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模式探析
罗钧 侍宝玉
摘? ? 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类别不断丰富,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对技术开发能力与工程设计能力重视不够,导致学生满意度及社会认可度不高。构建以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1+3+4+5”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提升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2-0063-03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推出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下面简称“专硕”)。与学术型研究生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以培养教学科研人才为目标不同,专业型研究生定位于面向产业需求,以培养高层次工程设计、研究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为主,更注重职业技能的掌握[1]。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是对培养工作的定位,对培养过程起到导向作用。不少高校的专硕培养单位制定的培养目標包含“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等内容,但忽视了着重培养综合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另外,培养目标的制定比较宽泛,仅仅从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角度进行概括性的描述,缺乏具体性,从而可能丧失本应具备的指导功能。
(二)学生满意度与社会认可度不高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专业实践以及导师指导上两者应各有侧重。
1.课程设置不合理。专硕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实践和实用性。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针对专硕专门开课,没有充分的体现出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之间的差异[2]。除了课程重复外,实践与应用类课程所占比例也很小,部分高校针对此问题,增设了五花八门的应用型课程,但一味增设应用型课程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课程太多而课时很少,导致学而不精,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并应用一门技术,而自己喜爱的方向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学习,从而对今后的职业生涯造成不利的影响。
2.教学方法陈旧。目前教学方式主要是授课、讲座,教师往往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不能较好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主动思考,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丧失学习的乐趣。目前也有其他教学方式如研讨会,其形式通常以PPT展示为主,主题只要和课程相关就行,教师在展示后进行点评,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导致研讨会成了一种形式,教学效果不如预期。
3.专业实践流于形式。专业实践包括在企业的实习实践、课堂实践以及科研项目的参与。随着专硕培养计划的变化,参加实践的人数越来越多,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研究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当中,企业考虑到其能力、安全、以及技术保密等方面的因素,研究生接触的大多是事务性工作,不能真正融入到科研过程,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3];课堂实践,即实验课,往往是对书本知识的验证,学生只需按照特定步骤验证一下效果即可,缺少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科研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由于导师的工程项目少或者缺乏工程类项目,使得一部分专硕没有参与到工程项目中,或者参与的项目偏理论,不能为学生提供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条件。
4.师资不足,导师引导不够。目前,高校教师招聘多为应届博士毕业,其角色直接从学生转变为教师,没有接受过足够的实践环节训练,因而在工程实践经历和综合实践能力方面较为欠缺,对专硕相关的指导工作难以胜任。有高校要求教师以跟班工作、培训学习等方式参加工程实践,但实际上大部分教师自入学来参加培训不足一次[4]。此外,受“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加之学校鼓励科学研究,导师对专硕的培养重视不够,大多和学硕统一培养。
三、“1+3+4+5”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曾明确专硕培养的教育改革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5]。综合实践能力可划分为一般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6]。其组成如图1所示,专项实践能力指的是解决某一问题所需要的专门技能要素,而情境实践能力是指在真实情境中个体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决定行动路线并付诸实现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硕培养的核心内容,我们应当在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硕培养模式。
为改善目前专硕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升专硕的综合实践能力,本文提出“1+3+4+5”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明确“一个培养目标”、构建“三大课程体系”、运用“四种教学方法”、完善“五项保障”。其结构如图2所示。
(一) 一个目标: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工程人才
专业学位是为了满足特定领域专业化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其目标是培养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在强调以培养专硕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化,起到导向作用。
(二)三大课程模块: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课程体系设置必须兼顾学科属性和行业背景,紧跟市场需求,以培养专硕综合实践能力和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思想,设计出三大课程模块,指的是根据专硕综合实践能力的具体内容,划分为基础课程模块(通识教育、学科大类基础课);专业知识模块(专业基础课、专业前沿课、专业实践课、专业特色课);综合课程模块。这三个模块分别针对一般能力、专项实践能力以及情境实践能力而设置的,各模块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各有侧重,共同提升专硕的工程实践能力。
其中基础课程用来提升专硕的基础能力,一般包括政治、英语、数学以及人文素养等,专业知识模块侧重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使之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综合课程模块侧重于培养情境实践能力,强调学生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国际视野以及其他软技能,因此综合课程模块多为多学科交叉类课程。在此基础上,应适当增加专业实践性课程及每门实践课的学时数,避免课程多而学时少所带来的学而不精的问题。
(三)四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方法、创新方法,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多一点引导式、少一点灌输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教学问题,而应该从更深层次看待研究生教学,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原动力,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四种方法是指在专硕教学中主要采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研讨教学、现场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减少单纯知识传授。
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都属于建构主义范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激发和培养专硕学生的工程实践兴趣,但两者也存在不同[7]。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来设计案例,使学生身临案例教学的各种情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转变,最后通过讲解讨论案例以及总结案例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案例设计必须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案例应具有现实性、可实现性以及实践性,二是尽量涵盖本领域实际中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或重大问题,此外,由于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着引导作用,因此在案例教学方面的培训也必须加强。与案例教学中教师作为案例选择的主体不同,项目教学(PBL)中的项目选择主体不仅仅是教师,也可以是企业、学校或其他组织,可以是实际工程项目及其子项目,也可以是学科竞赛等,项目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有一定的帮助[8]。此外,在項目式教学模式中,当小组团队在开展项目活动的过程中遇到困惑,教师可进行指导,但有些问题可能超过了教师的预期,有些甚至是教师难以解决的,因此项目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研讨式教学法是目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高校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首先教师遴选出主要研讨专题,由学生自由选择和搭配,然后先由学生进行简短报告,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与案例教学略有不同,案例一般为具体的问题,研讨专题可以是具体的问题,也可以是课程的某个章节等,对于研讨教学的形式,一般有小组报告式、师生角色互换式(由学生负责讲授一个专题的内容)。现场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组织的辅助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结合理论和实际问题,讲授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理论和技术。
(四)五项保障:为专硕人才自我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五项保障是指在师资队伍、课程考核、创新平台、工程研究平台和毕业考核五个方面为提高专硕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提供保障。五项保障从入学开始到毕业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1.合理建设师资队伍。高校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只有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工程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德国在工程教育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般都要求教授具有五年以上相关专业的企业工作经历。借鉴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首先要切实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基础知识传授,校外实践导师重在实践指导,对校外实践导师的聘请、授课以及指导学生等方面要做具体规定;其次要重视校内教师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加强,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培训等。此外要健全校内导师考评制度,摒除唯科研成果论的指导思想。
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关键。传统的开卷、闭卷或者撰写报告等课程考核形式都比较片面,不能充分的考核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违背了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初衷。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减少传统的命题考试所占的比重,这说明专业硕士对于自身实践能力的要求高于学术型硕士。因此课程考核应由传统的笔试为主转变为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具体形式应根据课程特点来设置,建立“基本理论+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采用如笔试、研讨、课程论文、设计开发、实验操作等多种类型考核方法。
3.创建校内外实习基地,提供创新平台。一批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创新中心入驻的校内外许多实习基地,可以给专业硕士提供在实习基地进行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平台,一方面可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实践成果可以通过创新中心得到转化。如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与美国德州仪器(TI)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以工程实践为基础,企业技术为导向,可以为专业硕士提供高起点的技术实训支持;学院的创新实验室,具有单片机、DSP、FPGA、ARM等多个嵌入式处理器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工程设计及创新平台。
除此以外,创新中心也可为研究生提供创新比赛平台。由于研一学生课程多,学生的业余时间不多,一些导师没有让学生进入实验室的项目研究团队中。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导师鼓励和支持研一学生参加专业性强的课外科技创新,例如:全国研究生飞行器大赛、智慧城市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和数学建模比赛、光电设计大赛等。通过比赛的积极参与,不仅可以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团队拼搏、勇于挑战的精神,也增强了他们将来的就业能力,同时也为他们进入实验室的项目开展或毕业课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重大项目提供工程研究平台。科研平台是培养专业硕士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的主要保障。专硕可以在实验室导师承担的重大课题或者校企合作课题下开展子课题的研究与设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用在课题研究当中,提高其工程研究和设计能力。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依托,围绕重大技术需求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真正在实践中培养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以真正达到提高专硕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
5.健全评价体系,严把专硕毕业质量关。在专硕的培养过程中,将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贯穿在培养过程的每个环节,这非常有利于对培养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对培养各阶段的结果进行检验。严把毕业质量关,应以综合实践能力为考察重点,将科研实践、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质量作为重点考核环节。同时注重校内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由校企合作项目单位或联合培养基地综合评定学生的工程项目或工程实践,对其工程设计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为提高专硕论文质量,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创新的原则,强调创新性,让学生敢于运用新的方法;在观点上能旗帜鲜明,从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新,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规范的专硕论文送审制度。
参考文献:
[1]吴鹏,徐乐中,沈耀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3).
[2]高坤华,余江明,段安平,等.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
[3]张海军,王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J].继续教育研究,2013,(3).
[4]孙薇,张敏.专业硕士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模式与实践探索[J].江苏高教,2017,(6).
[5]林炎志,徐旭雁,李仙,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模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
[6]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2).
[7]刘广平,陈立文,党子芳.案例教学与项目式教学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3).
[8]丁文政,郁汉琪,陈巍,等.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系列?化工程项目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