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园长行动

    赵兰香

    每逢暑假开学,很多幼儿园都会迎来新教师,这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是幼儿园的新生力量。短暂的岗前培训后,新教师们便怀揣着满满的兴奋,夹杂着几丝忐忑,开始了幼教职业生涯。新手上路是最需要帮助的,如果能在刚上班就得到适宜的支持,他们会缩短适应期,尽快适应岗位需要。作为园长需要特别关注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让他们在职业发展初期迅速找准方向,进入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职初期教师的常见问题

    新教师组织幼儿活动的时候费尽心力,嘴里不停地说,孩子们却不予理睬,乱哄哄的一片,各干各的事情。面对眼前这些“不听话”的小朋友,新教师常常会有唱独角戏的尴尬。为了不让教师产生挫败感,园长需要在第一时间了解新教师的具体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为提供支持做好铺垫。根据实际观察发现,新教师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会写教学计划

    新教师常常不知道备课从哪儿入手,按照半日活动流程写完计划,也是照葫芦画瓢,对于自己组织的每个活动环节对孩子发展的价值不是很清楚。这是因为新教师还没有学会观察儿童,教学计划的制订很难做到有针对性。在撰写计划时,他们一般考虑的是我要怎么说,我每一步要干什么;组织活动的时候如果能顺利地把自己想做的事完成,就会觉得很顺畅,基本顾不上看孩子的反应。因此教学计划一般写的是教师的组织计划,而一旦实际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遇到计划之外的情况,常常置之不理。

    总想控制孩子

    以过渡环节和分发材料环节为例。在过渡环节,常常听新教师用“请小朋友闭上小嘴巴,听老师说”等要求来控制局面,却总也控制不住,越想控制孩子,孩子越浮躁。分发活动材料的时候,幼儿坐在座位上等待教师逐一分发,因为等待时间长又无所事事,所以又会出现“混乱”局面。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角色意识过重,不相信儿童有自主做事的能力,也不给儿童自主的机会,唯恐孩子不听话、没秩序,从而使自己无法继续开展下面的活动。

    急于传递知识

    新教师常常让孩子跟着老师学,如,美术课让孩子学习画老师的范画;体育活动教孩子分步骤学习拍球; 做好教学课件逐一向孩子播放,介绍完课件写好的知识点后,就不知说什么了。在新老师看来,老师是教孩子的,不教他们怎么会呢!主观说教的教学模式,首先说明新教师不了解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不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体验中学习,所以也就不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盲目地做知识的传播者,认为只有老师说了孩子才能学会。而恰恰又因为教师自身也不能说得特别生动有趣,无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甚微。

    在方法支持中“学着做”

    新教师们忙得焦头烂额,此时如果给他们讲什么是正确的儿童观、儿童的学习方式,他们也难以理解。他们需要的是上手能用的方法,即操作层面的支架。我从纷繁复杂的教师工作中抽取出新教师当前最需要的,从简单的框架支持入手,让教师先试着做,然后再循序渐进地讲明道理,帮助新教师逐渐实现知行合一。

    提供规范的备课本

    设计出有基本框架的备课本,让新教师在固定的格式里填空,保证备课的基本方向。比如,备课表格不仅有教学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框架,还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要求教师写出“教师如何做,这样做会让幼儿有怎样的主动学习行为”,引导教师知道自己的提问、环节安排要指向让幼儿参与操作和主动思考。在反思部分提示教师思考:哪些幼儿有主动学习的表现?这些表现是源于教师的哪些做法?引导教师从关注幼儿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提出各环节的具体要求

    对幼儿园生活的各个环节我们都提出具体的要求,让新老师按照要求来组织一日生活。例如,为了让幼儿的生活环节实现自主发展,向新教师提出生活环节的基本要求:自主做事,解放教师。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教师就不要包办代替。教师会发现,让孩子自己盛饭、整理玩具等,孩子很愿意做,而且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让教师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可以观察孩子。再如,组织活动时,给新教师提出要求:让孩子的手里有材料、有事做。“做中学”是儿童的学习特点,有些老师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却不知道怎么用在实践中。但是就这么一条简单的要求,在新老师看来,却“解放”了他们,避免了自己滔滔不绝地说,孩子却完全“不给面子”,或者因为想不起说什么而着急。

    提出领域活动指导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五大领域的核心价值是教师必须要遵循的,我给老师提出不同领域活动的一句核心语:科学活动——让科学探究变得好玩儿;语言活动——让幼儿言之有物;健康活动——让幼儿自己选择有趣味的运动;艺术活动——让幼儿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社会活动——让幼儿在实际交往中学会相互适应。让教师在实践中以核心指导语审视自己的教学,不断理解领域活动的核心价值。

    在专题教研中“理解着做”

    光有外因介入指导是不够的,必须要让教师自我反思,真正发现儿童的力量。结合园所实际确立专题,进行园本教研,便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玩球乐”的研究中发现儿童的力量

    皮球是孩子们最常接触的玩具,他们能自主探索出很多玩法,而年轻的老师们对球也不陌生,于是我们确立了“在玩球乐活动中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实践研究”专题。我和保教主任一起为教师解读了专题“玩球乐”的内涵:玩是方法,球是内容,乐是目的。玩“球”不仅仅是体育活动,不局限于拍、滚、敲打、投掷等,当很多的“球”聚集一起的时候,球的大小、材质等的不同,可使其成为一节科学探索活动;也可以以“球”为媒介,开展艺术领域的活动,等等。这个专题的研究问题有两个:什么球可以玩?这些球都可以怎样玩儿?并提出要求:自主玩球、开心快乐。轰轰烈烈的玩球乐活动在不同班级以不同的活动形式开展起来。

    刚开始,新教师以为孩子們想不到什么玩法,认为要先教孩子玩球,于是设计了直线、交叉、站立、坐下等花样传球方法,希望在老师的口令下幼儿能有序地进行花样传球。结果在组织的过程中,孩子着急,老师也很累。集体研究讨论时我提出问题:“幼儿的自主性体现在哪里?”老师发现,孩子们玩球的方法都是一样的,跟着老师的口令统一行动,孩子们不那么快乐,老师也是忙得汗流浃背。老师们不禁感慨:“原来,我们离自主还很远。”我提出:“能不能让孩子自己玩儿?”再次尝试时,老师退后一步,儿童带来无限惊喜:球还是那些球,但是可以有各种玩法——滚着玩,推着玩儿;球不是球而是西瓜,卖西瓜,孩子们相互合作,有人装西瓜,有人抬着走……老师不用想着如何组织,没有了紧张和压力,而是饶有兴致地加入到游戏中,儿童教会了老师做他们游戏的伙伴。

    中班教师给孩子选择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高处设立了一个投掷点,准备了足够量的海洋球。孩子们进入这个区域后,躺在球上开心地滚来滚去,用笸箩盛起一堆球抛洒到空中,再去接彩色的球雨,那种开心和愉悦,让老师彻底感受到了儿童自主游戏、自主发展的欣喜。“能不能下点绿色的雨?”“我想让雨下得密一些。”跟随孩子们的游戏,老师通过提问给了幼儿不同的游戏挑战。

    新教师们以“球”为线索,尝试开展各类活动,不断发现儿童的力量。当新教师自身在实践研究中,体会到教师传递与儿童自主学习的效果不同之后,再进行理论培训,如,儿童是在游戏中学习的,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中获得发展的,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对比高控时的挫败和放手后的欣喜,因为有自身的实践体验,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山区资源利用”的研究中理解幼儿的学习

    玩球乐系列教研打开了教师的思路,让教师真正体会到了儿童自主发展的可能,特别是明确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发展价值所在。接下来,我们发挥我园的地域特点,确定了“以山区特色资源为媒介的游戏探究活动”,旨在把玩球扩展到玩山区的石头、沙子、树叶、树枝等等地区特有资源上,充分挖掘山区资源优势,实现幼儿积极主动地成长。接下来的研究实践中教师思路不断扩展,不再去教孩子学习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知识,而是放手让孩子搭建石头路、石头房子,用石头进行美术创作,抱着石头过桥,自己用小车运石头,石头放水里进行沉浮实验,搭一条平稳的石头路……孩子们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有意义,教师的支持变得适时而有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真正理解了幼儿的学习方式,也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幼儿在共同做有趣的事的过程中的学习与成长。两年时间,新教师眼里的儿童不再是“怎么那么不听话”,而是“咱们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有主见”。由此可见,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感悟,在研究后进行理论提升,才符合新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

    园长的工作千头万绪,但人的工作最不能忽视。在新教师快速增长的现状面前,要准确分析新教师的思想动态,发现新教师的真实问题,循序渐进地带着他们从学着做到理解着做,在研究中体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实现新教师短期快速成长和超越。

    注:此文为北京教育学院“卓越计划”卓越园长工作室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