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资源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中的 高质量转换初探
田勇
摘? ? 要:文章从高校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着眼,阐述高校教育资源建设与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及战略的关系,并从更新教育资源投入理念、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新增教育资源重点考虑的因素等方面,探讨高校教育资源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高质量转换策略,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水平师资人才引进与培养为优先原则,紧密围绕研究生培养质量投资增效。
关键词:教育资源;研究生培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2-0066-05
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恢复发展、稳步发展、快速发展和内涵发展四个阶段[1]。特别是近20年研究生规模急剧扩张,高校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状况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明显增加和各类评估的深入推进,高校教育资源得到改善。但在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学术研究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高水平的教师、生师比、教学模式、育人环境方面尚有欠缺。以往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大多从办学资源条件、人才培养和科研产出、声誉和影响力三个方面着手,评价指标体系中资源投入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各自独立,存在割裂现象。张小波基于 8 项投入指标、4 项产出指标制定了研究生教育质量效率指数,对 34 所高校的实证分析表明,研究生教育質量效率整体偏低[2];罗杭与郭珍[3]、徐娟[4]运用DEA 超效率模型对高校教育效率进行了评价。学者们开始关注高校教育资源建设成效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转换效率问题,这恰恰是高校办学效益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
一、高校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一)硬件资源
1.教学设施。教学设施主要包括:用于教学的教室、实验室、体育场所面积。对于研究生教育还包括:科研平台,如各类研究中心、各类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此外,还应有相应的学术活动场所,如学术交流中心、学术报告厅等。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设施已经满足或超过国家标准,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教学设施中科研平台、培养基地用于研究生培养方面作用的发挥还存在问题。
2.教学设备。用于教学的多媒体教室已基本上属于教室的标准配置,基于物联网技术集智慧教学、考勤、资产管理、环境智慧调节、视频监控及远程控制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智慧教室系统在逐步推广运用。研究生培养最为关注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也得到了大大加强,虽然不同学科还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但总体能满足要求。关键是先进的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和功能的开发还不够。
3.图书资料与网络环境。高校纸质图书、报刊、杂志,电子图书、报刊量基本满足需要,中文、外文数据库资源不同高校间不平衡度较大。网络环境对于研究生培养影响较大,高校在智慧校园、大数据挖掘等方面都不惜重金投入,普遍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高校的硬件教育资源总体上满足研究生培养的条件要求,而且,其建设需求和建设成效比较容易评估,本文不再赘述。
(二)软件资源
1.师资力量。高校师资力量一般从专任教师数量、教授和副教授占比、生师比、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比来评价。从高校整体来看,除了生师比偏高,实验室教师队伍有日益弱化的趋势,其他几项似乎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了填补大量扩招带来的师资短缺,近年来高校大批引进博士、硕士毕业生,教师学历层次短期内有了质的提升。但是,普遍存在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就上讲台,有的甚至马上就带研究生,教学实践经验欠缺,特别是某些学科,如工科专业师资需要很强的工程经验背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弱化严重,一方面青年教师背负的科研压力、教学压力、生活压力很重,教学质量不定因素较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需的“双师型”师资严重缺乏,基本都采取校内导师加外聘企业导师共同培养的“双导师制”。企业导师的专业水平、教学经验以及指导研究生的投入度难以考核,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里很重要的实践环节质量难以保证。除了某些职业性特别分明的专业类别如:医疗、MBA、会计、水利、车辆等,大多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型人才培养趋同化现象依然较为严重。
高校和教授极力争取的各种“帽子”,比如:XX级别的教学科研团队、XX名师、XX学科带头人、XX学者、XX特聘教授等似乎只是挂在高校或教授身上的光环,用做学校申报或验收高层次学科点、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工程)中心等的金字招牌,或用于教授申报各类更高级别的人才称号、高级别的科研项目等的利器。名气较大的导师一人名下的研究生有时多达几十人,部分教授存在挂名上课、挂名指导研究生的现象。国家评选这些称号的初心,是立足通过建设,汇聚队伍,凝练科研方向,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这些称号无论是申报条件,还是验收指标,主要强调的是科研成果,把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当作了软指标,造成了教师工作的重心向科研偏移。培养高质量人才离不开高水平教师的言传身教,如何把师资力量有效地用到研究生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内容。(1)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大致如下:校级公共课一般由政治、外语课组成;学位课一般由几门一级学科核心课程组成;选修课一般由专业课和任选课组成,专业课普遍采取专业模块化设计,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一组课程形成模块,选择了研究方向就要在所属课程模块中选课;任选课的范围较广,它由跨专业课程和人文、艺术、体育等课程组成,主要用来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实践环节:学术型研究生一般安排助课等教学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安排企业实践,时间6—12个月;学术环节:短期访学、参加学术会议、协助组织学术活动等。课程体系运转普遍正常,也基本符合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但是,也存在如下问题:第一,课程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现有的省级、校级高质量课程数量有限;第二,课程教学团队较松散,缺乏对课程常规性的集体研讨;第三,专业课知识更新较慢;第四,教学方法手段改进不大,虽然多媒体教学应用比例大大提高,但是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良莠不齐,真正实现教学理念更新的不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的比例不高;第五,网络课程重立项轻使用,投入不少,利用率普遍较低。(2)教学研究。研究生教学研究开展明显逊于本科教学。重视不够,缺乏引领,导向性政策滞后;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不足,他们忙于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在缺少该方面考核任务的前提下,主动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者少;个体化较为突出,很少能形成氛围;教研项目验收标准虚化;成果推广率低。
3.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指导教师都非常重视学术研究,科研项目立项、鉴定、获奖级别和数量,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级别和数量,国家专利获得数量等,这些已经成为衡量培养单位和教师个人学术地位的标杆,也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表面上看各类成果“堆积如山”,但是“繁荣”的背后存在着科学精神长期不振、学术造假猖獗盛行,申报科技成果的浮夸、包装拼凑等不良风气难遏、科研界风气日益浮躁的现象[5]。2018年11月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学术研究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高校的学术研究要与研究生培养融合发展。导师从事学术研究要把研究生真正当作自己的科研助手或伙伴,要积极为他们创造好的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条件,要精心指导使研究生在开展学术研究,而不是把他们当成廉价的劳动力和工具;研究生通过科学研究学习科研方法、提高能力、磨练意志、培养团队精神;(2)学术成果的合理运用。人才培养质量应该作为导师考核合格的首要条件;研究生学位授予条件不能简单的唯发表论文的期刊档次作为标准,要尊重学科、行业专家的评审意见,使学位论文的评价回归本位。
研究生培养单位都比较重视学术活动的开展,但开展的质量差距明显。传统强校如“985”“211”等高校和新崛起的东部高校在学术活动制度化、连续性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他们主办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在国际、国内能形成品牌效应,影响面广,参与度高,研究生出国交流的机会较多。同时,学院、系一级的基层学术活动能够自发主动地开展,研究生受益较大。大多数地方普通高校高层次的学术活动组织较少,校内学术活动随机性较大,研究生主动参与度不高,导师的作用发挥不够。
总体来看,高校软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转化矛盾较为突出,解决难度较大,急需加强研究,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师生达成共识,共同努力。
二、高校教育资源建设与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及战略的关系
从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策略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逐渐从规模扩张转变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当前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并在全国高校展开。教育部2004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了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这些指标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核定年度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2012年初,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确定了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控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顶层设计。相继开展的两次本科教学评估,经历了从资源观、产出观向增值观的转变[6]。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2年组织的学科评估首次在全国开展,至2017年已完成四轮评估。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它对于学校声誉和今后发展影响深远。201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以学位〔2014〕5号印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加强、规范了学位论文质量监督。2017年国务院学位办印发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含授权单位申请条件和授权一级学科申请条件。这些政策措施为高校教育资源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大大促进了高校教育资源建设向内涵式方向转化。
从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教育资源建设,学校硬件条件很快就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家办学要求,特别是入选“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大学,他们得到了国家和地方高额投入,地方高校也不甘落后大兴“省部共建”之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已经成为高校当前的核心工作,其中软件条件建设最为复杂,国内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大战”越演越烈,申报国家级、省级优质课程竞争空前激烈,各种高校排名、学科排名层出不穷,高校对教育资源建设投入与产出更加关注。
总之,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策略是纲,它是学校定位与发展的指路明灯。高校教育资源建设要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策略指引下,紧密围绕学校的定位与发展目标。同时,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学校教育资源,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只有绝大多数高校发展达到或超过国家的要求,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和策略才能最终实现。
三、高校教育资源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高质量转换策略
(一)更新教育资源投入理念
教育资源投入应紧跟教育新理念、新技术的发展。所谓研究,是一种实践形式,是通过实验、实习、实践、实证的过程不停地进行提炼,并且发现真理、发现自我的方式。研究生的培养理应遵循这个理念,以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达成为中心。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要在于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如何落实,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发生很大变化。任何在教育领域中发动的教育改革,都需要先革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需要在师资培训上加大投入。在此基础上,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落实教学新理念必然涉及到教学技术及设施、实验条件的需求等。然后就是如何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的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教育资源投入方向和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
(二)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1.狠抓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1)提升青年导师素质的手段。规范导师学校工作,严格执行青年导师的岗前培训,建立青年导师成长记录;提倡导师小组共同指导模式,青年导师初次指导研究生采取由富有经验导师组成的指导小组模式;提高国际化水平,建立青年教师国外访问学者制度,加大海外留学博士的引进力度。(2)用政策鼓励导师向“双师型”发展。高校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相关行业单位兼职、挂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积累实践经验,考取职业证书。在职称晋升、遴选研究生导师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通过职称转评等方式增加“双师型”导师比例。(3)加强导师考核,實施动态管理。第一,推行导师招生资格认证,每年初对申请招生的导师进行招生资格认证,考查其师德师风、以往研究生培养质量、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及可支配科研经费等,通过认证的导师进入学校当年度拟招收研究生导师名单。第二,制定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导师考核标准;推行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开展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对于评审结果差的研究生导师质量问责;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征求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第三,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依据导师考核情况,对于师德师风不良、研究生培养质量差、违背学术道德等实行一票否决,采取暂停招生,直至取消导师资格;对于师德高尚、研究生培养质量高的导师给予应有的奖励。第四,做好导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在学校导师遴选过程中充分发挥院校两级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完善破格条件,使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1)建立以提升研究生学习效果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2)推广小班化教学。它是实施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场景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条件。(3)注重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案例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抽丝剥茧”在解决问题中教学的方法;也可以采取课堂场景设计、分组研讨辩论等方法。主要是教学中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从“要我学”到“我要学”。(4)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水平。加强多媒体教学的培训和督导工作,提高教师应用先进技术教学的水平,杜绝将原来的粉笔教案直接改为PPT教案的所谓多媒体教学。同时,把学校评选出的优秀多媒体课进行示范和推广,以公开课的形式组织其他教师观摩学习。(5)尝试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法。应该根据课程性质和要求,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大作业、设计成果、研究论文、口试等多种形式。(6)推广国家级、省级优质课程建设成果,以他们为榜样加强校级、院级优质课程建设;特别要加强成果的利用率督查,如网络课程的点击率,优质课件的采用率等,使广大教师和研究生真正从中获益。(7)教材建设常抓不懈。研究生教材要及时更新内容,特别是政治、专业课教材,要达到略超前或与当前的国家政治、科技发展同步;要注重专业教材的系列化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能力培养。(1)以实践性环节为抓手。首先,科学规划、设计实(试)验课。充分利用学校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中心建设等的成果,增加设计型、研究型实验课;开发、开设虚拟仿真实验课,或以虚拟仿真为练习,为使用大型复杂仪器设备的实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其次,抓好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双方共同制定务实合作方案,互聘专家,高校专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专家为高校研究生实践提供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研究生培养基地完成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训练,自主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使人才培养与职业直接对接;学位论文选题尽量在实践环节期间结合工作确定,论文形式多样,可以采取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调查分析报告、案例分析、工程/项目管理、艺术作品、新闻作品等。再次,通过参加科技竞赛锻炼应用能力。学校、学院要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国家、省、自治区等举办的各种研究生科技竞赛,学校应该为研究生科技竞赛提供坚实的保障,如专门的经费、场地、试验(制作)条件,为他们配备专业理论、科学研究水平高的指导教师等。(2)增加实验室的开放度与信息化水平。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内容的规划设计,也与实验条件即设备的台套数和实验的人员分组相关。对于研究生培养而言,大型、先进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更取决于其管理水平。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开放实验室运行良好的保障,实验室人员一定要建立为全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理念,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设备,将预约申请表、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等通过网络发布,实验室可按预约时间、内容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4.大力推进教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针对前面所述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当前最紧要的是国家主管单位和高校要发挥引领作用,必须真正意识到,只有将教师的主要精力吸引到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来,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1)要有良好的政策设计。要把研究生教学研究工作与学校、教师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放在突出地位。教学研究及成果至少要等同相同类别的科学研究及成果的重视程度。学校的学科评估、学位点申报,学院年度考核,教师的职称晋升晋级、年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都要体现。(2)注重制度保障。学校要建立和完善这方面的管理制度,增加制度的可操作性,还要注意宣传,要形成研究生教学研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导师必须要做的分内之事的共识。(3)助推成果应用。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有效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初衷,不能为研究而研究。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监管,提供便利条件,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帮助,对取得好的推广效果的学校或个人,广为宣传,并加大奖励力度。只有好的成果不断涌现并得到及时推广,才能达到研究生培养质量地不断攀升;只有学校和师生都受益,学校和教师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进行教学研究,形成良性循环。
5.通过学术训练,提升研究生科学素养。(1)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在研究中学习科研的方法,学会高水平利用图书资料、仪器设备,锻炼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学习客观、严谨的工作作风。所以,评价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不能仅看学校主持了多少什么级别的科研项目,产出了多少成果。更要关注有多少研究生真正深入到这些项目的研究中去,取得了什么收获和成果,成果中包含了多少他们为科研付出的心血。高校内部要组织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最好采取第三方评价的方法;学院组织专家认真研究学位论文、发表的论文与导师科研的关联度;分析研究生科研中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度。(2)研究生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开拓视野,锻炼交流能力。一方面,学校、学院要有计划组织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为学术交流搭建平台,自主的开展并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学校和导师要加大对研究生从事学术交流的支持,促进他们的参与欲望,资助他们走出去,参加高层次的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短期访学项目、交流项目等,使更多的研究生从中受益。
6.科学分配与使用奖助学金。(1)奖学金评比的导向性。学业奖学金一般适用于低年级研究生课程成绩优异者,激励他们刻苦学好理论知识,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科研成果奖学金应主要用来激励高年级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引导低年级同学积极投入科学研究。例如:申请到纵向研究课题、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獲得科研奖励等。科技竞赛奖学金用于奖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培养他们勇攀高峰的竞争精神,吸引更多学子投身其中,从中受益。专项奖学金:学校还要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利用社会捐助,校友捐助设立行业、企业、个人奖学金,奖励那些在某学科科研突出或为行业、企业解决生产难题的研究生。(2)规范助学金使用。教育部2015年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做好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意见》,其中特别提到,要建立开放、公开的聘用制度,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原则上应公平、开放、竞争和择优聘任,相关信息应统一公开发布,聘任、考评结果等应进行公示。保证研究生接受全面、系统的能力培养和训练,避免单纯作为科研、教学、管理的支撑或补充,将“三助一辅”工作单纯作为助学助困渠道等倾向。
(三)新增教育资源重点考虑的因素
1.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瞄准世界先进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用适合的新理念指导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摒弃仅仅根据目前教育资源状况补漏拾遗;要根据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变化,有适度超前意识,分步实现跨越式发展;要统筹好急需与提升的关系,使有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与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只有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学校的各项事业才能健康发展。学校的教学资源建设一定要与之匹配,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高层次办学,或只顾眼前的大量低层次重复建设都会造成极大资源浪费。例如: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应用型大学在教学软件和硬件资源建设上迥异;同样是一种类型办学定位的大学,也会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造成教育资源建设的很大差异。
3.高水平师资人才引进与培养为优先原则。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改革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引育并重,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加强学校导师发展中心建设,开展系统的导师培养,要把国家政策学习、学术精神的提升、指导能力的达成放在重要位置上;加大海外引才力度,重点培育中青年力量,学校在教学科研启动配套经费、国家基金项目申报、生活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也是高校不可或缺的,它不仅牵涉到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也会对研究生技能培养产生深刻影响。
4.健全优质生源保障措施。(1)做好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强招生宣传,有条件的可以举办优秀本科毕业生夏令营,面向全国招生,吸引优质生源。(2)发挥好复试选拔作用,对生源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技能素质、身心素质等进行全面考核。(3)制度保障:加大学校对“推免生”的吸引力;继续探索本硕博连读模式;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等。
5.紧密围绕研究生培养质量投资增效。(1)以培养质量提升效益为重。高校教育资源建设要以学科建设为抓手,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协调好教育资源的软硬件发展,兼顾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原则,“不撒胡椒面”;确保培养主体受益原则,以研究生科研能力、职业胜任力、发展潜力、协作能力等的达成为中心。(2)向管理要效益。树立管理也是效益的理念,进行学校投入体制创新;发挥教授治校,教授治学作用;完善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以学科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认证为办学参考;逐步建立资源利用、转换考核标准,以绩效评价为投入提供参考依据;摒弃重申报,轻建设的陋习,要明确责任追究制,有明确的验收标准,谁申报谁建设,谁负责;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资源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在高校教育资源建设从数量到质量转变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资源转化率,即教育资源在研究生培养中能够转换为提升质量要素的比例。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建设要有发展的眼光,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从有利于促进教学革新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学校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战军,乔刚.改革开放4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成就与展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2).
[2]张小波.基于综合评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效率指数研究——对“985工程”一期34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9).
[3]罗杭,郭珍.基于DEA超效率模型的中国985工程大学效率评价——整合中国大学评价和网大大学排行榜的改進模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
[4]徐娟.我国各省高校科研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评价研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
[5]高峡.国内治理学术不端为何缺乏“内力”[N].中国科学报,2019-03-18.
[6]孙琛辉.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资源观荣退,增值观上位?[N].中国科学报,201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