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变革对学生工作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冒大卫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和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这些改革和发展在给高校学生工作提供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学生工作是高校自身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变革带来的影响,结合北京大学的学生工作实践,正确分析、直面挑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推进学校的学生工作,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大学生入校前后心态不一
新生入校后,有两类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对其以后正常地学习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高考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入校后可能会有强烈的心理落差。他们在入校之前,已经得到了学校、社会的肯定和认可,由此可能在心理上有着很大的自我满足感。但是,当他们真正开始正常的大学生活时,才发现自己跟身边的学生在成绩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学校或教师没有因为高考成绩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优待自己,这部分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期望与现实的反差可能会导致他们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失衡。
2.中国社会进入经济转型期,学生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迅速增加,经济困难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上升。进入大学后,这部分学生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更容易引发自卑心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自设一些心理障碍。因此,关注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一方面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对本科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使班级界限被打破,学生管理模式发生了新变化
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加快,强调本科生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修养,淡化专业观念。这种“宽口径、厚基础”教育理念的实施使得本科生学制发生了变化,按照院系或大专业类划分招生;在本科低年级时统一学习基础知识,接受通识教育,到高年级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学科的了解程度确定具体专业。另一方面,高校扩招使得在校大学生数量增加,我校的招生人数也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学生所在的班级人数越来越多,导致班级概念被打破,传统的按照班级、党支部、团支部进行垂直纵向管理的模式不得不发生变化,教师管班长、班长管班干部、班干部管学生的模式已经难以达到原有效果。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未来本科生的专业差别将不断弱化,旧有的体制必然会阻碍对学生的管理,影响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三)电脑网络的不断延伸,使学生越来越依赖信息手段进行沟通和交流,思想偏向多元化
现今社会互联网四通八达,学生可获取的信息是无边界的,信息源也是五花八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以前通过访谈、聊天等形式,只要工作细致,就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想法。随着网络的无限延伸,信息的交流和更新速度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网络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的学生工作如果还是依靠以往的手段,就很难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所以,网络技术不仅为思想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等教育应该适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特点,学生工作也应该认真思考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四)学生国际交流频繁,对留学生和对外交流学生的管理不够充分和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国际化趋势增强,学生国际间的交流也愈加频繁。一方面,外国留学生数量增多;另一方面,本国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这些学生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工作应给予其相应的重视。国际间交流的频繁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外国留学生的管理问题。目前,我校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外国留学生,并且数量呈每年递增的趋势,他们相对独立,在学校中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一方面,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需要得到学校的帮助,而现有的管理力度对他们的支持并不够。另一方面,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使中国学生对西方的思想与文化有了直观而深刻的了解,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对于中国学生开阔思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由于文化的差异,留学生的一些行为方式正在影响着中国学生,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对中国学生的成长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
2.出国交流学生回校后的管理。随着高校间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于表现优秀,有机会去国外高校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交流学习。在境外学习期间,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是空白的,很难真正了解他们在国外高校的经历。这些学生回校之后,由于思想及其生活方式或多或少都发生了变化,同时长时间的疏离,使得他们重新回归原来的班集体可能会有一段适应的时间。而且随着现在学校班级管理的变化,部分学生交流回来之后原有的班集体已经被打乱或者解散,如何帮助其适应新的集体,需要学生工作者做更细致的工作。
(五)研究生实行奖学金制度,使其区分日益明显,就业不断提前
2006年,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开始改革,逐步取消了公费制度,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这项改革措施使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于学费数额相对较大,学校所发放的奖学金又有不同的等级,所以对于一部分研究生来说,经济压力相对比较大。在无形的经济压力下,研究生对个人发展越来越重视,对就业的关注普遍提前,在硕士生层面上已经形成了一入学就开始考虑就业的风气。目前,学校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已经足够到位,各院(系)也纷纷开展了适合自身情况的各种就业指导活动,对于就业技能和就业意识的培训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高校对于学生就业和学业之间关系的引导和控制基本属于空白,重就业而轻学业的想法在学生中已经开始蔓延。目前,已经有部分学生因为实习等因素耽误了课程,严重影响学业,个别学生甚至无法如期拿到毕业证书。
二、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对新生中的以下人群,我们需要在其入校时就开始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心理辅导。
1.对于高考成绩优异而入校后可能有心理落差的学生,我们应该采取正确引导加鼓励的方法。首先,应该使这部分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重新站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应该理智地摘下之前被社会和他人加在身上的光环,以一颗平常心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学会归零。其次,更重要的是要鼓励这部分学生树立上进心,尽快调整,寻找适合大学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多标准的评价体系,改变高中成绩至上的心理;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以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好的发展。
2.对于家庭贫困、经济压力大而感到自卑的学生,应帮助他们努力排除自设的心理障碍,同时提供必要的资助。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我们要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其经济状况,采取合适的方式与其谈话,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发展,引导他们自立自强,鼓励他们强化人际交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消除其心理阴影。对于实际生活中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对他们心理上不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帮助其解决困难。一方面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家庭经济方面向其他方面转移,另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相对特殊的学生,我们应该持续观察,敏锐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动向,及时帮助其调整好心态,从而保证他们学习生活的健康发展。
(二)调整和改变传统管理模式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纵向的自上而下,从年级到班级,从党支部到团支部,环环相扣,形成垂直的管理系统。在现有学生班级观念淡化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显然需要改变。我们应该考虑建立学生横向管理体系,然后结合原有的纵向管理线,构成一个网络型管理体系,增加学生管理的微循环。如可以考虑以兴趣小组或宿舍为单位,将这些小团体的管理纳入学生管理体系中来,通过在小群体中建立联系人的方式,弥补原有纵向管理体系的漏洞,这样会有效地将现有的管理体系扁平化。
(三)更多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
一方面,我们要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如建立网上学生信息库,让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账户及信息,便于通过短信等方式和学生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发布平台,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重要通知或讲座信息等。同时,还应完善学生电子档案的建立。电子信息易于保存,查询方便,能够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便利。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服务功能,如建立网上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还可以在网上进行心理分析和咨询,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抓住学生的心理,切实为学生提供服务,才能将网络变成我们做好工作的载体。
(四)加强留学生和交流学生的管理
学生工作系统对留学生的管理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我们应将留学生纳入管理体系,进行适当的引导与管理,加强他们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这既是对中西方文化和思想交流的积极引导,又会对整个学生群体的有序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海外交流归来学生的引导,着力强调集体意识,让他们尽快重新回归到自己的班级和学校中来。对于原有班级已经改变的学生,可以通过组织他们与现在学生的座谈、联欢等方式培养其成员意识,通过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关怀气氛,彼此建立友谊,互相学习,力争让学生管理不留死角。
(五)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观
针对学生中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重就业、轻学业的倾向,我们应该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不能舍本逐末。在加强就业素质培养的同时,不能忽略学业为本,应该强化以重视学业来促进就业的意识,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动员教师资源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让课堂教学与就业真正互动起来,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也应该考虑从学校的角度和一些企业达成共识,调整实习时间,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把我校建设成为深深根植于中国土壤的优秀大学。除了在课堂上用国际前沿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外,学生工作系统应该是高校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工作体系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学生工作的崇高使命,因此,只有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体会新的变化,发现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不断更新管理理念,调整和创新管理体制,才能把我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吴 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和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这些改革和发展在给高校学生工作提供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学生工作是高校自身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变革带来的影响,结合北京大学的学生工作实践,正确分析、直面挑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推进学校的学生工作,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大学生入校前后心态不一
新生入校后,有两类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对其以后正常地学习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高考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入校后可能会有强烈的心理落差。他们在入校之前,已经得到了学校、社会的肯定和认可,由此可能在心理上有着很大的自我满足感。但是,当他们真正开始正常的大学生活时,才发现自己跟身边的学生在成绩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学校或教师没有因为高考成绩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优待自己,这部分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期望与现实的反差可能会导致他们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失衡。
2.中国社会进入经济转型期,学生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迅速增加,经济困难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上升。进入大学后,这部分学生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更容易引发自卑心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自设一些心理障碍。因此,关注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一方面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对本科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使班级界限被打破,学生管理模式发生了新变化
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加快,强调本科生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修养,淡化专业观念。这种“宽口径、厚基础”教育理念的实施使得本科生学制发生了变化,按照院系或大专业类划分招生;在本科低年级时统一学习基础知识,接受通识教育,到高年级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学科的了解程度确定具体专业。另一方面,高校扩招使得在校大学生数量增加,我校的招生人数也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学生所在的班级人数越来越多,导致班级概念被打破,传统的按照班级、党支部、团支部进行垂直纵向管理的模式不得不发生变化,教师管班长、班长管班干部、班干部管学生的模式已经难以达到原有效果。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未来本科生的专业差别将不断弱化,旧有的体制必然会阻碍对学生的管理,影响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三)电脑网络的不断延伸,使学生越来越依赖信息手段进行沟通和交流,思想偏向多元化
现今社会互联网四通八达,学生可获取的信息是无边界的,信息源也是五花八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以前通过访谈、聊天等形式,只要工作细致,就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想法。随着网络的无限延伸,信息的交流和更新速度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网络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的学生工作如果还是依靠以往的手段,就很难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所以,网络技术不仅为思想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等教育应该适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特点,学生工作也应该认真思考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四)学生国际交流频繁,对留学生和对外交流学生的管理不够充分和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国际化趋势增强,学生国际间的交流也愈加频繁。一方面,外国留学生数量增多;另一方面,本国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这些学生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工作应给予其相应的重视。国际间交流的频繁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外国留学生的管理问题。目前,我校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外国留学生,并且数量呈每年递增的趋势,他们相对独立,在学校中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一方面,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需要得到学校的帮助,而现有的管理力度对他们的支持并不够。另一方面,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使中国学生对西方的思想与文化有了直观而深刻的了解,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对于中国学生开阔思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由于文化的差异,留学生的一些行为方式正在影响着中国学生,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对中国学生的成长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
2.出国交流学生回校后的管理。随着高校间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于表现优秀,有机会去国外高校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交流学习。在境外学习期间,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是空白的,很难真正了解他们在国外高校的经历。这些学生回校之后,由于思想及其生活方式或多或少都发生了变化,同时长时间的疏离,使得他们重新回归原来的班集体可能会有一段适应的时间。而且随着现在学校班级管理的变化,部分学生交流回来之后原有的班集体已经被打乱或者解散,如何帮助其适应新的集体,需要学生工作者做更细致的工作。
(五)研究生实行奖学金制度,使其区分日益明显,就业不断提前
2006年,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开始改革,逐步取消了公费制度,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这项改革措施使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于学费数额相对较大,学校所发放的奖学金又有不同的等级,所以对于一部分研究生来说,经济压力相对比较大。在无形的经济压力下,研究生对个人发展越来越重视,对就业的关注普遍提前,在硕士生层面上已经形成了一入学就开始考虑就业的风气。目前,学校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已经足够到位,各院(系)也纷纷开展了适合自身情况的各种就业指导活动,对于就业技能和就业意识的培训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高校对于学生就业和学业之间关系的引导和控制基本属于空白,重就业而轻学业的想法在学生中已经开始蔓延。目前,已经有部分学生因为实习等因素耽误了课程,严重影响学业,个别学生甚至无法如期拿到毕业证书。
二、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对新生中的以下人群,我们需要在其入校时就开始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心理辅导。
1.对于高考成绩优异而入校后可能有心理落差的学生,我们应该采取正确引导加鼓励的方法。首先,应该使这部分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重新站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应该理智地摘下之前被社会和他人加在身上的光环,以一颗平常心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学会归零。其次,更重要的是要鼓励这部分学生树立上进心,尽快调整,寻找适合大学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多标准的评价体系,改变高中成绩至上的心理;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以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好的发展。
2.对于家庭贫困、经济压力大而感到自卑的学生,应帮助他们努力排除自设的心理障碍,同时提供必要的资助。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我们要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其经济状况,采取合适的方式与其谈话,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发展,引导他们自立自强,鼓励他们强化人际交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消除其心理阴影。对于实际生活中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对他们心理上不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帮助其解决困难。一方面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家庭经济方面向其他方面转移,另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相对特殊的学生,我们应该持续观察,敏锐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动向,及时帮助其调整好心态,从而保证他们学习生活的健康发展。
(二)调整和改变传统管理模式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纵向的自上而下,从年级到班级,从党支部到团支部,环环相扣,形成垂直的管理系统。在现有学生班级观念淡化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显然需要改变。我们应该考虑建立学生横向管理体系,然后结合原有的纵向管理线,构成一个网络型管理体系,增加学生管理的微循环。如可以考虑以兴趣小组或宿舍为单位,将这些小团体的管理纳入学生管理体系中来,通过在小群体中建立联系人的方式,弥补原有纵向管理体系的漏洞,这样会有效地将现有的管理体系扁平化。
(三)更多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
一方面,我们要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如建立网上学生信息库,让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账户及信息,便于通过短信等方式和学生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发布平台,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重要通知或讲座信息等。同时,还应完善学生电子档案的建立。电子信息易于保存,查询方便,能够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便利。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服务功能,如建立网上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还可以在网上进行心理分析和咨询,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抓住学生的心理,切实为学生提供服务,才能将网络变成我们做好工作的载体。
(四)加强留学生和交流学生的管理
学生工作系统对留学生的管理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我们应将留学生纳入管理体系,进行适当的引导与管理,加强他们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这既是对中西方文化和思想交流的积极引导,又会对整个学生群体的有序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海外交流归来学生的引导,着力强调集体意识,让他们尽快重新回归到自己的班级和学校中来。对于原有班级已经改变的学生,可以通过组织他们与现在学生的座谈、联欢等方式培养其成员意识,通过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关怀气氛,彼此建立友谊,互相学习,力争让学生管理不留死角。
(五)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观
针对学生中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重就业、轻学业的倾向,我们应该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不能舍本逐末。在加强就业素质培养的同时,不能忽略学业为本,应该强化以重视学业来促进就业的意识,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动员教师资源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让课堂教学与就业真正互动起来,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也应该考虑从学校的角度和一些企业达成共识,调整实习时间,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把我校建设成为深深根植于中国土壤的优秀大学。除了在课堂上用国际前沿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外,学生工作系统应该是高校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工作体系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学生工作的崇高使命,因此,只有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体会新的变化,发现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不断更新管理理念,调整和创新管理体制,才能把我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吴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