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巧妙训练学生口语

    刘春霞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口语交际目标都有互相联系非常紧密的内容,以高年级为例:阅读教学中有“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有“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这就是两者的切合点所在。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具体文本巧妙安排口语交际训练,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需要,而且还可以使阅读和口语交际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在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课例中,就有不少这样成功的范例。

    【案例一 《桃花心木》教学片段】

    师:对于林清玄在这篇文章当中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调查以后发现,70%左右的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读懂了,而30%的孩子觉得自己还似懂非懂。我想特别请这30%读得似懂非懂的孩子把你们读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个道理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

    生:林清玄告诉我们的“不确定”的生活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

    生:人为什么要在不确定生活?

    生:为什么要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师:在语文课上能够滔滔不绝地说,那是一种能力,而能够安安静静地听,那是一种修养。学语文光有能力是不够的,要有修养。来,你慢慢地说。

    生:为什么要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师:是的,人的思考只有转化为语言的时候,它才开始变得开始清晰起来,你越能够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越表明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深入。你看,这个孩子提了个非常好的问题!他说,为什么人只有在不确定的生活当中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其实,他的思考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学习就要取长补短,顺着他这个思路,谁又能发现问题?

    生:人为什么在不确定中才能独立自主?

    师:你看,这又是个问题。你们刚才有一半的人读得似懂非懂,似懂非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把这个似懂非懂讲出来。其实当你把自己读得似懂非懂的问题说出来的时候,问题的一半已经被你解决。好,又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顺着这个思路,谁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生:人为什么要在不确定中才能转化能量?

    师:作者林清玄告诉我们,在不确定中就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然而,我们要问的是这是真的吗?真的只有在不确定中才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吗?这是个问题。好,我在画最后一个箭头,期待着你们的问题。

    【赏析】

    王老师在教学中,不是凭经验进行简单的判断,而是借助课前开展的书面调查结果来发起话题,以部分孩子(30%)表示读不懂课文所讲的道理为切入点,也就是抓住了课文要表达的道理,要求学生把读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或者理解这个道理需要什么帮助。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使存在问题的学生迅速回到课前学习的情境中,回顾自己不懂的内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不懂,另一方面也促使表示读懂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以便在有同学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这样的问题,看上去是指向不懂的学生,实际上是能够起到调动所以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无疑是一个精心设置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的目的就是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以从中获得进一步指导的方向。

    在学生说出问题的过程中,王老师既重视语言训练又重视思维训练。首先,在有三个学生接连不断地说出类似的问题后,王老师告诉他们课堂上不仅要有滔滔不绝地说话能力,还要有修养——静静地听、慢慢地说;也就是要求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对别人已经说的问题不再重复,只说别人没有说的或者表达不够清楚的地方;并在学生后续的发言中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其次启发学生思考需要用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达,才能把问题说清楚;当学生确实“提了个非常好的问题”时,教师在点赞的同时,用复现来阐释所提的问题好在哪儿,并又一次引发了教师的点拨思路,进而形成新的师生互动。于是,王老师鼓励学生善于取长补短,借鉴别人的思考与思路去进一步发现新问题,而学生也真的不断说出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就这样,随着学生不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王老师借助引领也揭示出教学的目的所在:“你们刚才有一半的人读得似懂非懂,似懂非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把这个似懂非懂讲出来。其实当你把自己读得似懂非懂的问题说出来的时候,问题的一半已经被你解决。”换言之,这个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要学生从中学会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往往是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王老师不是让读懂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而是抓住读不懂的学生说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并通过梳理学生不懂的问题来确立阅读教学的重点或者主问题,借助不断地引导,使学生的问题得以逐步深入与聚焦。同时,王老师又通过让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不懂的问题,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形成一种互相交流、互相借鉴的学习场,真正让口语交际融入阅读教学之中。这种交融的结果正如王老师所称赞的“这是真正的学习,这是真正的灿烂的思维”。

    【案例二 《与象共舞》教学片段】

    师: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师:从字面上看,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是人和象一起跳舞。

    师:好的,和大象一起跳舞,是吗?(在课题下板书:和大象一起跳舞)但是,假如把题目改成“和大象一起跳舞”,好不好?

    生:(自由應答)不好。

    师:为什么?不就是同一个意思吗?它怎么就不好呢?

    生1:我认为那样的话就有点唠叨。

    师:唠叨,显得啰嗦。你的意思是题目要——

    生1:简洁一点。

    师:简洁一点,说得好,绝对是个真理!孩子们,假如请你来写这个题目,注意了,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并且你没有看到过咱们这篇课文,你会写些什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