一致的观点会质疑、会反驳。教师能深刻感受到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迸发、在碰撞。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会得到质的飞越。这样的合作带来了课堂的生命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主体尊严得到了维护,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

    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用心倾听学生,协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成长。充满“思考力”“生命力”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

    三、促“以生为本”生根

    通过参与专业实践与研究活动,履行“学情观察员”的职责,许多一线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教学时,在关注自己教学设计实施进程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在課堂中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关心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了,教学是否充分促进了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成长。

    在“学情观察”的促动之下,授课教师与观课教师之间会有多次真实有效甚至深刻的沟通。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会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思考,还会主动进行自省,对自我成长的认识更加明晰,对课堂的认识更具广度、深度和高度。如此深入的交流必然带来有效的反思,有效的反思会为教师提供不断提升自我的行动力,不断提升自我的行动力又会促进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

    “学情观察”这种有利于课堂转型的新模式已经在区域层面得到了推广和运用。我们坚信,“学情观察”的研究与推广一定会促进“学为中心”“学有所值”课堂的构建,促使“以生为本”“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 ? 322000)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