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幼儿园讲述活动指导策略

    梁晓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讲述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活动形式,旨在培养幼儿在相对正式的语境中进行独白,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对某一图片、实物、情境的认识和看法,能说清楚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等。随着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逐步运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悦耳动听的音乐……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幼儿园讲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2017年11月,我园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语言教育的实践研究》正式立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幼儿园讲述活动指导策略”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们打破了传统纸质挂图讲述,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交互性,给幼儿园讲述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共享网络资源,丰富讲述内容

    在以往的讲述活动中,讲述凭借物多以静态图片为主,如绘本、看图等。其中,绘本画面精美,富有内涵,非常适合幼儿教师开展讲述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上网下载、扫描等方式找到需要讲述的绘本素材,制作成课件,使原有的静态图片变得更加生动,既丰富了讲述活动的内容,又给幼儿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此外,多媒体课件的互动性及易于修改和呈现的特征,也为教师开展讲述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动画片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活泼易懂的语言,紧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充分挖掘动画片中的教育资源,筛选出一些主题鲜明、情节结构清晰、易于幼儿理解讲述的素材,作为开展讲述活动的凭借物,如幼儿熟悉的无声动画片《鼹鼠的故事》,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等。

    二、开展多样活动,激发讲述兴趣

    (一)动画趣配音

    教师经过认真挑选,巧妙剪辑,精选出3~5分钟经典动画片段,如小班的《小猪佩奇》系列、中班的《大耳朵图图》系列、大班的《小蜜蜂》系列。然后,引导幼儿在形象、直观的动画中学习语言,生动再现不同人物角色的发音。不同年龄班幼儿的活动形式有所区别:小班幼儿可以开展亲子配音活动;中、大班幼儿可以自主结伴,自选角色,組成配音小组。熟悉的动画片,喜爱的动画角色,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就连那些平时不太善于表达的幼儿,也通过和同伴一起模仿体会到了动画配音的乐趣,增强了自信,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我是小主播

    为了提高幼儿的讲述能力,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提供多样化的机会,鼓励幼儿在同伴或集体面前进行讲述,如天气播报、午间新闻、故事大王等。同时,教师尝试将幼儿讲述的内容录音和录像,通过一体机播放给全班幼儿观看,在形式上创设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对于讲述者来说,他们也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色观看自己的讲述,帮助自身建立成功的体验,这对激发幼儿参与讲述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都有着较好的帮助。

    三、链接一日生活,扩展讲述经验

    (一)巧用微信平台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如何在讲述活动中激发幼儿的讲述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讲述活动的积极性,是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一提到讲述活动,教师通常会想到看图讲述。但是,讲述活动不能只局限于集体教学活动,围绕预设的活动内容进行教学,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幼儿建构更广阔的讲述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激发幼儿运用语言的创造性。

    例如,某天雨后,教师带领大班幼儿在户外散步,孩子们在操场上发现了一条长长的蚯蚓,这一意外发现让他们兴奋不已:“好长呀!”“蚯蚓可以钓鱼。”“它怎么不在土里啊?”……于是,教师用手机记录下孩子之间的对话,包括他们的种种“疑问”,同时鼓励他们回到家中通过网络搜集有关“蚯蚓”的材料信息。随后,教师将这段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中,获取家长的支持。

    随着幼儿对“蚯蚓”的相关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们的表达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从一开始的“蚯蚓可以钓鱼”,到现在的“蚯蚓断了还能活下来,妈妈说这叫再生功能”“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为了引导幼儿将零散的认知经验清楚地表达出来,教师精心制作了关于“蚯蚓”的PPT课件,引导幼儿从外形、生活习性、再生功能及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讲述,并鼓励他们互相分享,帮助其找到新的讲述思路,扩充讲述内容。

    (二)记录游戏故事

    交流与分享是游戏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享快乐,解决问题,可以较好地锻炼幼儿的讲述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照片、录像等形式将观察重点记录下来,包括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合作解决问题、游戏中的争执等,然后在讲评时直观、形象地再现给幼儿,引导他们回忆当时的游戏情景,更好地进行分享与交流。对于游戏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讲述表达自己的体验,获得同伴的肯定;对于其他幼儿来说,聆听同伴的游戏过程,可以在讨论和互动中提升自身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

    四、优化呈现方式,便于幼儿观察

    (一)凸显细节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凸显出画面中的细节。例如,在中班绘本讲述《蚂蚁和西瓜》中,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魔术笔”,将幼儿看不懂或想要讲述的画面放大:一只蚂蚁拿着铁锹挖得满头大汗,一只蚂蚁高举着双手指挥,一只蚂蚁和同伴合作抬西瓜走……白板的放大功能极大地激发了幼儿观察的兴趣,把观察的过程变成了“发现”的过程,既让分享的幼儿享受到了表达自己发现的成功感,也较好地锻炼了幼儿的细致阅读能力。

    (二)前后对比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相互关联的图片放在一起,通过对比加深幼儿对画面的理解。例如,在大班绘本讲述《鼠小弟的背心》,从鼠小弟一开始展示自己漂亮的小背心时开心、自豪的心情,到鼠小弟的背心被好朋友一次次借穿后变得不像样时沮丧、难过的心情,这一系列的情绪变化正是需要幼儿在活动中重要体会的。于是,教师利用PPT将绘本第一和倒数第二幅画面同时呈现在幼儿眼前,让他们分别观察和描述鼠小弟前后不同的表情,想象鼠小弟的心理活动。当再次出示中间部分图片时,幼儿便能感同身受,迅速地理解并讲述出来。

    (三)动静交替

    在动画片讲述活动中,教师通过“动静交替”的方式灵活地呈现图片和视频,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画面内容。例如:图片定格,旨在帮助幼儿将某个动态画面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转译为语言,或是帮助幼儿进一步把握某一关键情节,突破某一教学难点,为幼儿较为准确、生动、完整地讲述动画片的故事内容奠定基础;消声观看,只给幼儿看画面,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画面观察上,根据自己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给故事配音,包括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和叙述故事的语言等,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及语言组织能力和表现力;等等。多媒体的运用,让传统的静态看图讲述“动”了起来,较好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更好地保证幼儿对画面的有意注意,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和幼儿互动。

    五、搭建有效支架,促进有序表达

    (一)思维导图

    根据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如何在讲述过程中帮助幼儿更好地抓住图片所提供的线索,构成有情节的讲述,是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我们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常常发现:幼儿不能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往往缺少关键要素,如不交代时间、地点;很多幼儿不敢在集体面前独立讲述;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讲述内容的重难点,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课件,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呈现出来,帮助幼儿理解和表达。

    例如,在大班動画片讲述《鼹鼠和鸡蛋》中,为了帮助幼儿完整讲述鼹鼠和蛋宝宝进入饼干加工厂的历险过程,教师将鼹鼠和蛋宝宝掉入搅拌器、爬出搅拌器、甩掉面粉、逃出烤箱、落入饼干盒等5幅画面截屏,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出现。然后,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画面提示正确使用“掉”“爬”“甩”等动词进行完整表述,给幼儿提供了清晰可见的线索,激发了他们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大胆的表述能力,优化了讲述效果。

    (二)多媒体符号

    对图片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述,是看图讲述活动的难点,缺少了对话和心理活动,故事听起来就会索然无味,孩子说起来也会觉得没劲。教师通过在课件中插入多媒体符号? ? ? ,给予幼儿提示。当幼儿看到类似的对话框符号时,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要表述角色之间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将讲述内容清晰、完整、生动、交错地呈现给幼儿,有助于幼儿形象地理解,激发了他们表达和表现的欲望。因此,我们希望以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讲述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通过多种创新手段来指导幼儿,进而解决讲述活动中的难点,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