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思路与措施

孔祥云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不仅是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基础课程,而且也是清华大学实现其“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卓越贡献”的办学宗旨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本文拟对如何开设好这门课程的基本思路和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一、开设好“概论”课的基本思路
1.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的定位
准确把握“概论”课的性质和任务,明确课程定位,是上好这门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高校开设“概论”课,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本课通过系统地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形成与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增强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与时俱进,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能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重大现实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必须明确“概论”课的主题和主线
“概论”课绝不是原来高校开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简单相加,也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板块结合,而是通过整合,突出了它的主题,明确了逻辑主线。“概论”课的主题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主线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据教学大钢的要求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构建“概论”课的内容体系必须要体现“四个一”与“三个结合”的基本思路。
以“四个一”作为构建“概论”课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框架。一是贯穿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所体现的与时俱进的精神,贯穿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是其全部观点的精髓。“概论”课各章节的内容都要体现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二是围绕一个主题。始于毛泽东探索的、由邓小平开创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三是突出一条主线。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构成“概论”课的一条主线。四是把握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它初步回答了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讲授“概论”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
将历史和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更好地实现思想理论教育课的功能。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概论”课的内容应内含三个要素:历史、理论、现实,并要将三者有机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离开了历史的视野、历史的思考、历史的经验,就失去了牢靠的基础,因此,只有从时代的变迁、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着手,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才能真正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和历史根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开了理论视野,就没有了灵魂,历史也会变成一堆散乱的资料。在设计课程理论体系时,应力求不从概念、原则、结论出发,而是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事实出发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揭示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及其本质。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根本方针。这里的现实就是指当代世界与当代中国的现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鲜明特征是它的实践性,如果脱离了现实,就失去了任何的价值,只有将理论与现实很好结合起来,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有用。
二、开设好“概论”课的主要措施
1.以专题形式构建授课内容,正确处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
作为本科生,“概论”课重点解决的是理想信念和思维方法的问题,如果过多注重课程的教材体系,势必会影响教学的实效性。为此,需要正确处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在强调教材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可打破教材章、节、目的限制,以专题形式构建授课内容。所谓专题讲授是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相关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内容有机结合设计出的专题教学形式。根据“概论”课教学大纲和国家统编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准备设置12个专题。(1)导论:为了21世纪的发展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重大理论成果;(3)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经验(5)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0)全方位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专题的设置上,必须突出教学重点,要着重把握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即“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把握好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以及邓小平关于“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指导精神;必须按照以学生为本位的指导思想调整教学内容,做到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遇到的现实问题,符合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特点。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避免空洞的说教,而且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笔者认为,讲好“概论”课必须将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方法融为一体,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利用上述教学方法培养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意识、探讨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提高能力的意识。
一是实施案例教学。将案例教学引入“概论”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所谓案例教学并不是在教学中简单用点例子,而是从一个或若干个真实具体的事例出发,通过学生课前阅读准备、课中师生共同讨论、课后总结收获体会等环节,使学生正确理解和准确掌握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的教学方法。
二是组织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适时地把学生认识不清、理解不深,但又是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交给他们作更深层的思考,通过共同讨论而获得正确认识。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3次主题讨论,要求全体学生都参加、每人都写出发言提纲,并作为平时成绩。课堂讨论决非是无足轻重的一般性的教学手段,而是一种研究型教学活动,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因此教师要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并及时给予正确引导。
三是运用电化手段教学。多年来,我们根据教学需要,采取“跟着镜头走”的办法拓展教学空间,除了精心制作优美的PPT以增大教学信息量、减轻学生记笔记的负担外,主要精选了信息新时代感强、具有时代性和说服力的电视专题片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目前已积累有关录像资料两万多分钟。我们除了利用晚上课余时间请学校闭路电视配合每周教学内容滚动播放录像的形式外,主要是授课中的随时插播,这种形式受到学生欢迎。
四是开展网络教学。近年来,我们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学堂,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学堂”设置的电子教案、课程信息、问题集锦、教师答疑、师生讨论、教学资源等栏目,开展师生对话交流,不仅学生可以查看教师上传的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案和各种参考资料,而且师生可以畅所欲言地共同探讨热点、难点问题,使本门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增强。
3.加强实践教学,构建“概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各部门的重视,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而且需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和长效机制。为此,对如何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持之以恒开展实践教学,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估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继承优良传统,并结合新时期的新特点,探索了具有学校特点的多种实践教学模式,但在主观认识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倾向,没能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把实践教学看成是课堂教学之外的“辅助性工作”,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和指导。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化、拓展和延伸,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实践教学,必须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之中,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明确的时间和任务要求,并规定学时学分。
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我校“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虽然坚持了10年之久,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受学生人数多、实践教学经费不足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接收学生的实践活动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应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建立若干个较为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长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现在,我校的课堂教学虽然已有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和教师激励政策,但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如何切实建设好一支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如何在全体教师中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水平,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我校已经制定了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初步计划,准备在2年~3年内,至少保证每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准备把参加和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入工作量,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
4.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化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我校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证明,采取“小组论文+小组答辩”的方式,学生不仅在协作精神、动手能力、理论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现在承担“概论”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功,具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素养,并要系统、整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重大理论成果。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使教师进一步适应新的课程设置的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一要加快“概论”课教师的人才引进,扩大队伍。二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容,深刻领会教材的精神,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尽快熟悉和掌握新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深入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三要在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上下功夫。本次新课程的设置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提升和二级学科的设立同时进行的,这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搭建了一个学科平台,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稳定和长远的发展,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科建设为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在科研上下功夫,以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去支持教学工作,才能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张 敏]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