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的三个策略

    沈坤林 陈忠诚

    摘 ? 要: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就单篇文本的学习而言,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可以采用如下基本策略:还原情境,引领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悟;沉入细节,引导学生在品析中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既入能出,引领学生在多元探究中读出自我。

    关键词: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策略;《赵一曼女士》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计了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作品内容、形式和学生認知水平、学习兴趣等因素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与学,有其一定的特殊性。鉴于“教师都应该会教一篇篇的课文,然后一步步扩展到一个个学习任务群的建立与落实”[1],本文拟以小说《赵一曼女士》(节选,作者阿成,文本见2018全国高考语文卷Ⅰ)单个文本为例,阐述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还原情境,引领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悟

    涉及革命者奋斗、拼搏乃至壮烈牺牲的作品,往往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来说,难免有一定程度的隔膜。教学时,教师作必要的背景交代是应该的,但是在学生接触作品前过多地进行“时代背景介绍”之类的操作,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作品的兴趣。因此,理想的状态是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让他们沉入到作品的特定情境和氛围之中,亲身体验作品的魅力,从而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和真实的人生感悟。

    《赵一曼女士》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学生在初读时,就能感受到这位烈士的伟大与壮烈,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敬仰之情。比如文中引用的赵一曼烈士给其儿子的遗书,语言朴实、情真意切,作为革命战士的坚强与作为母亲的慈爱尽在其中。但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赵一曼是真实存在的革命烈士。所以,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如设想当年赵一曼女士边写边念的情境,也可以设想其写完后站在灯下想象孩子深情地读信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诵读中,学生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赵一曼女士就义前因不能养育儿女的遗憾之情和为了国家民族牺牲自我的决然态度。

    在朗读节选内容并有所体悟的基础上,为加深学生的体悟,教师还可补充小说中的另一封信:

    亲爱的我的可怜的孩子:

    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今天这样不幸的最后,谁又能知道呢?

    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担任教养的人。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人,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啊!

    母亲也没有可说的话了。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

    1936年8月2日

    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同时,引入真实的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工作。临行前留下与襁褓中的儿子的最后一张合影。1935年10月,赵一曼被捕,日军为了从她口中得到情报,对她用尽酷刑。她连真名都没有招供,牺牲后的20年里没有人知道她的存在。1936年,工作人员在整理日军审讯档案时发现一张潦草的遗书,后经多方调查,是赵一曼所写,立即通知其儿子陈掖贤。陈掖贤看到母亲遗书后,几乎哭倒在现场,用钢笔在左臂刺上“赵一曼”三字。这三字,直到其去世时仍然深留手臂肉中。

    这时候,再让学生来朗读,便能产生更好的效果。这样,学生在活动体验中,便能更好地体验英雄牺牲前对其孩子的绵绵不舍与殷殷期望,进一步领悟其为了革命事业视死如归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及其精神和信念在下一代身上产生的影响。

    二、沉入细节,引导学生在品析中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与一般的文学作品相比,更倾向于以人物为表现对象,即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作品主题。学习这样的作品,可以通过细节品读,走近人物,进而理解其意义和价值。

    在一般的教学或测评中,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是归纳、概括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但若要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仅靠归纳与概括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深入细节,通过联想、想象、对比等方法,使人物在学生心目中变得鲜活、可感可亲。

    如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这一句在文中有提示、概括的意味。要具体理解,还要结合具体的细节。如在高考测试中,答案概括说到她情趣不俗、文雅浪漫、智慧过人、意志坚定、从容淡定、理智沉稳等,虽有细节提示,但均没有展开。学习时可以引领学生沉入到相关细节中去品味。

    概括的要点之一就是,在初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细节品读得出,而不是如有的教师那样作简单的提示或直接给出。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归纳概括,而是要让学生沉入文本,深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应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最为关键的策略。关于赵一曼的文人气质,教师可引导学生品读下面这一段: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该段中“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这一细节,充满画面感,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温馨美好的环境,可是,这是在警察看管的病房,花的美好与现实的严酷,更突出了赵一曼女士的情趣与境界。

    在品读中,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文人气质”以及它往往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一说丁香在古今诗文中有着怎样的意象。但教学不应止于此,而应结合文本细节品味。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结合《金岳霖先生》《平常的沈从文》等文章,在更好地体悟“文人气质”的同时,深入体悟赵一曼女士的“文人气质”与“军人的冷峻”的自然融合。这样更能感受到革命者作为普通人、普通母亲的个性气质与作为战士所具有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如此,不待教师“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敬仰之情。

    三、既入能出,引领学生在多元探究中读出自我

    引领学生深入体悟人物的革命精神、革命人格和爱国精神等,除了用朗读、品读等语文的方式让学生入乎其内、接受熏陶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理性的参与。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跳出文本,与文本拉开适度的距离,在探究艺术手法的同时发掘作品的深层内蕴,换言之,通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来“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有情感的熏陶,还须有学生自身理智的参与,从而读出自我,读醒自己。

    深入探究可以从文本自身的艺术特点出发,因为优秀的作品,总是靠艺术魅力来感染读者而不是用说教来影响人的。比如《赵一曼女士》的最大特色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学生读懂了这一艺术效果,就能明白自己被感动的原因,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价值。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叙述人,用“我”亲身查阅档案等叙述,可以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同时把烈士的英雄事迹与现实的场景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既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更表现了当代人对她的尊敬之情,从而凸显了其精神的当下意义。而小说细节的一些虚构与文献资料的灵活使用,让人更为信服。

    深入探究,还可以从文本出发,联系相关背景、关联文本,在联想和比较中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进而提升理性认知水平。比如,就补充引入的材料设置探究任务:

    联系小说相关内容,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陈掖贤在左臂刺上“赵一曼”三字这一行为的看法。

    年轻人容易被感动,但也容易感情用事。这一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进一步解读赵一曼的遗书中理解其情感与理性的力量,再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可以更好地理解陈掖贤的这一做法并非一时冲动之举,而是其对母爱以及对母爱的期望的真切感悟和深刻理解。

    总而言之,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学习,要基于对作品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在理解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意义的认知,更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全面探究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其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当下意义,从而实现这类作品学习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福楼.有了“任务群”,也要教好单篇课文[J].语言文字报,2018-7-20(5)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