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交融?本真?超越

    付玉媛

    [摘要]著名教育家德雷克·博克认为本科教育有八大目标,即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广泛的兴趣以及为就业做准备。八大教育目标具有多元、交融、本真以及超越的特点。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高校的教育目标应该以人才培养为本,兼顾长远未来与现实生活。

    [关键词]多元;交融;本真;超越

    [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4-0001-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4001德雷克·博克(Derek Bok,1930—)是美国大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以领导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修订和学术机构改革著称于世。博克于1971—1991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2006年在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enry)卸任后,又担任了一年的哈佛大学临时校长,目前已经退休。在担任哈佛校长的20年间,博克将本科生教育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并且十分强调通识教育课程,重新组织了哈佛大学的管理机构,将现代管理方法引入哈佛,带领学校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博克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实践者,而且也是一位善于思考的理论家,对美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诸多深入的思考,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如《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美国高等教育》《大学与美国前途》《河之源:大学录取中关心种族问题的长远发展》等[1]。2005年,博克的鸿篇巨著——《回归大学之道》问世。该书集中展现了博克精粹的教育思想,详细阐述了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通病,是一本切中时弊的力作。“用数据讲话”是贯穿全书的一大特点,也是作者理性思考美国当前高等教育问题最为直接的体现。博克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能反映基本现实需要、适合所有学生和不同大学的、具有“普适”性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框架,书中八大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详细阐述即是本书的重心所在。

    一、八大本科教育目标的解读

    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教育工作开展和教育内容选取的价值导向,更是课程评估和课程改革的基本依据。卡诺奇(WBCarnochan)曾说:“如果对大学的目标缺乏足够认识,就无法知道实践中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甚至无法知道所谓‘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是什么。”博克同样认为,大学应该让学生通过四年学习有所收获,大学应该帮助年轻人成长与发展,这首先就要对教育目标有清晰的认识[2]。可见,制定清晰的培养目标是评判大学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3]。而博克之所以提出这八大教育目标,不是因为人类智慧只能构想出这些重要目标,而是因为他自身对这些目标有深入的理解,并且确信这些目标是有价值的[4]。

    (一)表达能力

    能够准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博克认为所有大学生都要具备在说话和写作时充满自信、独具一格的能力,而且很难找到其他课程能像口头表达课程与书面表达课程一样让众多本科生受益终身的[5]。博克在书中运用了大量实证数据来佐证这一观点,在一项针对1600位本科生所做的大型访谈中,被调查者提及“提高寫作水平”的次数,至少是其他教育目标的三倍。可见,学生都十分看重自身的表达能力。博克十分担忧美国高校现在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课程,所以提出要想提高学生表达能力,首先要明确并认同这一目标;其次要有专职教师进行授课;再者要辅以大量的练习与及时的反馈。

    (二)批判性思维能力

    成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思考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超过90%的大学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多数教师都认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很少有教师思考应该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承担怎样的责任。博克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课程设置无关,而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付出的努力联系紧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摒弃填鸭式的讲座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精心设计课程考题以及及时反馈学习结果等。

    (三)道德推理能力

    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道德问题。因此,对道德问题做出明智判断和理性抉择,是任何一名社会成员都不能回避的。道德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包括严谨地思考如何处理道德两难问题,理性地评价各方观点以及判定正确行为的能力。第二方面则是将思考的结果付诸实践的愿望和自律性,博克认为对道德推理课程的误解是把道德问题的这两个方面混为一谈的结果。大学道德推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道德问题,帮助年轻人养成自己的道德观,而不是遵循已有的道德准则,即应该为学生提供最有帮助的阅读资料和最能引发道德思考的机会,竭尽所能地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而不是盲目认同已有的善。

    (四)公民意识

    现代社会的民主不再是古希腊的少数人的民主,而是需要广大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的民主。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从而维护和推动民主制度的发展。因此,现代大学应该责无旁贷地履行好这一职责,将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责任,但大学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博克认为,首先,大学应该明确所能达成的公民教育目标。其次,学校领导者在以身作则的同时,也应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和改进社区服务项目。公民意识的培养应是大学一项神圣的职责,大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实施公民教育、提高学生公民责任感的重要性。正如博克所言,无论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还是出于公民责任的需要,教育者都需要竭尽全力,有所作为。

    (五)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

    同质化的校园已经逐渐消逝,大学校园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学生群体在种族、宗教、国籍等方面的差异愈来愈大,其他社会组织也呈现出了劳动力多元化的趋势。在日趋多元化的世界里,每个人都不再是仅仅和“同类人群”打交道,而是需要和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人群交流与共处。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在这个多元社会中生活,如何更好地理解、尊重与自身相异的文化与他人,是现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现代大学日益重要的使命。开设多元文化的必修课程、提供性别研究项目、进行小组学习实验、对新生开展一段时期的关于种族意识和男女关系的教育以及建立男女混合宿舍等,都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共处。

    (六)全球化素养

    全球化已是21世纪的重要特征之一,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界限早已不再泾渭分明。各行各业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那么,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全球化趋势并能够做出理性的反映。因此,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组织机构以及个人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大学要帮助学生增进对其他文化以及国际事务的理解,帮助学生思考自身的工作以及个人使命,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博克认为可采取诸多措施来达到此目的,如开展国际教育项目、选修国际课程、设置海外学习项目等。只要学校和学生一道努力,全球教育项目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七)广泛的兴趣

    广泛的兴趣可以拓宽看问题的视野,避免过分专业化的危险,让生活充满乐趣。通识教育恰好在这方面大有作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学科或专业领域的界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未来的生活。因此,美国各个高校都将通识教育的探索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的通识教育模式也琳琅满目。但博克认为与其探讨实施哪种通识教育模式,倒不如将精力放在增强通识课程的师资上,鼓励优秀教授加入到通识课程的制定与授课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这才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所在。

    (八)为就业做好准备

    纯粹的有闲阶级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在现代社会,每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消费者,就要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生产者,就业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题。那么,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则必须满足学生的这一诉求。博克认为就业准备不等于仅仅传授一次就业或者二次就业所必需的专业性技能,而是要为学生设计一份恰当的就业准备计划。因此,高校的办学者应该思考如何统筹兼顾职业课程与文理课程,应该思考如何协调两类课程的师资力量,达成一种高度和谐的状态,以此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二、八大本科教育目标的特点

    (一)多元:审慎思考,塑造完人

    “制定单一的,‘统领全局的大学目标,或者把大学目标局限于智力发展领域是无法涵盖大学生活的全貌的。因此,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多方面的。”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首先对美国主流的本科教育目标进行了批判,认为本科生智力发展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的教育目标不能仅注重学生的单一素质,在此逻辑起点下,博克提出了多元化的本科教育目标。

    博克提出多元化的教育目标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首先,本科教育目标不等同于教授在课堂中可以实现的目标。因此,对于大学培养目标的制定就不能仅局限于课程方面。其次,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对学生的承诺不能停留在使其拥有一技之长上,应该不仅要使学生拥有在社会中从事生产的能力,而且还要使其拥有美满生活的能力[6]。因此,多元化教育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完满生活的能力。高校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实用性技能,更应该是教会学生可以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交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相互促进,非但不是大学教育的麻烦,反而是大学教育的福音。因此,高校的教育目标不能割裂开来,而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博克提出的本科教育目标便是如此,各个目标共同支撑起人才培养的教育框架。

    得体、流畅的表达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一种显性体现,与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密不可分。探讨道德推理问题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不同种族、阶层的学生一起探讨道德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公民权力的行使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密不可分,其能够帮助公民对竞选者进行理性分析,做出负责任的选择,这是现代民主社会对每一位公民所提出的时代要求。学生对职业不能有狭隘理解,应该将自身的职业看作是“普遍人类福祉的高效提升”,这种高度正是大学应给予学生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个人选择何种工作以及在工作过程之中如何摒弃无关信息,辨别关键信息,这都需要个人做出理性抉择。对于从事高科技工作甚至是与国家发展密切的事业的公民来说,运用知识造福社会,更需要理性思维能力。因此,为就业做好准备的内涵不能被狭隘地解读,应该将各种教育目标融为一体。

    (三)本真:学生为本,回归生活

    大学在面对每一位学生的时候,应该明确所有学生在毕业以后都要进入社会,获得一份谋生的职业,这不是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而是现代大学积极承担时代所赋予的责任的体现。专业知识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敲门砖,但要想取得长远性发展,依靠的是个人所具有的通识技能。高校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思考如何赋予学生提升自身工作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高校来说尤其如此。学校教育不能穷尽一切知识,只有赋予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穷尽一生的智慧。

    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如何谋生,而且也要培养学生如何生活。生活本身就有价值,教育目的在于不仅要培养学生生产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获得完满生活的能力,这应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目标的最终价值取向。

    (四)超越:定位高远,着眼未来

    博克在书中提到,“尽管美国的四年制大学千差万别,但这里提出的大学教育目标不仅适合于所有学生,也同样适合所有大学”。可见,八大教育目标对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大学具有普适性。无论对于一流研究型大学,还是社区学院,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公民素养等,都应该成为其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博克对本科教育目标的思考,不仅适用于哈佛大学,也适用于整个美国的高等教育。对这些目标的追求不是为了学校的外部声誉,而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未来。因此,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不能局限于眼前,应“心存高远”,更应该“好高骛远”,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在未来获得长久的发展动力。

    三、八大目标对我国本科教育办学的启示

    以多元、交融、本真、超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是博克对现代大学本科教育理性思考的结果。反思、借鉴博克的八大教育目标对推动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目标应引领教育方向

    教育目标是一所高校办学理念最直接、最深刻的体现,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对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指引作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几代人不懈的奋斗目标,“双一流”建设是我国政府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顾名思义,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因此,“双一流”建设与各个高校的教育目标密不可分,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可以为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双一流”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的“双一流”[7]。因此,高校应立足自身,科学设定教育目标,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精准方向。

    (二)教育目标应指向学生的美满生活

    纵观博克对本科八大教育目标的阐述,“让学生更好地生活”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其中。高校的教育目标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谋生,更要让学生能够美满的生活。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本科四年是专业知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进行职业选择的阶段,学生也期待在学校里得到帮助。因此,大学不能对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的要求避而不谈。大学要让学生有“生产”的能力,但这不是大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大学应该赋予学生更好“生活”的能力。博克所提出的八大教育目标是使人成为一名能够进行美满生活的社会公民的有效支撑。因此,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也应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完满生活,帮助学生成为完满的自己,这应是教育的核心和价值追求。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只有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自己息息相关,增强学生的认同度。

    (三)教育目标应服务社会发展

    博克之所以能够提出八大教育目标,一方面是基于自身的教育哲学理念,另一方面则是根据社会现实情况进行的思考。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高校如果忽视这些变化是不切实际的。大学应根据社会环境主动做出调整,既应思考自身作为高深学问场所的不变之处,也應思考作为一所重要的社会机构应具有的变化所在。教育目标是一所高校的办学追求和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应审慎思考自身的教育目标,思考如何与社会的发展相吻合,承担起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组织机构所应有的责任,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金林.在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把握高等教育的价值——德里克·博克的本科教育目标解读[J].高等教育研究,2010 (3).

    [2][4][5]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梁爽,陈琼琼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41,53,72.

    [3]范琳,李玲玲.论德里克·博克的大学本科教育目标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 (8).

    [6]约翰·富兰克林·博比特.课程[M].刘幸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3.

    [7]杜玉波.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的“双一流”[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

    (责任编辑:刘爽)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