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教师研究的30年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李昌庆

    [摘要]为探究我国乡村教师研究总体状况,运用文献计量法、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内1987—2017年关于乡村教师的2002篇文献进行处理分析。结论如下:有关乡村教师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者分布离散程度较高,研究团队体现不够明显;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较离散,发表于高级别刊物的文章总量偏少;与乡村教师有关的热点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乡村教育、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研究论文的被引用率不高;高级别的项目基金总量偏少,地方基金项目比例较大;社科类的研究是主要研究层次,并呈现多学科研究状态;师范类院校是主要的研究机构。

    [关键词]乡村教师;文献计量法;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5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4-0132-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4025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撰写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中指出,截止2016年我国农村小学占全国小学总数的8502%,农村初中占全国初中总数的7716%[1]。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教育占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大半壁江山,非常有必要对乡村教育开展相关研究。另外,2015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办发〔2015〕43号文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这一《计划》的颁发让我们对乡村教师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据可查文献,国内关于乡村教师的研究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王怡柯的《乡村教师救国论》,在该研究中,乡村教师被赋予了拯救国家的伟大使命。就现实而言,乡村教师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新农村建设,以及传承和发扬我国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培养植根于乡村、服务于乡村的人力资源等皆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我国实行义务教育(以1986年我国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标志)之前,国内对乡村教师的研究较少,仅有30篇。实行义务教育以来,国内对乡村教师的研究逐渐增多。本研究拟以1987—2017年国内有关乡村教师的文献为主,采用常用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法,对有关研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总结、归纳国内在乡村教师方面的研究特征,并为将来的乡村教师研究提供参考。

    一、文献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主题以及数据库本身的特征,文献数据来源主要依托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乡村教师”为关键词检索期刊文献,时限为1987—2017年,剔除无关文献94篇(比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评选2015年全国十大教育新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答记者问》),总共检索有关文献2002篇,普通刊物1588篇,北大核心刊物和CSSCI刊物414篇。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指“从数量角度出发,利用数学、统计学方法揭示文献信息的数量关系、分布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2]”主要对有关乡村教师研究趋势、研究者分布、文献来源、关键词分布、项目基金、研究层次、研究机构和学科分布等进行了数量统计,并对排列前10位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二)可视化分析

    可视化分析是采用可视化应用软件把抽象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图像或空间结构与相应的知识图谱[3]。本研究采用的是中国知网(CNKI)自带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有关乡村教师研究趋势、研究者、文献来源和关键词分布进行了可视化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总趋势

    我国从1987—2017年有关乡村教师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现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1995年,1987—1994年期间,每一年的发文数量均是个位数, 1995年发文数量突破个位数达到21篇,1995—2011年我国关于乡村教师的研究每一年的发文量在10—99篇区间范围内;第二个转折点出现在2012年,2012年发文数量达到135篇,此后几年里,有关乡村教师的研究逐年攀升,2015—2017年分别为248篇,323篇和319篇(见图1)。2012年起,国内对乡村教师研究文献数量开始突飞猛进,可能与:1.外部政策的刺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政策的颁布、执行存在密切关系;2.研究者的研究视角转向,在此之前研究者们更多的关注城镇教师群体,而对乡村教师群体关注度不高。

    (二) 研究分布與分析

    1.研究者分布

    对乡村教师研究发文数量前3位(包括发文数量并列研究者)的研究者分别是:唐松林、邬志辉、车丽娜、张济洲、闫巧、肖正德。除了唐松林达到12篇以外,其他研究者的发文数量均低于10篇,具体在5—6篇之间(见图2),这与研究者都主持或参与了相关的课题有关。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唐松林,主持或参与一系列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具体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乡村教师为主导的村落学习型组织研究”(项目编号:DFA07017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省部级项目“背景与肖像:农村教师职业生涯状况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9YJA880035)研究成果,该课题的文献就达5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我国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FJK00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项目“城市处境不利者社会流动教育归因及补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GA13004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基金项目“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终身学习‘立交桥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1ZDB056)。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的邬志辉,主持或参与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13JZD043),主要开展了有关《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育问题等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的闫巧和车丽娜(二人同时署名发表文献较多),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性格研究”(项目编号:BAA140012),主要研究了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自我价值感等。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肖正德主持或参与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文化冲突与调适:新课程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YJA880054)、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一般项目“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研究——基于文化社会学的审视”(项目编号:10YJA880152)、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农村教师发展状况和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AFA100005),在新课程改革、城镇化等时代背景下探究了乡村教师的困境、生存状态和学习机会等。鲁东大学心理学院的张济洲,主持或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村落文化资源与国家教育建构研究”(项目编号:EAA07026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基础教育百年改革进程中的教育思想与文化差异研究”(项目编号:05JJD880061)、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一个地方社区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08JC880018)等课题,从文化视角、历史人类学视角、历史社会学视角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对乡村教师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此外,发文排列前10的还包括吴亮奎、张旭、高小强、段俊霞。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吴亮奎主持或参与了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2015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支持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119)和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基于测试分析的跟进改革重大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jyktzd-02)等课题,主要研究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21世纪发展研究院的张旭主持或参与了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资助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重大项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升学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5JJD880008),主要开展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编制和培训等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的高小强主持或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理论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DAA090155),2008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资助,主要就乡村教师的阶层、文化影响因素等展开研究。信阳师范学院的段俊霞主持或参与了河南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文化变迁与乡村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09BJY006)、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240050158)和河南省政府课题“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乡村教师问题。以上情况充分表明,研究者主持或参与课题是产出相应研究成果的重要推手。

    2.文献来源分布

    从1987—2017年有关乡村教师研究的文献来源看,五分之四是普通刊物,五分之一是核心刊物和CSSCI刊物。文献数量排名前10位的刊物是《中国农村教育》《中国民族教育》《人民教育》《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校外教育》《当代广西》《乡镇论坛》和《教师教育研究》(见图3)。这10份刊物中,既是CSSCI刊物,又是北大中文核心刊物的有两份,分别是《中国教育学刊》和《教师教育研究》;中文核心刊物三份,分别是《人民教育》《教学与管理》和《中小学教师培训》,其余为普通刊物;社科双奖期刊三份,分别是《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和《乡镇论坛》。刊物复合、综合影响因子由高到低排列为:《教师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与管理》《人民教育》《中国民族教育》《中国农村教育》《中国校外教育》《当代广西》和《乡镇论坛》。就刊物复合、综合影响因子前三位的刊物刊载的研究来看:《教师教育研究》主要刊载了乡村教师的教师政策、转型发展、流动、专业认同、社会形象和时代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主要刊载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职业生涯发展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方面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刊载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培训和群体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若以发表于核心刊物和CSSCI刊物为研究质量参考依据,目前国内有关乡村教师的研究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关键词分布及共现

    第一,就研究热点而言,1987—2017年与乡村教師研究相关的研究热点有乡村教育、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师队伍建设和陶行知等领域(见图4)。

    首先是乡村教育或农村教育。储朝晖(2002)论述了中国乡村教育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边缘化的现状与特点,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与全球化的内在关联,还分析论证了中国乡村教育从学校建制、校长产生形式、财政体制、乡村教师自治等形式应对全球化的策略[4]。张济洲(2008)立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阐明了乡村教师在实现乡村社区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议通过重构乡村教师、地方政府和村落社区之间的关系来彰显乡村教师自身的社会功能和公共责任[5]。还有范先佐(2015)充分揭示了乡村教育对我国教育重要作用,乡村教育既是四千多万乡村学生的基本人权和发展权利的重要保障,也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途径,还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产生直接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乡村教师缺失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而这个问题必须通过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来解决[6]。

    其次是教师培训。梁宇(2017)指出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新型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乡村教师培训实效,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及建议[7]。还有对乡村教师进行参与式培训[8]、行动学习导向[9]和混合式培训[10]等模式的研究。张嫚嫚,魏春梅(2016)研究探讨了目前乡村教师培训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助力提升乡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11]。

    再次是教师专业发展。这方面主要是针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或服务体系的研究。杨明媚(2017)指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存在以下问题:基层教育主管部门职能异化,缺乏个性化指导;乡村学校校本研修不足,学校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合作;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缺乏切实有效的外部支撑[12]。刘华锦(2017)认为西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淡薄、师资水平偏低、教育科研能力欠缺、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等困境,可以采取树立城乡均衡发展教育理念、加大乡村教育政策扶持力度、增加乡村教育财政投入、完善乡村教师评价体制和创造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条件等对策,促进其专业发展[13]。范玥,王柏慧(2016)基于“国培计划”的研究,认为应当构建主要包括专业制度、专业价值、专业信念、专业文化等四方面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14]。还有在新型城镇化、《专业标准》等背景下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研究。

    然后是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年颁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是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张晓文,张旭(2017)通过对各个省及地区在国家计划的基础上编制的32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文本的研究,认为要确保国家和地方政策得以顺利落实,必须在“留得住”方面狠下苦功,并配以精准编制标准、补充足量优质教师、注重开展针对性培训等举措[15]。类似研究还有刘佳(2017)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研究——基于31个省(区、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的内容分析。鲁子箫(2017)提出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策略:省级以乡为单位定点定项,市级以村为单位确定贫困等次和差异化教育扶贫方案,县级负责落实到校、到人。同时,对村小、教学点分类施策,寻求规模化与特色化并行的发展之路,以及在考录制度、教师待遇和编制管理、职称制度等方面精准对接定点乡、村[16]。李祥,任胜洪(2017)研究了针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民族地区如何落实,即在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存在教师数量和质量、工作待遇与条件、师德建设与教育观念、激励机制与职业认同四个问题,应当在政策环境、政策内容、政策主体三个方面呈现相应特征,回应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发展的诉求[17]。

    最后是教师队伍建设。黎大志,刘洪翔(2015)研究提出政府完善、细化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高校依据生源特点调整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社区重塑、发展乡村文化,学校引领教师树立专业自信等措施突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18]。孙颖(2016)研究提出乡村教师队伍异质化建设的措施,即通过乡村教师的空间特征定位、岗位身份和本土知识认可来解决近郊乡村学校的利益集中化问题、流失带来的政策效能稀释化问题和发展方向与动力问题[19]。王鉴,苏杭(2017)研究认为须以政府外围支撑、高校师资培养培训、乡村文化、媒体宣传和乡村教师的五位一体支持系统来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并改善乡村教师条件与待遇,最终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困境[20]。钟海青,江玲丽(2017)研究认为本土化是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即可以采用定向培养、顶岗培养,政策倾斜,改革乡村教师职称评定、晋升提拔政策,推行荣誉奖励,生活环境构建,人文管理、感情留人等措施,推动乡村教师的本土化[21]。

    第二,从文献被引用情况看,排列前3位的分别是:贾善德于1993年发表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基层中小学教师 SCL—90评定结果的分析”,被引100次;林小群,殷恒婵,马强于2005年发表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被引75次;冯延平,常一民于2010年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被引69次。4至10位的分别是覃章成于2003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一个乡村教师对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被引65次;李军兰,于近仁于2003年发表在《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和储朝晖于2002年发表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的“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均被引59次;容中逵于2009年发表在《教育学报》的“他者规训异化与自我迷失下的乡村教师——论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问题”,被引55次;温家宝于2003年发表在《人民教育》的“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被引47次;黎琼锋于2007年发表在《江西教育科研》的“合理化教师流动初探”,被引40次,张济洲于2008年发表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的“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被引39次。这10份研究从研究分类看,有6份属于定性研究,4份属于定量研究。从研究主要内容看:主要集中的是教师心理方面的研究,其他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分别探讨了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培训、身份认同、教师流动等内容。

    4.项目基金、研究层次、研究机构和学科分布情况

    第一,项目基金情況。目前,我国有关乡村教师研究的基金情况看,排列前3的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乡村教师研究有38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有30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8篇。4至10位的属于各省厅级基金,第4位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有5篇,第5至10位的基金文献均为2篇,分别是: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基金和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

    第二,研究层次。以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和行业指导等为主的社科类研究排列前3,发表的有相关文献分别为1 075篇、315篇和231篇,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研究发表文献103篇,其他层次的研究均不足100篇。

    第三,研究机构。乡村教师研究机构排列前3的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分别有关乡村教师的研究文献51篇、28篇和18篇,4至10位的分别是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有关乡村教师的研究均在10—17篇的范围内。虽然中国中央电视台进入了前10位,但与其相关的13篇文献却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乡村教师研究(比如《2014“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播出》《用价值观升级益智节目的观众体验——〈为你而战〉》创作理念阐述等),因此不作为机构纳入。

    第四,研究学科。从有关乡村教师的研究学科看,涉及到40多个学科。排列前3的分别是: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有831篇,人物传记有217篇,中等教育有143篇。4至10位的,除初等教育有102篇,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中国文学、新闻与传媒、高等教育、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等,均为超过100篇。

    四、结束语

    通过对国内30年来有关乡村教师研究的期刊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我们发现:第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2015年以来,有关乡村教师的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到达研究数量相对较多的状态,这种状态将会持续一段时间。第二,研究者分布离散程度较高,研究团队集中发力体现不够明显。第三,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较离散,发表于高级别刊物的文章总量偏少。第四,与乡村教师有关的热点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乡村教育、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师队伍建设和陶行知等方面;文献引用率相对于相关热点的乡村教育(刘铁芳于2001年发表在《读书》的“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引用率178次)的被引用率,乡村教师的研究论文的被引用率不高(最高100次,见323第二部分)。第五,高级别的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量偏少,地方基金支持项目占比较大。第六,社科类的研究是主要部分,研究学科分布领域较广。第七,以北京师范大学为首的师范类院校是研究机构的主力军,综合性院校也有所涉猎。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EB/OL].https://edu.dbw.cn/system/2017/12/25/057881396.shtml/2018-01-30.

    [2]王子舟.图书馆学专门方法论纲[J].图书与情报,2001(4):10 -16.

    [3]刘则渊.科学前沿图谱:知识可视化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7.

    [4]储朝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5):45-50.

    [5]张济洲.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9):121-124.

    [6]范先佐.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5):146-154.

    [7]梁宇.双师教学:“互联网+教育”下的乡村教师培训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 2017(21):134-136.

    [8]李晶晶, 张妙玲.乡村教师参与式培训的实践落差与突破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 2017(10):43-45.

    [9]凌云志, 邬志辉, 黄佑生.行动学习导向的乡村教师培训模式研究——基于湖南省送教下乡培训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 2017(8):78-82.

    [10]孟梦, 宋乃庆.乡村教师混合式培训效果研究:意义、内涵与表现形式[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75-80.

    [11]张嫚嫚, 魏春梅.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 2016(5):74-79.

    [12]杨明媚.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7(33):58-60.

    [13]刘华锦.西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8):96-99.

    [14]范玥,王柏慧.“国培计划”下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9):134-136.

    [15]张晓文,张旭.从颁布到落地:32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文本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 2017(2):69-78.

    [16]鲁子箫.浅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精准落实[J].教育探索, 2017(5):97-100.

    [17]李祥,任胜洪.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问题的政策应对及问题反思——基于民族八省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文本分析的视角[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7):6-9.

    [18]黎大志,刘洪翔.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兼议如何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學学报, 2015(5):72-77.

    [19]孙颖.基于内部异质化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9):82-85+100.

    [20]王鉴,苏杭.略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标本兼治”政策[J].教师教育研究, 2017(1):29-34.

    [21]钟海青,江玲丽.本土化: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广西边境民族地区的教育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7(6):5-11.

    (责任编辑:滕一霖)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