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举“言”张,破解词语教学密码
陆雷芳
【摘? ?要】课后习题是重要的教学辅助资源。教师要学会借助课后习题,使其与文本阅读相结合,从而高效地使用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加强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延展学习的宽度,让语文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词语教学;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一直是课程资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辅助资源之一。它往往关注阅读教学的语言形式,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实践营地”,是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依据,也是教师备课、学生学习的“指路明灯”。
课后习题在词语教学的设计上,有许多独具匠心的地方。通过梳理统编教材一年级上、下册,可以发现,课后习题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渗透了词语学习的规律,丰富了词语的积累,加强了词语的理解,拓展了词语的运用。因此,在低段,若能借助课后习题开展阅读教学,让两者有机融合,定能破解词语教学的密码。
一、据“题”而垒,丰富词汇数量
综观统编一年级教材的课后习题,可以发现“读一读”“读一读,记一记”这样的题型多次出现,其中指向词语积累的有13次。从课后习题的要求可以看出,这样的题型旨在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词库,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与积累。
(一)由字及词,积累更灵活
作为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符号——词,是由一个个字组合而成的,有些字甚至能独立成词。既然字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词语的积累当然也应该从字开始。如一年级上册《日月明》课后习题中的“读一读”,所呈现的8个词语都是对课文生字的拓展。教师可将生字教学与课后的习题相结合,让学生识字的同时积累相关词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扩词训练,如“心:中心、心里、爱心……”让学生的个别积累辐射开去,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心”字的理解。有时候,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些积累的途径,如识记生字卡片后的词语、教师课件上精心准备的词语等。
在教学中,教师将识字教学与词语积累相结合,将课后习题与课文学习相结合,不仅能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记生字、理解字义,而且也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让词语的积累变得更加灵活。
(二)由易及难,积累有梯度
对统编一年级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纵向分析,可以发现:一年级上册一般以“读一读”为主,重在通过不同的“词”来识记生字,使学生有一定的积累;而一年级下册则提出了“读一读,记一记”的要求,学生在识记生字的同时,还要牢记所读的词语,达到丰富语言的目的。从积累的数量上看,它呈递增趋势,说明课后习题对学生的“读”和“记”的要求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这也引导了学生进行有梯度的词语积累。
通过这样“由字及词”“由易及难”的习题练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词汇量,丰厚了语言积累,为今后词语的运用与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切“题”而入,加强词语运用
根据课后习题的要求,教师应把它们嵌入到文本阅读中,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辨析、比较,明确词语的构造特点,理解词语的不同内涵,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聚焦语用,增强词语的准确性
课后习题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往往指明了语言训练的方向。课后习题中词语或短语的构成形式往往很有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语言形式,聚焦语言运用,从课后习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感受用词的准确性。
例如,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的课后,出现了用叠词作定语的练习。教师可以将这一练习与文本教学进行整合,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用词的巧妙,进而规范学生的用词。教学片段如下。
1.读着“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叶子和棉花呢?
2.像“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这样的短语,你还能说吗?
学生回答:碧绿碧绿的青草、碧绿碧绿的草原、雪白雪白的白云……
3.根据生成,进行辨析:“雪白雪白的白云”这样的搭配是否恰当?(学生畅所欲言)
4.通过交流,学生发现:“雪白雪白”已经有“白”这层意思了,如果搭配“白云”,意思上有所重复,若是改成“雪白雪白的云朵”就更加恰当了。
5.小结:恰当地、合理地使用叠词,能让语言表达更加准确。
以上教学片段,关注叠词作为定语的学习、运用,先让学生在文本教学中感悟叠词的妙处,再在初步运用分享中加以拓展,然后通过辨析把握每一组叠词使用的准确性,实现语言增量。将课后习题与课文阅读相结合,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同时,就能对其进行简单的运用,从而对词语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
(二)立足语境,明确词语的构造特点
如果把枯燥的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赋予它一定的意义,教学效果会变得显著。为此,教师可将课后习题中的词语与文本阅读相结合,使学生在某种教学情境下学习、理解、运用,达到以一带多、以点带面的目的。
另外,通过分析课后习题,可以发现,许多词语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或词性相同,或结构相似,或内容相关,或感情色彩一致……如果能将这些词语的构造特点进行归类,在同一个语境下进行教学,会有利于学生的词语积累。
例如一年級下册的《树和喜鹊》,课后出现了这样一道习题。
教师设计了如下片段。
1.(出示词语)读词语,说发现:表示时间(从前、后来)、事物(喜鹊、邻居)、心情(孤单、快乐)及周围环境(叽叽喳喳、安安静静)。
2.分类读词语。
3.改变最后一组词语,并进行比较,发现叠用后表达的程度更深。
叽喳——叽叽喳喳;安静——安安静静。
4.延伸教学情境,再次模仿运用:更“仔细”可以说——(仔仔细细),更“认真”可以说——(认认真真),更“红火”可以说——(红红火火)……
5.拓展:像这样的词,你能不能也来说几个?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文本学习,在学生熟知的“树和喜鹊先孤单,后快乐”的教学情境中,对词语进行了归类、拓展,进一步明确了词语的构造特点,使学生对这些词的积累更加系统化、结构化。
(三)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不同内涵
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内涵,所以,词语教学应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也是词语学习的重要方法。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课的课后习题中出现了表示动作的一系列词语,还配上了小猴子做动作的相应插图,如下图。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看着图做动作,体会几个动词的不同,发现它们都和手有关。可是这样的教学并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这几个动词的不同内涵。教师不妨在这个基础之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如下教学。
1.观察图片,再联系我们的生活,你觉得“掰”和“摘”、“捧”和“抱”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2.结合班级实际尝试运用,选择合适的词填空。
掰? ?摘? ?捧? ?抱
沈××用手小心地(? ?)着获奖的奖状,生怕弄坏了。
采橘子开始了,胡××从枝头(? ?)下了一个金灿灿的橘子。
叶××腿骨折了,宋老师赶紧(? ?)起他往医院跑。
王××(? ?)下了一块巧克力给我吃。
3.请你也联系生活,再选上这里的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从比较动词表达意思的不同,到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再到最后的选词语说一句话,学生都要将词语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课文的学习、生活的唤醒中,比较、体会它们的细微差别,理解词语的不同内涵,精准地把握词义。
三、顺“题”而发,延展学习宽度
课后习题中有很多指向词语积累、运用的语言训练,它是語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并非所有的语言训练点都会在课后习题中出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词语训练的体系中进行适度拓展,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巩固旧知,获得新知,让词语学习呈螺旋上升的趋势,真正延展学习的宽度。
(一)由词到句,巩固旧知
连词成句,这是语文学习必然的规律。因此,由词到句的训练,也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课后习题是学生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良好载体。教学时,教师应使其与文本教学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有关“词语巩固”“语言提升”的练习。
例如一年级下册《彩虹》的课后习题如下。
“荡来荡去”这个词来自课文,其他3个词则属于课外的补充,一旁的泡泡中还出现了“我也能说这样的词语”的提示,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词语的拓展训练。综观统编一年级语文教材,这是第一次出现“(? )来(? )去”形式的词语训练,而第二次、第三次分别出现在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游来游去”)和《小壁虎借尾巴》(“游来游去”“飞来飞去”)中,但它们的课后并没有出现相应的练习。那么,“(? )来(? )去”形式的词语训练是不是一次就够了呢?
当然不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文本教学的契机,合理开发“(? )来(? )去”式的词语训练,在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后,尝试让他们用上这样的词语说句子。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抓住契机,进行由词到句的训练。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像这样的‘(? )来(? )去的词语,你会说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发言,“走来走去”“踢来踢去”“跳来跳去”等词不断涌现。这时,教师话锋一转,问:“那你能用上‘谁在哪里(? )来( )去这样的格式说句话吗?” 学生沉思片刻后,精彩的语句开始迸发:“小狗在马路上走来走去。”“萤火虫在夜空中飞来飞去。”……
这样由词到句的训练,虽然提高了难度,但学生有了之前的学习铺垫,还是能“跳一跳摘到果子”的,从而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因此,这样的训练是扎实的、有效的。
(二)层层递进,获得新知
在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中,同一类型的词语训练往往会反复出现,后一次训练会跟前一次训练有些许不同。为此,该如何创造性地设计习题,进行系统化的训练?教师首先要梳理出该题型的序列,再层层递进,这样才能由此及彼,拓展词语运用的宽度。
以一年级教材中的叠词教学为例,笔者做了如下梳理。
[叠词形式 首次出现的
课文 举例 再次出现的课文 举例 AA的 《小小的船》
(一年级
上册) 小小的
弯弯的 《我多想去看看》(一年级下册) 弯弯的
宽宽的 AABB 《树和喜鹊》
(一年级
下册) 叽叽喳喳
安安静静 《文具的家》
(一年级
下册) 平平安安 (? )来(? )去 《彩虹》
(一年级
下册) 荡来荡去 《荷叶圆圆》
(一年级
下册) 游来游去 ABAB 《项链》
(一年级
上册) 雪白雪白 《棉花姑娘》
(一年级
下册) 碧绿碧绿
雪白雪白 ]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一年级教材的课后习题中,关于叠词教学,出现了“AA的”“AABB”“(? )来(? )去”“ABAB”4种不同的形式。训练要求每次有所不同,往往呈螺旋上升的趋势。如“AABB”式的叠词,第二次出现在《文具的家》一课中,“贝贝,你有一个家,每天放学后,你都平平安安地回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个词语训练的契机,为学生“量身定做”一系列的训练题:(1)像“平平安安”这样的词,你还能说吗?(学生畅所欲言,复习旧知)(2)你能用上其中一个词来说句话吗?(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
同一练习多次出现时,学生不应该进行重复的训练,而应该借此架构新的知识。教师通过由“此”及“彼”的言语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延展言语学习的宽度。
综上,课后习题中藏着许多待破解的学习密码。教师若能把“题”这根总绳提起来,与课文阅读有机结合,便能高效地使用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引领学生积累、运用、拓展语言,让语文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梦霞.“组串”思想在统编教材识字教学中的运用——以统编一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18(7-8).
[3]殷根娥.课后习题:高效课堂教学的指路明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谈[J].小学语文教师,2018(7-8).
[4]吕虹.教“观察”,更教“联系”——统编教材中带“猜”字练习题的教学思考[J].小学语文教师,2018(9).
[5]陆艳.关注表达方法? 落实语文要素——以统编教材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18(9).
(浙江省海盐县向阳小学? ?3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