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 要:信仰是协同尽可能多的人自觉地为共同的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柱,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共同信仰所产生的凝聚力来维持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历史的变迁、经济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必然会影响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更影响处于人生观及价值观塑造和形成期的大学生。公安院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肩负着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使命,应树立对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信仰;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们特殊的警察身份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分析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及信仰缺失根源,加强公安院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時代意义。
  关键词:信仰;公安院校大学生;信仰缺失;信仰教育
  一、绪论
  信仰是人们“对于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准则”(《辞海》)。信仰是指生活于特定社会环境中并由其特定的社会、文化特质所塑造,用以指导某一个体或某一特定群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具有统摄力和内在约束力的稳定的价值思想和价值承诺。信仰是人们最为基本的精神现象,指导社会成员其他一切意识形态的形成,信仰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没有信仰就没有精神家园。在大学生活中,当一些同学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有时会陷入绝望的境地,如果没有一种力量来支撑自己,人就会垮下来。信仰就是这种力量,它能带领人们战胜困难和挫折,取得成功。
  信仰在人类发展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价值观的灵魂是其他任何意识形态无法比拟的。
  第一,信仰的支柱作用。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体现了人的向往和追求,决定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信仰能激发人的斗志,激励人们迎接各种挑战,使人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能够不畏险阻,为实现目标和理想艰苦奋斗。我们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抛头颅、撒热血,创立了新中国,这说明信仰的支柱作用能催发人奋发进取的斗志并取得成功。
  第二,信仰的凝聚作用。信仰是人的认识、观念、情感的整合,共同的信仰能使我们团结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理想而奋斗,在奋斗中人们凝聚在一起。邓小平说过,根据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认为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的,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正是因为信仰,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以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从苦难走向辉煌。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第三,信仰的指引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方思想的渗入,社会主义市场的确立,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这种特殊的社会时期下,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断蔓延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同时,现在社会充斥着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现象,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可能会对社会产生迷茫,因此能够消除这种顾虑,信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大学生找到归宿,是心灵的港湾,使大学生们产生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辨别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大学生们起到了指引作用,使其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及其对他们价值观的影响,笔者对四川警察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68份,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67份,且选取大一、大三为公安专业,大二、大四为非公安专业,便于分析公安专业与非公安专业学生的信仰状况,共回收有效问卷250份,有效回收率93.28%。收回问卷后,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1.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的性别。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人数占总数的44%,女生占56%,而在所有男生当中,有信仰的男生为41.8%(46/110);女生当中有信仰的占所有女生的38% (53/140),这表明:在被调查的群体中,性别差异对有无信仰有一定的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男生较女生较有信仰。
  (2)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为了充分了解四川警察学院大学生信仰状况,笔者对每个年级发放了相同分数的问卷,由于回收的影响,稍有不同。大一年级收回有效问卷66份,其中有信仰的占50%;大二年级收回有效问卷58份,有信仰的占25.6%;大三、大四各收回有效问卷63份,有信仰的分别占39.5%、42.1%。
  (3)调查对象的专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公安专业学生中有信仰的占54.9%;而非公安专业学生中有信仰的仅占33.8%。这充分说明在警校,公安专业比较有优势,在塑造大学生信仰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4)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排在第一位的是共青团员,占了54.8%,共产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占了35.5%,群众占9.7%。其中,共青团员中有信仰的占34.1%(47/137);在群众中有66.7%(10/15)的学生有信仰。共产党员中有信仰的仅仅才占40%(33/83),出现了令人欢喜令人忧的局面:因为既然是党员就应该信仰共产主义,这一数据说明四川警察学院大学生入党缺乏足够的思想引导,其入党动机并非真正信仰共产主义而是有很多其它因素的影响,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信仰危机”的出现也在提醒我们,当代大学生出现“远离理想、躲避崇高”这样一些现象也正是因为缺乏信仰而造成的。如何使这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发生转变将是以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5)调查对象是否为独生子女。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独生子女占44.8%,非独生子女占55.2%。在独生子女当中,有信仰的占50%(56/112);非独生子女的有31%(43/138)。这一调查结果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独生子女获得父母全部的关心,父母对他们给予更高的期望,要求严格,而他们就更加努力追求人生目标,不辜负父母的期望。(6)调查对象的成长环境。在调查对象里,城镇户口占57.4%,农村户口占42.6%。在城镇人口中,有43.9%(63/143)的人有信仰,有信仰的农村人口占33.3%(35/107)。这一数据表明四川警察学院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或多或少受成长环境的影响,环境优越点的大学生较有信仰。
  2.公安院校大学生信仰现状分析
  毛主席曾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他所说的精神其核心就是信仰,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实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战略目标,其首要问题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信仰。然而,随着全球經济发展变化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1]民族宗教问题也逐渐突出,这使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认真研究和对待大学生信仰问题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重大价值问题。
  (1)从对信仰的宏观认识看,公安院校大学生是有理想和追求的一代,但也面临信仰缺失的挑战。在“大学生对信仰问题是否重要”、“大学生是否需要信仰”和“ 大学生对信仰有无”三个问题的问卷调查中,数据结果反映:有59.7%的被调查者认为信仰对他们很重要,有56.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他们需要信仰,这些都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对信仰的需要和对精神追求的渴望,从主体上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意识到信仰对于一个个体、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但是,在调查中,“有信仰的”只占全体被调查人数的39.4%,刚刚超过三分之一。表示“没有明确信仰”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38%,表示“不清楚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占22.6%。这些数据又说明,公安院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缺失和信仰迷茫,信仰这一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精神现象,在转型期的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从对信仰的微观认识来看,公安院校大学生“三观”的主流仍是积极向上的,但信仰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目前,公安院校大学生信仰呈现多元化特点,从对“你的信仰”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人信仰马克思主义,相对较少同学有宗教信仰、道德信仰、科学信仰及其他信仰,但值得关注的是有不少部分学生信仰金钱和命运。这一结果反映出,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呈明显的多元化态势,各种各样的信仰都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在当今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情况下,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大学生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对宗教信仰持谨慎态度,“三观”的主流仍是积极向上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信仰的学生中,有五分之一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而联系“大学生对‘信仰有无’”的调查结果,却只有极少一部分的人才真正有信仰。这说明,加强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信仰指导,加强科学信仰的宣传、教育和理论层面的建设显得非常迫切。
  (3)公安院校大学生信仰现状深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思潮和传媒等各方面的影响。当今大学生接受各种文化思潮、理想信念的机会增多,信仰深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思潮和网络媒体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影响信仰选择的原因”一题中,调查数据表明:26%的学生选择受家庭信仰的传统影响。比如,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主要受其家庭的影响,父母都是教徒,所以他们也随之信之;35%的学生选择受学校教育的影响;27%的学生选择受社会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积极的社会现实对大学生信仰形成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8%的学生选择受大众传媒和网络媒体的影响。可见,公安院校大学生信仰的建立,主要来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网络传媒等方面的影响,其中,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因此,加强学校对大学生信仰方面的引导教育显得颇为重要。
  三、公安院校大学生信仰缺失的根源
  1.现代市场主义经济的“逐利”思想侵蚀着校园文化
  改革开放30年来,现代市场经济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和发展。同时,计划经济时代的价值体系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迅速瓦解。以往,社会认为个人价值应该建立在为人民服务、为大众牺牲的精神上;当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价值观冲击原有价值体系时,社会认可的个人价值又转而与财富及社会地位捆绑在一起。[2]一旦财富、社会地位迅速瓦解,个人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人生价值也仅至于此。这种社会风气、这种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正影响着尚未入社的大学生。
  一方面,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便捷,思想及人生目标深受网络信息的影响。 大学生往往会把网络上成功人士或中产阶级的生活作为奋斗目标,承接他们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父母亲人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大学生。如父母常在耳边念叨:“某某多有出息,刚毕业一年就可以买车买房。”大学生受这些言语的影响,自然会把个人价值同财富、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读书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挣更多的钱”的思想逐渐深入头脑,之前所谓的理想、志向早已抛之九霄云外。驻扎在大学生心中原本并不牢固的“信仰”也就轰然倒塌了。
  2.沉重的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的“功利主义”趋向日益明显
  201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突破690万大关。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政府机构的精简,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调查表明,在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压力下,把“就业压力”排在第一位的占72.8%。[3]严峻的就业形势,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的“功利主义”趋向明显。据调查,公安院校大学生一方面缺少马克思主义信仰,另一方面却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毕业找个好单位创造条件的占49,6%,希望得到领导重视的占34,2%,有共产主义信念的只占8.7%,可以看出其入党动机明显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功利主义”不仅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必要知识的掌握,还影响了其个性特点的发挥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功利主义”使得大学生只关心实用,忽略了务虚。因此,诸如人生的意义、关于灵魂与价值则较少去思考,而激情澎湃、理想张扬恰恰是一所大学不可或缺的。正如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当“功利主义”逐渐吞噬掉大学生的理想气质,当“实用”已成为大学生选择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何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又何在?3.马克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信仰引导上的乏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但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偏重于课本内容的强行灌输和传授理论与现实剥离,甚至脱节。而一些传统的纯理论无法适应迅速发展的国际形势,教师的讲授过于“保守”,常常无法让学生获知正确的认知,也难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等指导思想淡漠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脱离实际,是空洞的,缺乏实践性。近年来,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不断进行改革,“互动式”教学被引入,学生的主体性被突出,从而对思政课的评价也逐年提高。但是当前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偏重于实践性与趣味性,偏重于学生的兴趣关注面,却忽略了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与初衷,忽略了其内在价值,因而在大学生精神信仰上的引导作用并不明显。
  4.大学生过于强烈的主体意识致使主流信仰缺失
  调查分析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对信仰问题主体意识的增强,表现为自我意识逐渐强烈,“是否信仰”、“信仰什么”、“如何信仰”等价值选择更倾向于从自我需要出发,关注世界、关心国事的激情洋溢的理想主义开始让位与切实的个人生活和对前途的权衡。于是,表现为人们常说的:当前的青年大学生更加“务实”。他们不再愿意从“社会需要什么”出发来思考问题,而更倾向于“我想要什么”的自我价值选择。[4]大学生在信仰的选择上也表现为随意性。致使信仰对象的多元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不足的潜在影响因子。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引导作用在主体思想的选择干扰下有所消弱。
  四、公安院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途径探讨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主要内容为“四信”: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学生信仰教育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为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求要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以提高能力素质为核心,以培育优良警风为保障,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的过硬队伍,确保公安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加强公安院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好未来的人生道路。
  1.以塑造精神家园为宗旨,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和传媒相结合的现代信仰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信仰的形成,除受大学生自身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传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应该将家庭、学 校和社会及传媒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现代信仰教育新模式。
  信仰教育的方式离不开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强化、激励、集体参与等。[5]家庭教育,要注重从小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引导其具备健康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合理的道德信仰;学校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势,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决重大理论与客观现实相结合的问题,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三观”。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从追求个人理想实现向国家社会发展方向转变,重塑其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社会教育,要注重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寻觅突破口,建设信仰文化载体;传媒则要形成规模,造成声势,从正面致力于当代社会新型价值观念的普及和宣传。只有从分析大学生信仰的主要成因出发,真正把家庭、学校、社会和传媒四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在大学生成长与成才过程中促进其思想启迪、加强理论指导、完善行为规范、增进情感交流,从而树立正确的、先进的、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信仰。
  2.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为基础,增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蕴含最为深厚的历史感情,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鼓舞和激励着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6]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不只是一种口号,更应该将这种社会心理化为内在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最终指导革命,取得了全中国的胜利解放。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不能忘记的是那些浴血奋战的日子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解放、为中国共产党正确理论的确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理论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离不开对该理论在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贡献力量的讲述。
  3.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实现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相结合,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培养一支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理论和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可以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水平。高等学校“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其一言一行对大学生的学业、思想都有直接深刻的影响。教师劳动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学术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且长远的。因此,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注重培育他们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的科学精神。学校可根据情况开设一些宗教方面的選修课,既满足大学生对宗教在文化层面上的兴趣,又让他们了解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其实质与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从自身做起,树立献身教育事业、敬岗爱岗的信念,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用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学生。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想结合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思想基础、前进方向、精神动力以及道德基础。[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信仰多样化更加明显,这些变化要求大学生信仰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充分发挥其对多样化价值观念的主导性、引领性作用和信仰教育的导向作用。信仰教育除了从外界灌输外,需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经过自我觉醒,个体才能得以树立某种坚定的信仰。一方面开展形式丰富的学习宣传活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崇高性和现实性。其次,当今网络时代,可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网站,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宣传马列主义。另外,注重发挥学生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让学生干部带头组织参加各类学习宣传与实践活动。在他们感召影响下,在全体学生中掀起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浪潮。通过探索不同形势的教育活动,引导公安院校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远大的理想抱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院校大学生既要做先进生产力的有力推动者,也要做先进文化的积极助推者,更要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践者。只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才能使公安院校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正确把握人生方向,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席勒曾在《审美教育书简》第十九封信第二自然段指出:“在感官印象给人的思维活动规定内容之前,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边的规定性;无穷的空间和时间供认的想象力自由使用,而且由于在这个可能性的广阔领域中没有任何固定的东西,所以就无需排除任何东西。”[8]因此,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快速成长时期,为即将步入社会做好了充分准备。科学健康的信仰,有助于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对于公安院校大学生,他们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职责使命。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是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所亟不可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思想教育者对于公安院校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关注,有助于教育过程中对于该问题的解决,以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公安院校大学生群体中的树立与弘扬。
  参考文献:
  [1]杨华.关于新时期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思考.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甄静慧.谁偷走了中产的幸福.南风窗,2010(4)
  [3]朱建平.就业市场化与大学生功利思想关系的研究.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4]刘娜.关于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生活化的思考.教学与研究,2009(11)
  [5]李志英.大学生党员信教问题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6]张耀残、郑永廷、吴潜、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7]常瑞.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信仰教育途径探讨.决策探索,2010年第7期
  [8]卢世林.美与人性的教育席勒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頁
  作者简介:
  何光英(1969—)女,汉族,四川泸州人,教育硕士,四川警察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