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 向上成长
韩素静
儿子16岁了,16岁的他已长成一个小小男子汉。16年来,为了让那个小不点儿成长,我陪他读书,努力让他向下扎根;同时,我又尽量放手,给他一片天空,让他向上成长。
读书,是向下扎根的过程
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儿子还很小时,我就把他带进阅读的世界。读小学时,为了培养他的阅读习惯,我们设定了“家庭读书时”和“家庭读书日”——每天晚上7~8点,是我家的“读书时”,每周日则是我家的“读书日”。只要没有特别重要的任务,在“读书时”和“读书日”,一家人都要在书房安静地读书。这期间,我不写文章,先生不练书法,儿子不玩游戏。那段时间,读书成了一家人茶余饭后的必做之事。
为了把儿子引进历史世界,12岁那年的暑假,我给他推荐阅读《明朝那些事儿》,果然,作者“当年明月”幽默风趣的语言强烈地吸引住了儿子,让他狂热地喜欢上了明朝历史。从此,凡和明朝历史有关的书籍,他见到都要买来。但这些还不能满足他,13岁那年的暑假,他郑重地和我商量,想购买一套《明史》系统阅读,我当然支持。于是,经过选择,我们购买来竖排本、繁体字、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明史》,后来,尽管因为看不懂而搁置了起来,但我相信,总有一天,儿子能够读懂。
就这样,我们用书开辟出一块独特的空间,供自己的心灵自由徜徉。慢慢地,儿子养成了“随时随地读书”的习惯。
是的,读书不是只在“读书时”和“读书日”才读,读书也不是只在书房才读,真正的读书要随时随地阅读。平常的日子里,我和儿子外出随身都要携带一本书,准备随时阅读,哪怕时间很零碎。因为我们有很多时间都是在等待中度过:坐公交车,需等待;去理发店理发,需等待;开会,更需等待……这等待的空隙就可做一件事——读书。周末回老家,我们互相问的一句就是“你带哪本书啊”,带本书打发路上的时光,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必须。
放手,为了更好地向上成长
16年来,我很少娇惯他,用儿子的话说:他是被“放养”的。
是的,儿子的成长过程基本是“放养”的。自他一岁生日的前两天学会走路那天起,我就开始放手,再也没有抱过他;上小学时,因为学校离家很近,所以,我仍然坚持让他独自走。在我的意识里,生活就是这样,很多路,只能独自走;很多事,只能独自承受。
8岁半,我带他第一次参加自行车户外俱乐部。那天,他骑着他的小童车,一天走了35公里,尽管累得气喘吁吁,但在“驴友们”的鼓励下,他最终胜利抵达目的地,光荣地成为最小的“驴”。就这样,他慢慢松开我的手,一步步走向外面的世界。
2010年暑假,舟曲发生了特大山洪泥石流,在我的鼓励下,儿子决定利用自己唱歌的特长去中心广场募捐。在一番策划和准备之后,他带着募捐箱到了濮阳市最热闹的中心广场,尽管刚开始还有点羞涩,但在我的鼓励下,他还是大方地抱起吉他,唱出了第一声。那天,一个半小时,他挣了32.7元,第二天,亲自把钱送到了红十字会。这,也是成长路上的痕迹。那年,他还不到13岁。
2011年暑假,在我的建议下,他去书店做了半个月的义工。周末书店有讲座,儿子又主动承担起给听众端茶倒水的任务。那天,当儿子在众人面前大大方方端着茶盘出场时,脸上透露着从容和淡定……
2013年8月26日,我们一家人徒步22公里,这次徒步是我送给儿子的16岁生日礼物。尽管路上很累,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徒步结束后,儿子总结了两点感受:第一,决定做一件事,一定要坚持,绝对不能半途而废;第二,遇到困难时,一定要告诉自己坚持,坚持一下,也许就能创造一个奇迹,因为人有无限的潜力。相信,这些经历和感受,已在一步步的行走中,融进儿子的血脉,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
现在,儿子爱阅读,有修养;爱运动,有野性。周末,他要么在书房里随情随意地阅读,要么在卧室里自我陶醉地弹奏吉他,要么在球场自由挥洒汗水。看着那个有朝气、有思想、有责任心的孩子一点点长大,我的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是的,养育子女的过程就是看着他一步步远离的过程。为了让儿子的脚步更稳健,我陪着他阅读,努力让他向下扎根;我又尽量放手,给他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让他自由地成长……
儿子16岁了,16岁的他已长成一个小小男子汉。16年来,为了让那个小不点儿成长,我陪他读书,努力让他向下扎根;同时,我又尽量放手,给他一片天空,让他向上成长。
读书,是向下扎根的过程
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儿子还很小时,我就把他带进阅读的世界。读小学时,为了培养他的阅读习惯,我们设定了“家庭读书时”和“家庭读书日”——每天晚上7~8点,是我家的“读书时”,每周日则是我家的“读书日”。只要没有特别重要的任务,在“读书时”和“读书日”,一家人都要在书房安静地读书。这期间,我不写文章,先生不练书法,儿子不玩游戏。那段时间,读书成了一家人茶余饭后的必做之事。
为了把儿子引进历史世界,12岁那年的暑假,我给他推荐阅读《明朝那些事儿》,果然,作者“当年明月”幽默风趣的语言强烈地吸引住了儿子,让他狂热地喜欢上了明朝历史。从此,凡和明朝历史有关的书籍,他见到都要买来。但这些还不能满足他,13岁那年的暑假,他郑重地和我商量,想购买一套《明史》系统阅读,我当然支持。于是,经过选择,我们购买来竖排本、繁体字、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明史》,后来,尽管因为看不懂而搁置了起来,但我相信,总有一天,儿子能够读懂。
就这样,我们用书开辟出一块独特的空间,供自己的心灵自由徜徉。慢慢地,儿子养成了“随时随地读书”的习惯。
是的,读书不是只在“读书时”和“读书日”才读,读书也不是只在书房才读,真正的读书要随时随地阅读。平常的日子里,我和儿子外出随身都要携带一本书,准备随时阅读,哪怕时间很零碎。因为我们有很多时间都是在等待中度过:坐公交车,需等待;去理发店理发,需等待;开会,更需等待……这等待的空隙就可做一件事——读书。周末回老家,我们互相问的一句就是“你带哪本书啊”,带本书打发路上的时光,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必须。
放手,为了更好地向上成长
16年来,我很少娇惯他,用儿子的话说:他是被“放养”的。
是的,儿子的成长过程基本是“放养”的。自他一岁生日的前两天学会走路那天起,我就开始放手,再也没有抱过他;上小学时,因为学校离家很近,所以,我仍然坚持让他独自走。在我的意识里,生活就是这样,很多路,只能独自走;很多事,只能独自承受。
8岁半,我带他第一次参加自行车户外俱乐部。那天,他骑着他的小童车,一天走了35公里,尽管累得气喘吁吁,但在“驴友们”的鼓励下,他最终胜利抵达目的地,光荣地成为最小的“驴”。就这样,他慢慢松开我的手,一步步走向外面的世界。
2010年暑假,舟曲发生了特大山洪泥石流,在我的鼓励下,儿子决定利用自己唱歌的特长去中心广场募捐。在一番策划和准备之后,他带着募捐箱到了濮阳市最热闹的中心广场,尽管刚开始还有点羞涩,但在我的鼓励下,他还是大方地抱起吉他,唱出了第一声。那天,一个半小时,他挣了32.7元,第二天,亲自把钱送到了红十字会。这,也是成长路上的痕迹。那年,他还不到13岁。
2011年暑假,在我的建议下,他去书店做了半个月的义工。周末书店有讲座,儿子又主动承担起给听众端茶倒水的任务。那天,当儿子在众人面前大大方方端着茶盘出场时,脸上透露着从容和淡定……
2013年8月26日,我们一家人徒步22公里,这次徒步是我送给儿子的16岁生日礼物。尽管路上很累,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徒步结束后,儿子总结了两点感受:第一,决定做一件事,一定要坚持,绝对不能半途而废;第二,遇到困难时,一定要告诉自己坚持,坚持一下,也许就能创造一个奇迹,因为人有无限的潜力。相信,这些经历和感受,已在一步步的行走中,融进儿子的血脉,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
现在,儿子爱阅读,有修养;爱运动,有野性。周末,他要么在书房里随情随意地阅读,要么在卧室里自我陶醉地弹奏吉他,要么在球场自由挥洒汗水。看着那个有朝气、有思想、有责任心的孩子一点点长大,我的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是的,养育子女的过程就是看着他一步步远离的过程。为了让儿子的脚步更稳健,我陪着他阅读,努力让他向下扎根;我又尽量放手,给他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让他自由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