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难因探析

    朱可

    摘 ? ?要:有关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对学生知识储备的了解、思维习惯的分析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衔接颇难之处,这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会影响学生高中学习的经历。如浙江省《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写与高中历史教材有脱节现象;初中历史与社会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理性要求不一样;学材取舍和能力要求都有较大不同。我们只有正视这些现状,才能真正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初高中衔接;教学现状

    初高中教学衔接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对广大历史教师来说已是耳熟能详。但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这一课题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内容高度浓缩,与初中衔接的内容也很多。如何把握好衔接的角度、深度和广度?这些问题不解决,会对刚入高中的学生造成学习困惑和认知障碍,从而影响他们的历史认知与学习兴趣。因此,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结合浙江省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现状,谈一些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敬请方家指正。

    一、教材编写有脱节

    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创造熟悉的历史情境,铺垫基础的历史知识,为学生学习思维的展开创造条件。因此,教材编写者应该源于如下的思维定式: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高中可以略讲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有初中的历史知识作铺垫,缺少知识铺垫的学习必然是无根之萍、无本之木,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但仔细解读新版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我们发现,初高中的教材编写是有脱节的。

    (一)呈现内容不一致

    初中历史教材的涵盖面广但知识浅显,而高中历史教材的概括性强且表述艰深。这给衔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如全国通用的初中历史教材根本未涉及“井田制”,而井田制属于高中全新的学科知识,本身较为难懂,但教材只用了“井田制是基本的土地制度。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寥寥数语,这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制度?它对商周(主要是周)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教师要通俗易懂地帮助学生理解井田制,也是颇费周章的。对浙江的学生来说,其衔接难度更大。这是由于浙江采用的是《历史与社会》教材,教材的综合性是一大亮点,学生的视野较为开阔、史地交融使学生综合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但综合性也带来了知识缺乏体系、内容较为跳跃的缺点。《历史与社会》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课共有三个子目:早期国家社会、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第一目“早期国家社会”与高中“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相对应,根本没有涉及“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内容。很明显,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没有系统的知识储备,换句话说,这部分知识是无法进行初高中衔接的,教师必须作较为翔实的补充,这就要花费不少的时间。

    (二)编写风格不一样

    初中的教材呈现基本是“以点带面”,着重于重点内容的介绍。如北京人,河姆渡、大汶口、良渚等文化遗址,远古的传说和夏商的建立,但知识体系的架构、学科思维的方法以及史料选取的意识等则是相对欠缺的。而高中的教材更加强调历史的阶段特征和历史结论的分析推论,知识呈现更为系统,它对知识的储备要求更高。“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历史初中几乎没有涉及,但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却是如此表述的:“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取代。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他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有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上述短短几行字,出现了五种文化遗址,内容极为丰富。初中历史教材(含《历史与社会》)皆未提及大汶口文化,高中教材在这段话前提到了几句仰韶文化,它们有什么特点?又是怎么被龙山文化所取代的?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是哪一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象征?在一节课上要把学生以前学过、没学过的内容进行有序、有效的铺垫,是颇有难度的。

    二、教学现状有误差

    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相对较弱,感性意识较强。因此,当前的初中教学较为注重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四人合作小组的学习方式、故事会以及各种形式的讨论,这些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将僵化的学科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教学情境,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但形式重于内容的课堂教学呈现、感性重于理性的学习方法引领,明显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延伸与拓展,也与高中的教学相脱节了。在初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学习的问题明显缺乏思维含量,根本没必要合作;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一问一答式的浅层提问贯穿全课;为吸引学生的兴趣,把民间传说、电视剧作为教学素材,把历史进行趣说,甚至胡说。一旦进入高中,遇到相对严谨的教学方式和复杂的学科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初中历史成为考试评价的“试验区”。很多地区对初中的历史(含《历史与社会》)进行考试评价改革,对历史实行开卷考试。严格意义上说,开卷与闭卷只不过是一种考试形式,各有所长。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开卷考对历史学科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需要知识的积淀——只有积淀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推论。我们都清楚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凭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你不理解他统一六国的史实以及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你怎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要知道“秦皇扫六合”,奠定了中華帝国版图的基础,他开创的政治体制更为延续上千年——所有的历史解释都是建立在一定史实的积累与理解基础上的。由于学生对开卷的考试理解有偏差,造成他们学习过程中只记教材页码,不记具体内容,给高中的学习留下知识不足的缺陷,也给初高中衔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还有,现在普遍实行初高中分离的制度,造成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的教材与教学现状,高中教师同样也不了解初中的教材与教学现状,这就给初高中教学设置了衔接的障碍。笔者担任初高中历史教研员近20年,一直借助杭州市中学历史教学年会这一平台,实行初高中教师同堂上课、同堂交流,相互了解、取长补短,目的也是希望为初高中衔接尽一份力。

    三、学能要求有不同

    鉴于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对初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初中教师往往会把历史知识通过直观的历史画面、活泼的情境营造、丰富的活动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养成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挖掘历史的社会与教育功能。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知识往往以点带面,通过对重点教学内容的学习,形成历史的阶段理解。如通过对北京人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古人类在原始人群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对半坡与河姆渡遗址学习,了解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情况。而高中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不光要求学到新知识,还希望从已知的历史知识中寻求基本的规律性认识和合理的分析推论能力,形成基本的史学观点和历史感悟。

    高中教师往往会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精心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启发引导,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分析中掌握枯燥的历史知识。这既挖掘了学生的思维,又丰富了教学的内涵,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学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把知识的真谛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素质。不同的能力要求,会造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多学生一到高中就会感觉不适应,觉得高中的历史课枯燥,不如初中历史课听听笑笑,富有趣味。他们不清楚历史的味道就在于从枯燥的历史史实中,发现蕴含其中的深刻哲理。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衔接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思维习惯,做好铺垫。对浙江的师生来说,这个衔接的任务可能更重。因为浙江不仅采用《历史与社会》教材,而且还倡导综合教学,八、九年级的历史课有很多是地理、思品教师在上,虽然这些教师非常努力,但“隔行如隔山”,对学科的理解毕竟会同专业出身的教师略有不同。如概念如何解读?观点如何提炼?史料如何剖析?这更需要初高中的衔接。

    初中的教材教学资源相对单一,除了“问题思考”“知识拓展”外少有其他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而高中教材教学形式多样,仅让学生自学理解的就有“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学习聚焦”“思考点”以及“历史纵横”等栏目,还不包括文中的图表以及文下的注释。这些资源理论上都是很好的衔接点,但如何衔?什么时候接?必须有所考虑。同时,初中教材的语言表述较为平实,涉及的专业术语、概念不多,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高中教材以纲要为名,文字虽然简练,但涉及的概念却非常多,这些概念有些初中已学,有些属于全新的学科知识,以该课第四页最后一段文字为例:“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与部落联盟。考古发现,这个时候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此段文字涉及的概念之多,大家已经一目了然。要让学生理解这一历史的发展趋势,不仅需要有概念的解读能力,还需要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相关知识作铺垫,否则只能记忆,不会真正理解。

    此外,高中的新教材即將全面推广,高一的《中外历史纲要》每册约30节课,每周只有2课时,在如此紧缺的教学时间中,完成如此复杂的教学任务,不重新研究初高中衔接的话题,必然会造成教学的脱节与认知的困难,甚至会产生高中历史学习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今后对历史的理解。因此,必须研究衔接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对知识储备的了解、思维习惯的分析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