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汉语判断句的再认识和判断
苏教版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文本研习”第3题,要求:翻译下列句子,想一想要注意哪些问题。其中有一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教参分析这句是判断句。笔者不敢苟同,所以引出对文言判断句的再认识和判断。
一、对古汉语判断句的再认识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某一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而古汉语判断句是在这种思维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句式特点。
1.判断句的定义及演变
古汉语判断句三种主要定义(来自百度百科):
(1)王力《古代汉语》:“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2)郭锡良《古代汉语》:“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
(3)朱振家《古代汉语》:“判断句是用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表示判断的,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
这三个定义大同小异,指出判断句的三个特征:(1)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2)对主语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3)谓语和主语是同类关系或类属关系。
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和灵活运用,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判断句,比如:
(1)谓语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2)主語与谓语之间并非简单的同类关系或类属关系,如: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比喻关系)(《谏太宗十思疏》)
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凭借关系)(《报任安书》)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因果关系)(《庖丁解牛》)
邻之厚,君之薄也。(假设关系)(《烛之武退秦师》)
2.判断句的形式
(1)用助词 “……者,……也”“……,……也”“……,……者也”等作判断句的标志,这是标准的判断句。
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用一些副词加强判断语气的,如:即、则、乃、诚、固、素、必等,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
①按诛五人,即今之傫然在墓中也。(《五人墓碑记》)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③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⑤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⑥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⑧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3)无形式标志的,根据语意来判断。
①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
(4)用动词“为”表判断的。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五人墓碑记》)
(5)用动词“是”表判断的,比较少见。
①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陋室铭》)
②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3.判断句的功能
判断句的结构一般比较短小,承载的信息也不丰富,它是在语境范围内对人、事、物的属性、特征、性质等做出判断。判断句的功能如下:
(1)对人、事、物的籍贯身份、性质、特征等做出判断。
①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报任安书》)
③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⑤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2)对人事及行为的性质、特点做出判断、评判
①方其破荆州……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
②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④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3)对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作出分析判断。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因果关系)(《庖丁解牛》)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比喻关系)(《荀子·哀公》)
③夫战,勇气也。(凭借关系)(《曹刿论战》)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条件关系)(《烛之武退秦师》)
4.判断句的分类
(1)肯定判断:是判断句的主要形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否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六国论》)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3)疑问判断:用疑问语气做出判断,有的有问有答,有的不需要回答。
⑦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论语·微子》)
⑧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⑨子非三闾大夫与?(《渔父》)
⑩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二、对判断句的判断,不能只看形式,更要看句意
1.下列句子不能叫判断句:
(1)形式上有“……者,……也”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者”作助词,表提示、停顿:(1)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語后,引出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如“人所以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韩非子·外储说右下》);(3)放在时间词的后面,补足音节,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4)用在一个小句后面作提顿,多数表示假设,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第一句中的“者”显然是用的是第二个意义;第二句中的“者”,是助词,表提顿,不译;第三句中的“者”,是代词“……的人”,与“也”不构成判断。
(2)有“为”字出现在谓语的句子。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打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
这两句中的“为”和作判断词的“为”形式上很像,但“为”表判断的句子,一般是独立成句,结构简短,对人、事、物的属性、性质、特征等作出判断。第一句中的“廉颇为赵将”,在句中表示叙述,是完整句意的一部分,这个“为”字应该译为“担任”。第二句中“实为狼狈”,是对进退两难的处境的描述,而非判断,这个“为”可以翻译为“是”,有强调的作用。去掉它,不影响句意的表达,但影响四字句的结构。
2.下列句子的“是”不是判断词
(1)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2)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是”作为判断词,是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的。从战国末期开始,“是”已经由指示代词演变出判断词的用法,到了汉代作为判断词“是”的使用才比较普遍,但仍有一些判断句是靠句末的“也”帮助表示判断语气。一直到魏晋时期,判断词“是”的用法才完全成熟。这三个句子是判断句,但不是用“是”构成判断,“是”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
最后回到开头提及的句子及《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其他几个类似的句子: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这三句不是判断句。其中“所以”是表原因的。“者”是助词,用在句子后面,表提顿;也可以看做用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或解释(这样理解与“所以”的意义有重复之嫌)。其实第一和第三句,从病句的角度来看,两个“以”也是多余的。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文言虚字.1963年.
[2]徐坤宇.浅谈系词“是”的演变.
王霞,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