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李新宇 孟庆春
北京印刷学院在“十五”期间教学培养计划中就明确提出,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明确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形式分模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目前,学院人文素质公选课初步形成系列模块,第二课堂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人文素质及增加相关实践经验和技能提供了平台,逐步建立健全了制度体系。
一、基本经验
1.学院各级教学及行政部门通力合作
“十五”期间,我院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推进得益于对国家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的落实,学院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认真工作、积极配合。人文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自身素质和公民道德,并非一门或几门课程及某个部门的努力所能完成,也非一朝一夕可见成效的工作,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2.多种途径相互结合共同推进
学院积极拓宽素质教育的途径,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课与讲座相结合、接受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素质教育课程及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使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创新教育平台、文化素质教育平台、社会实践教育平台的设置及运行成为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3.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改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提升教师授课艺术,是人文素质教育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可忽视教师素养和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引导。
二、存在的问题
1.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需进一步提高
除了加强人文课程的建设、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外,学校应通过教学方式的调整和改进、校园的人文环境文化氛围构建、教师的人文知识与素质的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将人文知识、人文现象、人文感受内化为人文素质,再外化为人文形态,将人文精神表现在自身修养、气质及言谈举止上。
2.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丰富性及有效性有待提高
人文素质模块课程数量较少、分类不明确、审核不规范,没有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研究、管理、协调。部分课程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方法有待创新。师资数量不足,没有形成涵盖文、史、哲知识结构的教师梯队。与一些综合类、师范类高校相比,我院没有兼容文、理、工、管和艺术等多门学科的天然优势,并且校区分散、缺少人文积淀,欠缺浓厚的文化、人文底蕴和氛围,加上印刷包装机电等强势专业极强的专业性倾向,校园文化中理性、逻辑的气息偏重,感性、形象的韵味不足。
3.课程实施、评价管理体制与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学校规定学生选修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分较少,没有足够的、供全院学生选修的人文课程,没有设计、规划学生必须选修哪几个模块的人文素质课程。课程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也不健全,课程的评价、实施、研究、考核等工作没有专门机构组织实施。
4.第二课堂的开设及管理有待加强
学院利用第二课堂辅助第一课堂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虽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第二课堂中许多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的不固定,对学生的量化考核与完整考勤记录有难度;活动内容、讲授内容的相对固定和枯燥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大打折扣;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支持力度和参与教师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使得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此外,需要加快、加大校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速度与力度。管理与考核制度的建立健全、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与丰富、指导教师的管理及教师积极性的调动、活动本身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等问题也有待继续改进。
5.人文素质课程仍需与专业有效结合
人文素质课程所蕴含的知识与技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能在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结合的同时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素质,因此,我院的人文素质课程有待与专业更有效地结合。
三、“十一五”期间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构建途径
学校要办成集科技与人文、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教学型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中,观念改革是先导,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
1.基本理念与建设思路
我院为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应力争做到“三注重”、“三提高”、“三结合”,即: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提高大学生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素养特别是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品位特别是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相结合,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
成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门机构,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划与建设,通过科技与人文结合、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体验结合、第一课堂灵活讲授与第二课堂多样活动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感受结合、人文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等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沟通来搭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由外在到内在(人文知识的学习到人文素质的培养)、由内在到外在(人文素养的提高到人文形态的外化)完整意义上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升华。同时,在课程设置、实施和评价等过程中,注重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最大的空间和自由,让师生在把握主导方向的前提下灵活安排、自主发展。
2.总体目标
我院提出,经过近5年努力,成立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机构,逐步完善课程模块的构建,力图实现学生从相应模块中选修人文课程学分达到10学分。推进第二课堂的开展,完善第二课堂的模块建设和管理方式,实现学生的人文知识有所增长、人文素养进一步提高。
3.解决途径与策略
第一,优化课程方案,设定开课方式。人文学科课程方案的设置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学科课程设置不仅关系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更会影响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课程设置上,遵循系统的课程致用、科学设置的思路,防止出现课程开设的随意性、盲目性现象。在课程选择上和大纲教案审核上要注重其基础性、普及性,防止出现降低要求、删减较深层次内容的专业课程直接用于人文素质课程的做法,鼓励教师树立以生活实际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模块设置的意识。
基础型课程可开设“大学语文”、“中外文学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外哲学导论”等。扩展型课程可开设“演讲与口才”、“影视艺术鉴赏”、“中外文学名著鉴赏”、“应用文写作”、“美学原理”和“科技哲学”等。可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基本素质与技能课程和普通课程。文学文化类课程、历史哲学类课程为核心课程,心理素质类课程、写作类课程、职业道德与素质类课程为基本素质与技能课程,其他为普通课程。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兴趣爱好指导学生选修相关课程。此外,学校应鼓励教师开设适合各二级学院的、与本专业结合的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如“印刷史”、“包装美学”等课程。
开课方式可分为必修课、公选课。其中必修课是指人文类专业(编辑出版、广告、文化产业管理)所必须开设的相关课程,如“中外文学史”、“中国文化概论”。公选课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发挥教师特长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但必须在给定模块中进行跨模块选择。学时、学分比例分配,原则上必修课每门不少于30学时,公选课不超过30学时,人文素质选修课程不超过30学时。达到30学时的课程,每门两学分,30学时以下为1.5学分或1学分。4年中,学生学习人文学科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10学分。
第二,构建课程模块,改进教学方法。我院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包括3个层次、7个模块。学生要在7个模块中任意选择4个模块的相关课程,所选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10学分(其中文学艺术类模块必选4学分,心理与职业教育类必选两学分,其他模块任选4学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类型课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参与,鼓励学生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标新立异,促使学生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第三,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构建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紧密结合学院实际,在原有基础上与学生处、团委合作,进一步健全完善与第二课堂活动相关的制度,整合与拓展资源,设计第二课堂活动亮点。与社科部共建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保持已有活动的同时,开辟新的活动领域和主题。改原来的必修学分计算方法为自由选择的方式,采取弹性考核方式。开设第二课堂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为了考核而开设。所以,考评学生的方式采取加分不减分的方式,根据学生自愿参加活动的相关证明和获奖等级加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至于出现学生为了考勤而弄虚作假的现象。二是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置身于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感受到一种科学与人文的气息,获得美的感受与熏陶,激发起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力量。
第四,加强内涵建设,实行导师制。将原有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重新整合为7个模块,增设一批新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人文教育核心课程旨在更加坚实地奠定全体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并对其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起到以纲带目的示范作用,在扩大课程数量的同时,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各个模块核心课程应全部由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领衔开设。为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学校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每门通识课程的主要内容、目标、运用领域、科目大纲、参考书目、考评形式、相关资料等。
4.推动机制与保障措施正确引导,全员动员
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程度,改变重专业轻素质、重科技轻人文的观念,认识到没有一流的人文教育就不会成为一流的高校。事实证明,学生的成长成才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缺乏职业操守、心理素质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支撑,尤其在人文素质相对较弱的理工类院校更应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只有如此才符合学院科技与人文、文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办学宗旨,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才能增强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和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心理素质。
加强领导,建立专门机构,树立明确而有个性的教育理念。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宽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健康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院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应在大同中见个性,侧重于道德教育、生活教育和人格教育。目前,我院人文素质教育由学校教务处统筹管理,包括课程开设、选课报名、教师安排、资源配备、学生评定、活动组织、成绩管理等,而课程教师的编制、考评主体在院系,因而有时难以进行考评和监控。所以,除成立由主管教学、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及社科部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外,还要设立专门的人文素质研究机构及独立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机构成员应包括学校领导、各院系领导、社科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专门人员和资深教授及学生代表,共同分工协作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和课程的设置、安排、协调及意见反馈。该委员会应是个跨学科、跨部门的机构,这样有利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系际沟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加大投入,鼓励开设人文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讲座以及第二课堂的建设不但需要大力宣传和鼓励,而且还需要相关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对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不但应在课时津贴及考核奖励方面有所体现,而且在评职晋级的政策上也应给予倾斜,要鼓励教师开出符合规范和要求的人文课程。
改进评价制度,完善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课程实施与评价,如成立课程开设与实施委员会、课程评价与考核委员会,委员会由人文素质研究机构组建,涉及部门包括社科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及各二级学院,这样可以比较全面深入地进行课程的改进和评价。此外,还应建立健全较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档案体系,将调整后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块纳入培养方案,指导学生按要求、跨模块选修课程。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责任编辑:张 敏]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